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北方谈话”的时代价值

2024-08-19 00:00:00许晓敏
共产党员·下 2024年8期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和探求中国道路的实践,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交汇点上,值此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当年发表的广博深刻、高屋建瓴而又切实具体、深入浅出的“北方谈话”,更能引发我们对邓小平“北方谈话”时代价值的深入思考,从中获得对坚定不移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深刻启迪。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不仅中国人民关注,世界也在关注。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在思考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天津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北方谈话”,内容十分丰富,为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历史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

邓小平“北方谈话”虽然过去40多年了,但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燃思想解放之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引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向。然而,在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使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受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不仅尖锐地批评“两个凡是”,而且大声疾呼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国后,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时强调指出:“不恢复毛主席给我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搞‘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一个公社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一个大队有自己的条件,有自己的情况。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考虑问题。”怎样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只有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求是,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各项工作,是邓小平“北方谈话”的核心。他从各个方面,结合各类事例,更着重从搞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从向前看的角度对实事求是原则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发挥。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论述,点燃了思想解放之火。三个月后,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从此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基本观点,都在“北方谈话”中阐述过。

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总前提,邓小平“北方谈话”中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承上启下,既牢牢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目的,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保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看到面临的诸多问题、考验和危险,抓主要矛盾,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发扬斗争精神,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学习创新,消除弊端,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许多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技术设备落后、管理僵化、劳动生产率低下,同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消除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既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围绕怎样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搞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邓小平十分关心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一系列重要理论。1978年9月,在鞍钢,邓小平在听取鞍山市委汇报后谈道:“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他指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反复强调,国企的改革,必须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走自身创新和提高的道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改革。他还特别强调在企业改革中,一定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他说:“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如用人多少、要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应该有权处理。”邓小平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联系到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时说:“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的问题,首先是解决体制问题。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不行,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上层建筑同我们现在的基础不适应,水平太低。必须懂得这一点,懂得这一点就有希望。

实际上,从邓小平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到他不仅谈到了经济体制改革,也涉及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谈到企业管理问题时,邓小平还很有预见性地提出了环保理念。在本溪火车站谈到企业管理要抓环境卫生时,他说,我们有的企业太脏,肯定那个企业管理不好。环境卫生抓好了,人的疾病少些,精神面貌也就好了。厂子的清洁,也是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鞍山听取城市污染情况汇报时,邓小平指出,环境污染直接关系到工人群众的身体健康,应当想办法彻底治理。

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改造的思想,明确指出了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弊端,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作用,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今天国有企业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北方谈话”中仍能得到许多启示。首先,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s7aj5mXnVuLSh3ja9+xh1A==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企业发展进步,还需要有完善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先进合理的经营模式。所以,必须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其次,国有企业改革,要更好地履行好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励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模范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特别是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最后,国有企业改革,要在政府职能转变上下功夫。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指出了当时政治体制种种弊端对企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尊重国有企业的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创造性。

农业第一,统筹兼顾,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不断前进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北方谈话”中多次谈到农业发展问题。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工作后,邓小平明确指出: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重视农业,即使工业发达到很高的程度,也不要忘记农业,农业永远第一,一定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第一,这就要工业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具体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普遍展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及众多新兴行业的兴起,进一步证实了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党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作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首先,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性安排,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资源过多流向城市,这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实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关键一环。最后,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出去”“引进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最早提出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思想。他强调打开国门,走出去,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978年9月,在听取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后,邓小平针对当时我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存在的问题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还对鞍钢在新时期技术改造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作了明确指示:鞍钢改造,要以20世纪70年代先进水平为起点,采用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工业,改进和建设鞍钢,使鞍钢成为老企业改造的样板。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思想,是“北方谈话”中关于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通过“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取世界之精华,通过“引进来”在精华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创新。正是在邓小平谈话的指引下,鞍钢等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开了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先河。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开放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进一步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配套改革。首先,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让对外开放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才能有效推进国内的各项改革。其次,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而实现这一目标,深化对外开放是一个有效抓手。最后,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不但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更全面、水平更高,而且意味着我国改革迈向新的高度和境界。

尊重群众,热爱人民,

筑牢党的执政之基

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时刻关心群众利益,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北方谈话”中关于尊重群众、热爱人民的论述,对现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启迪。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辽宁省委汇报后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邓小平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方面,还贯穿于提高人民素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等各个方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全面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人民群众切身要求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完善各项政策主张,才能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深化改革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缺少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取得成功。因此,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都要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邓小平“北方谈话”虽然过去40多年了,但我们重新学习认识邓小平“北方谈话”,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现实价值。

当前,辽宁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吹响了奋力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的洪亮号角,重温邓小平“北方谈话”,我们能够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新征程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激励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