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而大幅放缓。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收缩,各国政府相继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力度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同时纷纷扩大财政政策的使用。面对巨大的公共债务压力,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引起了理论界和一些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理论界也非常关注现代货币理论的使用,希望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来缓解财政收支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如何看待现代货币理论,中国目前能否运用现代货币理论指导我国的宏观调控,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什么是现代货币理论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货币理论(MMT),是一批继承了明斯基对于凯恩斯经济理论解读的后凯恩斯主义学者,在货币、财政、金融理论方面做出的新发展。该理论主张打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边界,通过货币投放来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挥功能财政的作用,解决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
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支柱:一是货币国定论、税收驱动货币。货币的价值产生于政府的权威和法定地位,因为要使用货币履行纳税义务,货币才能广泛流通。二是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债务以本国货币计价,国家的货币借债就没有上限,国家总可以通过印更多的钱来避免违约。三是功能财政和最后雇佣者理论。财政的目的要履行其功能,而不是收支平衡,最终应达到充分就业,起到“最后雇佣者”的作用。
面对国家较大的经济萧条,私人部门需求极度瘫痪,社会很容易陷入“流动性陷阱”,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促进社会需求的增长,只有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财政支出和赤字,才有可能弥补供求缺口,扭转经济衰退趋势,但西方国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已经居高不下,扩大财政赤字受到种种制约。这种情况下,现代货币理论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财政赤字一定会增加政府债务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时候,要通过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防止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应该一味追求财政收支平衡。这和凯恩斯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与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并不矛盾。但现代货币理论提出的财政赤字可以用发行货币来弥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实践。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只要政府债务以本国货币计价,国家的货币借债就没有上限,国家总是可以通过印更多的钱来避免违约”。现代货币理论推崇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指通过发行货币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通过货币总量的永久增加,为财政的扩张提供资金,财政可以通过货币发行获得资金,不需要偿还。不少现代货币理论的拥护者都提出,利用发行货币,将债务货币化就可以减少国家债务。
但是,应该看到,现代货币理论并没有否认财政赤字是政府的债务。相反,依据现代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借据、是发行者的负债”,即使可以通过财政发行货币,也是发行者的负债。通过财政赤字发行货币,就是财政的负债。按照现代货币理论:“政府的债务就是非政府部门的金融资产。政府的财政赤字等于非政府部门的财政盈余”,这也就是说:政府财政赤字是政府部门占用的非政府部门的盈余,在财务关系上就是政府部门对非政府部门的负债。这样,财政赤字无论是财政自己直接发行货币来弥补,还是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弥补,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形成政府的净债务。从各国财政和银行的实际运作中,也可以看到,财政赤字可以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财政借款或财政债务,并形成货币发行,这些货币一经使用,就会变成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收入,成为他们的债权,形成财政部门对非政府部门的负债。现代货币理论,既没有从理论上,也没有从实践上改变这一状况。
必须看到,通过财政赤字发行货币,和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完全不同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也会形成债务,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增加,但同时会相应增加中央银行的资产,比如增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负债增加和资产增加是平衡的。而随着商业银行对这些资金的运用,最终会形成资金借用者的债务和商品及劳务提供者的债权,二者同样是平衡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不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净债务,也不会增加政府部门的净债务,而是通过社会资金使用量的扩大,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财政负债是要偿还,是有限度的,否则,超过一定限度就是政府的债务风险,或者要通过通货膨胀来吸收债务,形成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那种以为使用现代货币理论,就可以扩大财政赤字而不增加政府债务的想法,既无理论依据,也是根本不现实的。
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并不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应用
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发行的国债,被一些人认为是现代货币理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直接应用。实际上,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财政发行的国债,甚至财政不用发债,直接从中央银行透支,先于现代货币理论早就存在,并不新鲜。目前一些人把中央银行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等同于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购买国债,认为这都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属于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调控市场货币总量。而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购买国债,是被动的投放国债等量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放大,社会货币总量的增加会数倍于赤字数额,很容易造成货币多发,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禁止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购买国债。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有相当一段时间曾经通过从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后来认识到,中央银行直接为财政提供资金,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导致货币的过度投放,引发通货膨胀。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停止财政赤字从中央银行透支,并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禁止中央银行以任何形式直接对财政提供资金。
面对疫情冲击,美国政府加大财政政策的使用,但并没有采用现代货币理论
疫情以来,美国政府连续出台财政刺激计划,财政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显著增加,特别是发挥财政政策的纾困作用。特朗普政府推出总计3.8万亿美元的“抗疫救济计划”,拜登政府推出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济计划”和总计4万亿美元的“重建美好未来”计划。美联储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加大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和商业债券的力度,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些政策措施,没有脱离主流经济学应对危机的政策框架,并没有采用现代货币理论。随着通货膨胀的重启,美联储加快了缩表和加息的进程,甚至引发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强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从1979年开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体制,大量有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不再依靠财政拨款而由银行贷款承担。正是这一制度,支持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极大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几乎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且在宏观调控需要的时候,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增加的4万亿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一部分资金就来源于银行贷款。2008年-2010年,我国M2平均每年增长23.6%,银行贷款平均每年增长25.7%,直接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美国这些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平均每年扩张12.4%,但M2平均每年仅增长3%。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财政部门对小微企业减税让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各金融机构努力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利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02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我国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今年全国人大又批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后几年也有必要继续增发国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缓解供需矛盾,稳定经济增长。但最终还是要通过鼓励经济自身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