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理标志相关工作的深化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打开了销售渠道,实现了产品增值,同时帮助产品生产者增收,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有力工具,地理标志对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508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277件,其中,多数为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等,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经营主体超2.6万家。
“地理标志在促进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司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保护处处长王琛说道,2023年度,地理标志直接产值超8000亿元,其中,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31个地理标志产品408件商标的年产值达97.18亿元。
为农产品加分
地理标志既能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还能有效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地理标志到底有何种“魔力”,能够为农产品和地方发展带来如此多利好?让我们一探究竟。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指出,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者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指出,地理标志产品应当具备真实性、地域性、特异性和关联性。真实性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名称经过长期持续使用,被公众普遍知晓。地域性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全部生产环节或者主要生产环节应当发生在限定的地域范围内。特异性是产品具有较明显的质量特色、特定声誉或者其他特性。关联性是产品的特异性由特定地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决定。
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异性是其魅力所在,也是打造“金字招牌”的关键。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异性主要是指能够区别于同类产品且具有稳定性、固化性的品质特征,包括产品的感官特征和理化指标。感官特征包括大小、颜色、口味等。理化指标包括农产品营养成分含量、酒类的酒精度等。以赣南脐橙为例,其感官特征为:色泽橙红(黄)鲜艳,果皮光洁细腻,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理化指标为:固形物含量≥10.1%至15%,含糖量:8.5%至12.5%,含酸量:0.5%至0.9%,维生素C:43mg/100mL至65mg/100mL,果汁率:43%至56%。
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也就意味着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优势且优势相对稳定,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近年来,随着地理标志认定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消费时的重要参考项。既避免了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踩雷”的可能性,也为地理标志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平台。不仅打开了农产品销路,也提高了农产品“身价”,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地理标志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
为乡村振兴赋能
地理标志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理标志制度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百花齐放,运用效益充分显现,带动了各地农产品领域提质增效,同时也为各地带来了旅游热潮。在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2019年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2019年-2022年,共落实中央财政资金22.7亿元,支持63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建成核心生产基地1672个、特色品种繁育基地892个,支持产品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带动1130万户农户增收360亿元,扶持了149个国家级贫困县、53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安瓜片、岳西翠兰、天柱山瓜蒌籽、铜陵白姜这些耳熟能详的地理标志产品都来自安徽省。近年来,安徽省在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提升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提高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等方面下了大功夫,随之收获的便是喜人硕果。
截至2023年,安徽省共有地理标志商标217件,用标企业977家;地理标志产品85件,用标企业917家;地理标志直接年产值超700亿元。4个产品进入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15个产品相继跻身2020-2023年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评价百强榜。黄山毛峰、砀山酥梨、黄岗柳编等17个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亚洲和欧美市场,年创汇51.78亿元。
据了解,岳西翠兰地理标志产业建立茶叶帮扶示范基地39个,为脱贫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8.45万元。77户茶叶经营主体结对帮扶65个脱贫村,直接帮扶脱贫户1.5万户,实现全县农户家家有茶,户均茶叶年收入1.63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优质农产品的身份象征,消费者通过查看地理标志标贴,农产品的产地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同时也凸显了农产品的品质。截至2023年,江苏省共有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超500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单位1597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据了解,江苏省地理标志80%左右是涉农的品牌,这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助力。
洞庭山碧螺春和邳州大蒜是江苏省较具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深入人心,洞庭山碧螺春和邳州大蒜的“含金量”和辨识度随之大幅提升,由此带动的相关产业繁荣、从业者收入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令人欣喜。
洞庭山碧螺春作为江苏省首件地理标志商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江苏省迈出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数据显示,洞庭山碧螺春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全国有200多个茶企销售窗口,辐射国内外60多个城市,富民增收成效明显。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平均每斤收购价格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特级茶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多。
目前,邳州大蒜行业从业者近20万人,蒜农亩产收益平均达到6000-8000元,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年工资性收入平均增加约2万元。
葡萄美酒夜光杯。一杯葡萄酿成的美酒穿越千年时空,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历史更迭。如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早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代表,将醉人的美酒、绚烂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2011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互认互保名录。截至2023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和开发面积60.2万亩,占全国的1/3,年产葡萄酒约1.4亿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401.6亿元。
山西省大同市作为黄花产业主产区,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角长肉厚、一花七蕊的大同黄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
大同黄花不仅“一花七蕊”,产品多样化发展也让人惊叹。如今,山西省大同市已开发出菜品、食品、饮品、化妆品、功能产品、文创产品6大系列130多种黄花产品,年产值达42亿元。从事黄花种植、加工、购销的经营主体达到200余家。
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你第一时间会想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还是“百炫不厌”的沙糖橘?
广西的西林砂糖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逐渐成为西林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西林砂糖橘单果重约60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柠檬酸和糖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可食率≥70%,总酸含量≤0.55%。目前,使用“西林砂糖橘”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32家,西林县共有2.8万户群众种植西林砂糖橘,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量达48万吨,年产值12亿元以上。
除了砂糖橘,横州茉莉花也是广西的“金字招牌”。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茉莉花种植面积约13.1万亩,年产茉莉花10.3万吨,茉莉花茶企业达150多家,年产茉莉花茶8.1万吨。在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单中,横州市“横县茉莉花茶”“横县茉莉花”两个地理标志品牌上榜,两者综合品牌价值达224.13亿元。
在川渝大地上,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纳溪特早茶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特产,于2011年获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4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9月,《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签署,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欧盟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纳溪特早茶产业已建成30万亩的高标准茶园,已建成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面积达12万亩。支持发展一批以茶为业的农家乐、茶庄建设,配套发展特色农家乐150家,培养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日接待游客能力达5000人次以上。
重庆市的城口老腊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工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经过多年发展,城口老腊肉2023年年产量突破1万吨,产值达10亿元,品牌价值估价达6.89亿元。目前,城口老腊肉产业已在全县带动1.6万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放眼望去,一朵朵地理标志之花正在中华大地盛放,为各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致富、经济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乡村振兴工作深化开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为农业发展鼓劲
多年来,地理标志制度不断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逐渐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在此前提下,如何运用好地理标志,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在运用地理标志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化方面,国家持续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副司长彭文表示,择优遴选220个地理标志,列入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促进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提升,支持建设地理标志展示推广中心,鼓励地理标志参加重点展会,促进地理标志线上线下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表示,我国土特农产品资源丰富,在区域生态、品种品质、工艺特色、文化内涵、产品风味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作为土特产中的精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打造农业品牌的重要载体。
深化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不让“李鬼”有可趁之机
如今,地理标志逐渐成为畅通销售渠道、带动产业发展的“香饽饽”,但这块“香饽饽”却被一些假冒、侵权的不法之人盯上,这些“李鬼”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对获得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对各类地理标志侵权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查处擅自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伪造或冒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等违法行为。
4月16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行动。本次行动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突出“守护品牌”和“守护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两个主题。
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况旭表示,为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重点强化以下四方面措施:一是推进全链条执法。打通生产、流通、仓储、包装印刷等环节,深挖制售源头、追踪溯源打击侵权假冒。二是加强与权利人合作。畅通与权利人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权利人在侵权调查、商品辨认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知识产权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坚持打建结合。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同时注重案后教育整改,帮助经营者加强合规建设与管理,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入开展政策解读等形式,营造抵制侵权假冒的深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
在2023年度地理标志、官方标志和特殊标志行政保护典型案例中,擅自使用“慕尼黑啤酒”地理标志产品名称案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2021年3月,“慕尼黑啤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人为慕尼黑酿酒厂协会。
2023年10月18日,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转办的“慕尼黑啤酒”有关违法线索,对珠海市某商业有限公司某购物中心进行检查。经查,当事人从安徽某啤酒有限公司购进其生产的、名称为慕尼黑黑啤酒、慕尼黑精酿原浆啤酒等7种啤酒288瓶,并对外销售,违法经营额共计2448元,违法所得共192.87元。
2023年12月14日,珠海市香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当事人违反《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依据《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第二十六条,作出没收涉案啤酒223瓶(罐)、没收违法所得192.87元、罚款700元的行政处罚。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笑冰指出,“慕尼黑啤酒”是中欧协定第一批保护清单产品,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在中国市场广受消费者欢迎。该案当事人销售的“慕尼黑啤酒”并非产自德国慕尼黑地区,易造成混淆误认,侵害了慕尼黑啤酒地理标志产品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该案准确适用《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进行查处,为中欧互认互保清单产品提供高水平保护提供了良好范例,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