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不退、喉咙长疱 家长们莫慌

2024-08-19 00:00:00彭华
保健与生活 2024年16期

孩子高热不退、嘴巴里“长疱”、哭闹、流口水、食欲不佳……这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要注意啦。

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主要通过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播的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急性发热: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发热38~40℃,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可伴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有时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咽峡部疱疹: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毫米,数目多少不等,1~2天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

其他症状:个别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流行病学史:婴幼儿,流行季节,当地幼托机构等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突然出现发热和咽痛,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有灰白色疱疹或溃疡。

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即可做出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只会在患儿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和溃疡,极少出现并发症,一般无重症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内会出现疱疹,在手、足、臀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或疱疹,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并发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心率、呼吸增快或呼吸困难,手脚发凉、皮肤发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目前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大部分患儿一周左右可自愈,一般预后良好。对症治疗包括对发热患儿,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遵医嘱给患儿服用抗病毒药等。

如何照顾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注意隔离:患儿居家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

休息与饮食护理: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温凉饮食,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

口腔护理: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发热护理:衣被不宜过厚,可给予物理降温,如使用退热贴或头部冷敷,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等药物降温。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预防?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勤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勤清洁:宝宝的餐具、奶瓶等物品,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宝宝的玩具、被褥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多锻炼:日常带宝宝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

少聚集:人口流动大的地方接触到病原菌的概率也相对增加,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