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4-08-19 00:00:00沈冰钟璇
食品界 2024年8期

2022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专项培养计划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专项培养计划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在现代食品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一代前沿技术与装备在食品领域不断渗透融合,驱动食品产业快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迭代升级。根据《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广西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规划的实施文件精神,推进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亟需大批食品智能加工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已入选广西新一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我校在服务食品行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校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以广西农垦集团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为契机,在为中国-东盟经济带输送食品智能加工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中持续努力。而我国职业院校对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与机制尚不成熟,因此,厘清现阶段食品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我校实践经验提出具体改进对策,为面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职业场景培养高质量食品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具有迫切性和参考意义。

1.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意蕴

随着市场内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食品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生产环节数字化转型、质量管理环节数字化升级、原料供应与产品追溯环节数字化改造、食品营销环节数字化互联以及食品服务环节智能化改善等场景正在不断涌现。数字化职业场景亟需大批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能够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生产现场问题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面向食品加工及质量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职业场景的人才仍非常紧缺。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1年9月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不高,预计到2025年数字人才缺口将达到550万人。国内大部分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进程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难以满足国内食品产业高速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2.高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产教融合贯彻不透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

企业是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二者在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上均不可或缺,产教深度融合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有效途径,但当前产教“貌合神离”“合而不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方面表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校企战略协议表面或劳务分配等浅层次的合作,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培养的食品类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智能化生产的技术岗位而企业不得不重新培养或培训。企业未能从校企合作中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又由于技术和商业等种种方面的原因,企业自身食品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条件及场所难以面向学校实施全面开放,校企共建项目推进力度不够,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尚有欠缺,校企共建长期规划不足,企业并未真正渗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并未真正形成。

2.2 岗课对标不够精准 课程内容脱离了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新业态

教育部于2022年9月修订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不难发现,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专业更名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见表1):第一,从课程数量来看,专业基础课由推荐的7门增加至8门,专业核心课数量不变,但新课程体系中不再保留“一般设置6-8门”的要求;第二,从课程内容来看,新课程体系中突出“智能化”“数字化”元素,如专业基础课中新增了人工智能基础,一些传统的专业核心课也体现了智能时代特色,如食品智能化装备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等;第三,从教学方法来看,提倡模块化教学,原焙烤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饮料制品、果蔬制品等工艺类课程,有效整合为食品智能加工技术这一门课。课程体系的变化往往反映的是市场岗位的变化,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将智能化、数字化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多数院校岗课对标不够精准,人才培养方案变动不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未能充分对接新业态,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构建缺乏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及时更新和反馈,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岗位仍以传统生产和品控岗居多,未能有效对接食品智能制造、数字化品控等新兴岗位。

2.3 教学方法转化不快 缺乏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考核

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JY/T 0646-2022)(以下简称“标准”)中将“教师数字素养”定义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是,一些院校的教师数字素养没有养成、数字知识接受慢、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数字社会责任欠缺,不能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有一些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常态化培养机制和长效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这些院校在数字技术应用上较为依赖信息技术人员而忽略了教师队伍本体的认知与学习需求。

2.4 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智能化生产职业场景的各模块割裂严重

在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里,由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贯彻不到位,又受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和结构等现实条件的限制,食品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仍未能紧密对接产业而展现出“培养人”的终极目标。这体现在:第一,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与时俱进,传统食品手工生产、机械设备手动或半自动化控制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食品机械智控元素,智能化工作场景体现严重不足;第二,各类食品生产性实训室实训项目不齐全,或不具代表性,或缺乏区域特色,生产性设备未能严格遵循生产工艺进行布局,导致生产操作单元不连贯;第三,虚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各类食品生产的3D仿真软件或食品工厂虚拟漫游等数字化资源采购力度不大,对生产性实训起不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第四,实训基地功能单一,开放力度不足,产-学-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模式尚未健全。

3.改进对策及措施

3.1 产教融合 持续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4年起,我国职业教育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长期且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特色学徒制已上升为“十四五”国家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必经途径。在此方面,我校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首先,校企共同确定现场工程师的岗位标准及岗位职责,厘清现场工程师在食品产业化视角下的发展内涵、角色定位和核心能力,融入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等时代精神。其次,校企共同制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基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充分考虑中国-东盟区域特色、涉农发展方向及专业实际,结合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入调研食品企业用人需求,强化就业趋势分析。最后,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智能化实训基地,对接真实工作过程和职业场景,补足校内实训基地经费投入紧张、智能化场景更新缓慢的短板。此外,校企共同建立现场工程师学院,政府、行业和学校共同给予专业“金融+财政+土地”的组合式激励,有效推动现场工程师学院运行“实体化”。

3.2 重构课程 持续优化岗课赛证互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指“以岗定课、以赛促课、以证融课”。“岗”是指就业岗位,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现代食品企业的主要岗位群包括:食品研发及设计人员、食品加工与生产人员、食品制作人员、食品质量管理人员、食品检验人员、食品营销及品牌策划人员、综合管理人员等。而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对从业人员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食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熟知人工智能技术、机械智控技术、数字化质量控制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需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调整。“赛”是指各级技能竞赛,又可扩展到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通过竞赛引领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已实行“1+X”证书制度,我校食品专业学生可以考取“食品合规管理”或“食品检验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潜力,培养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问题,增强岗位适应性。

3.3 提升素养 持续关注教师数字能力和数字责任的发展

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改变,教育教学形态面临更替,伦理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教师的数字素养应如何提升才能顺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如何考核教师的数字能力?以往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核往往以水平测试、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这种基于结果的评价形式操作起来虽简单、高效,但存在对教师的日常工作造成干扰、不全面、不客观的弊端,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信息素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首先从对教师群体及个体的数字素养进行精准画像入手,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并总结教师群体及个体在数字素养不同维度的差异与不足。然后,针对普适性问题和个性化差异开发数字素养及能力提升课程,通过自主开发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养学习平台”向教师推送个性化研修课程。最后,采用数据驱动的过程性评价方法,通过数字教学平台采集教师的线上行为数据,线下行为数据则通过物理空间采集教室数据获得,以采集、综合、加工、分析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教师行为数据为基本方法,构建数据模型,对教师群体数字素养现状进行判断,建立长效检测和考核机制,持续关注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

结语

面向食品行业企业智能化职业场景,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生产现场问题的现场工程师,对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和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重点科研课题(233102);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课题(KT22407);广西新一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桂教职成[2023]40号)。

作者简介

沈冰(1989-),女,硕士,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智能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