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班”式企业管理模式在酒店行业的应用与实践

2024-08-18 00:00:00王梓翰
商场现代化 2024年17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模式随着社会需要不断变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而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其更重视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重视企业力量的发挥,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指出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意义,并提出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在酒店行业中的应用策略,以实现企业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订单班”式企业管理模式;酒店行业;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要求逐渐提升,酒店管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但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相对较弱,无法适应酒店管理企业的工作需要。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互相合作的良好途径,双方基于共同的目标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深入了解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将其与酒店行业发展相融合,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是目前酒店管理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分析

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指企业与学校之间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针对企业的用人需要组建特殊的教学班级,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深入研究订单企业的行业特征和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并设计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订单企业培养专业人才。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在酒店行业的应用,即酒店与学校达成培养协议,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企业的需要,在教学中融入酒店的实际工作内容,组织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技能,为酒店培养具有酒店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订单班”毕业的学生更了解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岗位需要,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是企业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且“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定制化特征。定制化是指订单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划都是根据委托企业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制的,以便于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其次,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小班授课的特征。作为企业来讲,为了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订单班学生通常人数较少,且培训内容也围绕企业的岗位特点开展,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再次,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灵活性是指订单班学生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委托方的要求进行灵活变动,以更好地满足委托方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以便于检验学生在培训后所收获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符合委托方要求。

二、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意义分析

1.有助于学生就业

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学校专业课教学水平为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尽管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活动,但与理论教学相比课时较少,学生难以真正了解行业的具体工作情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当学生真正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则容易出现难以适应工作节奏、职业规划出现偏差、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就业。

而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匮乏的现状,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背景下,学校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为学生提供真正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加深对岗位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这些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经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2.有助于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企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创新主要从学校的视角出发,基于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未来发展规划对专业进行改革。尽管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创新时也会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但整体来看,学校对企业的了解不够透彻,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即便进行教学创新,也与企业真实需要存在一定出入,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创新成果。

而应用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学校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对接,并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结合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等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还能够在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下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学生实训平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除此之外,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者组织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从而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学校师资水平,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创新,为学校教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三、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在酒店管理行业的应用步骤

酒店管理行业要想发挥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依托高职院校教育平台为酒店培养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促进酒店管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理念,加大酒店管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培养力度,搭建更宽广的校企合作平台,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为酒店管理企业发展储备优质的全面型人才。

1.整合师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水平的教学师资团队和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影响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团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酒店管理行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和修养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而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学校培养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才能够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合理规划酒店管理行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整合企业和学校的师资资源,共同探讨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酒店管理行业要借助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很多酒店管理企业认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在于高职院校,企业只需要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或就业资源,并没有真正理解校企联合培养的真正含义,将重点放在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忽略了教师资源的整合。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加深对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解,意识到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酒店管理企业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分批到酒店进行挂职锻炼,帮助学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为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提供平台,促使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企业可以鼓励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担任“订单班”的兼职教师,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教师团队,保证学校的师资资源始终走在酒店管理学科的最前沿。

二是酒店管理行业要与高职院校共同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影响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加强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全面优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酒店管理企业要联合学校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酒店管理工作为学校实践课程提供经验,以推动学生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为学校的实践课堂提供教学场地,由企业按照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以实践验证理论,以理论带动实践,充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强化学生酒店管理能力。

2.跟进实习,优化实习方案

实习是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参与酒店管理工作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真实情况,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工作能力,明确职业规划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酒店管理企业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出发点都以企业的利益为主,学生的锻炼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重视实习工作,进一步优化实习方案,提升企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酒店管理企业要从利己主义的单向思维转换到双向的共赢思维,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重新确定实习岗位和项目。酒店管理企业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基层服务性工作,也要为学生提供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机会,将学生作为储备管理干部进行培养。同时,酒店管理企业还可以采取轮岗制开展实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岗位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多项技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酒店管理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制定课程培训方案。以往,当学生进入酒店管理企业实习时,他们的主要精力都在适应工作内容上,不再继续学习专业课程知识,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下,酒店管理企业要针对实习学生的特点安排培训课程,不仅要熟悉酒店的工作流程,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如此,酒店管理企业的实习工作不再具有功利性,而是从学生职业发展的层面考虑,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最后,酒店管理企业要完善学生实习机制,为学生的实习工作保驾护航。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酒店实习时,对于酒店管理行业的相关工作不够熟悉,企业对学生的关注和激励程度不足,从而会影响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实习生关怀制度,为新加入的实习生提供生活和工作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酒店管理企业的环境和工作节奏。同时,酒店管理企业还可以为学生制定考核激励制度,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采取发放奖金、提前录取等方式进行鼓励,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岗位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3.重视就业,做好实习指导

顺利就业是学生的最终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做出错误的职业规划,解决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以高职院校为主,即便酒店管理企业与学校构建了联合培养模式,但企业参与学生实习和就业指导的情况较少,导致学生实习和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因此,酒店管理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作为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在学生实习期间提供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首先,酒店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关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偏好。酒店管理企业要定期对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提升职业能力和积累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为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除此之外,酒店管理企业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

其次,酒店管理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以往学校就业指导团队的教师多是根据自身对行业的了解对学生提出建议,对于酒店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不够了解,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案。而酒店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为学生配备职业导师,让学生跟着职业导师进行学习。一方面,职业导师能够更清楚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酒店管理行业的就业形势,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职业导师能够在实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专业和职场上的帮助,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酒店管理企业还要重视学生其他职业素养的指导。真正进入职场以后,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还需要掌握职场沟通技巧、工作计划制定、项目方案规划等技能。但学校教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很难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建议和指导,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酒店管理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项实习内容,在学生就业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开展专项训练,并要求部门主管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反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这些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在酒店行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创新,同时也能为酒店管理企业培养更为优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酒店管理企业与学校要重视订单班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课程教学方案。同时,酒店管理企业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专业性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广东蚕业,2017(5):72.

[2]王功菊.校企合作“订单班”之管理办法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12):246-247.

[3]罗芳玲.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旅游,2019(11):210-211.

[4]陆晶.探索订单班模式下酒店营销人才培养的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0(42):46-49.

[5]鲍富元.酒店专业订单式人才班培养成效的学生感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8):95-96.

[6]程鹏.浅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茂名酒店行业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27):115-116.

[7]侯炜征.高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1):24-25.

[8]赵娟.全成本管理模式在煤炭企业的应用与实践[J].市场周刊:商务营销,2019(31):1-2.

[9]肖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风景名胜,2019(10):259.

[10]王显成,乔海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22-24,15.

[11]姚海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8(6):426-427.

[12]白娟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模式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20(12):207-208.

[13]张祎.“订单班”式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2(2):126-129.

作者简介:王梓翰(2001.02— ),男,汉族,广东汕尾人,广州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