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中,它能够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产品使用和回收等方面进行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以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分析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内涵、重要性,分析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企业;应用策略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种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对相关成本进行规划与管理的方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变化多样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时,如何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重要课题。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并促进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然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不准确、全过程协同难度大、权衡效益困难等。因此,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应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帮助企业更好地将其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一、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概述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是指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到所有与之有关的成本因素而实施的管理方法。这些成本因素包括研究开发、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并强调在整个周期里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及优化的重要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基于对企业内部流程的改进,使所有成本因素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评估,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系统化: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建立在完整的管理体系下,通过对企业内部流程的审查和优化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2) 综合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将所有环节的成本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并从整体上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3) 持续性:企业需要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策略不断地寻求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以此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
(4) 重视客户价值: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强调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其产品的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战略方面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协助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生产和销售链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消除或减少环节中的成本和资源浪费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较早地识别潜在的风险,从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还能够协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生态系统。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这个生态系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市场方面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随着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的关注增加,企业需要提供符合消费者期望的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这些因素。通过了解各个环节的成本和资源浪费情况,企业可以选择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材料,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对于塑造品牌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借助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来证明其对于社会责任的负责程度,表达出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
3.财务方面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的财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往往只关注产品的生产阶段,忽略了使用、回收和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导致企业对总体成本缺乏了解。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则能够突破这种模式的局限,将所有相关的成本因素一并考虑,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样,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也可以帮助企业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发现潜在的成本问题,并加以修正,从而节约经营成本。此外,在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三、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成本管理仍局限于生产领域,忽视产品设计、研发、销售、服务等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层对前期投入与后期收益的关系认识不足,过于关注短期成本节约而忽视长远效益,缺乏全局视角和战略眼光。成本核算不够精细全面,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成本缺乏系统归集与分析,无法准确把握成本构成与变动规律。企业内部缺乏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文化,部门协同意识不强,职能壁垒难以打破,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合力难以形成。管理手段相对粗放,缺乏精益化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在设计优化、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待加强,难以实现全流程成本最优。
2.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当前,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和机制,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健全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科学,数据收集和传递渠道不畅,缺乏各部门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与有效协同。信息化基础薄弱,缺少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大量的成本数据未能有效集成挖掘并应用于管理决策,成本管理处于被动滞后状态。预算管理相对松散,事前成本预测不准,事中成本控制不力,事后成本考核流于形式,成本责任不清,约束力不足,导致成本失控风险加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尚未融入企业的价值创造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绩效管理等脱节,对企业运营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有限。
3.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
部分企业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成本管理工作陷入盲目无序状态。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行业特点、市场环境等因素,科学设定各阶段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活动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总体成本管理目标模糊,未能有效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员工难以理解和把握成本控制的具体要求,责权利不清晰,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短期成本压降目标和长期成本优化目标难以平衡,片面追求降本而忽视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等长远目标,甚至损害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目标缺乏弹性动态调整,未能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优化调整,导致成本管理目标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成本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标准宽松,鞭策力度不够,导致全员成本意识难以树立,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4.各阶段成本管控有待加强
纵观产品全生命周期,许多企业在各个阶段的成本管控力度不足,管理深度不够,难以实现全流程成本最优。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缺乏对新产品的可行性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设计方案的经济性评审不充分,导致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采购环节,对供应商选择和评估不够严格,议价能力不足,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制造环节,现场管理粗放,制度执行不严,材料消耗和废品率居高不下。库存管理水平落后,呆滞料和积压品过多,资金占用和跌价损失严重。产品销售和服务阶段,市场开拓乏力,渠道建设滞后,营销费用居高不下。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质量问题频发,免费维修和退换货成本攀升。报废回收环节,再制造和废料变现水平不高,难以实现残值最大化。
5.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不高
企业在推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普遍偏低,阻碍了成本管控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成本数据的收集和传递方式仍以手工作业为主,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成本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与财务、采购、销售、生产等其他业务系统衔接不紧密,数据孤岛现象突出,无法实现集成协同管理。缺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难以深入洞察成本的构成、变动趋势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成本报表和分析工具不够丰富,无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多维度、个性化的成本信息支持。预测模型和优化算法应用不足,缺乏精准的成本预测和情景模拟,难以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成本规划。
四、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提升全员成本意识,营造良好管理环境
要在企业中有效实施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首要任务是提升全员成本意识,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企业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案例分享、优秀员工表彰等多种形式,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人人都是成本管理者”的理念。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成本管理的标杆和榜样。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将成本管控目标纳入部门和个人业绩考核,并与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挂钩,激发员工的成本管理动力。要营造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倡导节能降耗,反对铺张奢靡,引导员工自觉形成节约意识和成本管控习惯,使降本增效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企业要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为成本管控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应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负责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协调各部门开展成本管控工作。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科学编制年度成本预算,并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项目,严格预算执行和考核,强化成本的事前控制。要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和规范,准确归集和分配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成本,为成本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目标成本管理,从产品设计源头开始成本控制,综合平衡产品性能、质量与成本,优化设计方案,力求最佳性价比。要推行精益管理,通过价值流分析、快速改善等方法,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杜绝浪费,挖掘降本潜力。
3.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做好分解落实
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并做好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以指引和规范成本管理行为。应当在充分研究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产品目标成本,兼顾产品功能、质量与价格,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确保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运用价值工程、功能分析等方法,将产品总目标成本进一步分解到各个功能模块和零部件,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在产品实现过程中,要围绕目标成本开展设计优化、供应商选择、工艺优化等工作,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成本测算模型,对新产品的成本水平进行评估,及时预警和纠偏,将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要加强全员成本意识教育,使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深刻认识到成本目标的重要性,自觉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并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控本降耗,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的良性局面,确保成本目标落地生根。
4.强化研发、生产、销售等各阶段成本管控
企业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本管控,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精打细算,实现成本最优。在研发设计阶段,要加强方案论证,优化产品架构,选择最经济适用的材料和工艺,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同时,要加强设计团队与制造、采购等部门的沟通协同,及早考虑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因素,避免返工导致成本上升。在采购环节,要建立采购成本数据库,加强对大宗物资、关键部件的价格走势分析,择机采购,降低材料成本。通过供应商开发与管理,与关键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采购谈判,争取更有利的价格和付款条件。在生产制造环节,要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停工待料,让生产效率最大化。推行精益生产,消除各种浪费,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挖掘降本潜力。在销售和服务环节,要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平衡生产节奏,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存储和资金占用成本。优化营销策略,整合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严控销售费用。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一次修复率,减少返厂维修,控制售后成本。
5.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成本数据分析利用水平
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高成本数据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水平,为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赋能增效。应构建一体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采购、销售、生产等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环节成本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利用条码、RFID、传感器等自动识别和采集技术,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归集和传输,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成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揭示成本的构成、变动趋势、影响因素等,为成本决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开发丰富的成本报表和分析工具,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成本信息,满足不同决策需求。建立预测模型和优化算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和模拟分析,找出最优的成本控制方案。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当前,许多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成本管控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管理基础和手段亟须加强。推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对于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审视成本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成本目标,创新管理方法,加快信息化建设,突出抓好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成本管控,持续挖掘潜力,不断创新实践,定能实现企业效益和品牌价值的双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胡艳丽.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3(7):66-68.
[2]王燕.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经营型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3(4):158-161.
[3]王一舒,汪子吟,李兴尧.基于互联制造的L集团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创新[J].财务与会计,2023(3):42-45.
[4]韩福恒.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助力百年名企冲刺世界一流[N].中国会计报,2022-12-09(005).
[5]张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J].活力,2022(16):157-159.
[6]杨静.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商场现代化,2023(22):126-128.
[7]戴求英.制造业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以A公司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6): 52-54.
作者简介:孟庆柏(1982.05— ),男,江苏淮安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