梅贻琦当了18年的清华校长,对清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清华前身是留美预科学校,有一定名气,但报考的学生并不多,说是知名学校还谈不上。但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清华开始强势抬头,无论是聘请教授、扩充生源,还是倡导学术自由等,都推动着清华跨越式发展。
1948年,北平即将迎来和平曙光。这天早上,梅贻琦被从外面进来的两个人架上了汽车。他知道,这一别,清华可能就永远再不能相见了。此刻,他禁不住失声痛哭。
梅贻琦来到了南京。教育部为了表彰他为清华做出的巨大贡献,准备在南京给他开一个告别会。会前,教育部通知梅贻琦的秘书,让他好好梳理一下梅贻琦这些年在清华的贡献,特别是他在清华所做的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最后都以梅贻琦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
很快,秘书便把稿子写好了,贡献都写了进去。没承想,这个稿子梅贻琦压根没有用。本来准备两个小时的会,梅贻琦却只讲了不到十分钟。
他简要回顾了一下在清华的工作,更多的是讲了学生和教授现在都很努力,发展形势非常好,希望清华越办越好,也呼吁政府给予清华更多关注。他强调说,无论将来怎样,清华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学术机构,将来中国的发展要靠他们。
梅贻琦讲话时间很短,功绩也一点没说,这让主办方教育部感到没啥面子。反正现场也来了很多记者,不如再开个记者会吧。就这样,主办方临时决定,让梅贻琦接受采访,并私下里对记者吹风,要多问一些清华的变化,多让梅贻琦说一下自己的成绩,记者们心领神会。虽然梅贻琦不太愿意,但还是按照主办方的安排走进了会场。他开场便强调,只回答一个问题。
有记者率先站了起来,对梅贻琦说:“先生,在您当清华校长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见怪不怪的平常事,可您却当了17年,请问您是怎样稳坐校长位置的?”记者问得很到位,这就是给他留空间说成绩的。
梅贻琦听后立刻笑了,对记者说道:“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请问,你愿意倒霉吗?”说完,梅贻琦笑了起来,然后从容地走出了会场。
无论是告别会还是记者会,梅贻琦都不愿宣扬自己的成绩,甚至不惜调侃自己。实际上,这是他胸怀的体现。可即便是他不说,“清华永远的校长”这一名誉,却足以让他留名史册。成功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