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人的饮食习惯(三)

2024-08-17 00:00:00赵忠格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4年8期

阳高

饮食多为一日三餐。少数人家冬闲日短,一日两餐。近几年,职工家庭早晨多不动火焰,以糕点或方便面代之。

本县为小杂粮产区,谷子为主。新中国前大多人家早晚饭谷子面糊糊,煮山药蛋或煮剩饭;中午谷子面拿糕,或高粱面、黍子面糕。北部近内蒙古,有条件户调换莜面,老幼喜食,改善伙食。逐日两稀一稠。农忙活重,早吃稠粥,午吃米糕或豆馅窝头。后玉米成为主食,仍吃糊糊拿糕。故而有人说:火车进入阳高境内,发出的声音都是“糊糊拿糕,糊糊拿糕……”80年代后期才渐改变旧俗,但人们时久还想吃一顿糊糊拿糕,换换胃口。

储菜以腌制为主。北部腌酸菜,南部腌咸菜,家家腌一两大缸萝卜,叫腌疙瘩菜。一年到头吃,顿顿不离。北部还腌酸白菜,与山药蛋熬烩,为普遍吃法。腌酸白菜为本县特殊作法之一。次因当地种山药多,家家有山药粉,冬吃粉条、粉丸子;夏吃凉粉皮,山药丝拌粉皮,红辣椒、醋佐之,确为消暑解饥之佳品。冬菜中,猪、羊下水,更为老幼所爱。

宴请亲朋或逢时过节一般为四个盘油炸糕,酒因客而宜,量力而行。婚宴、老丧若大宴宾朋,县城名门富户八八、六六、十二道菜不等,农村多吃“八大碗”、“六大碗”。自然穷富之差,十分明显。有些节日,形成固定的饮食。如正月初一,早饭粉汤、麻叶、糕花(用黄米糕制作、油炸),有条件的配几样凉菜;中午城市吃饺子,农村油炸糕,4个以上冷热菜。富者备酒,讲究家制黄酒。正月初五前生米下不得锅(指小米),初五谓之“破五”,早上喝除夕煮制的米粥捞饭,“破五”后方可煮粥。中午吃饺子,谓之“破肚饺”。正月十五吃饺子,晚上吃丸子,代替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吃摊饼子,俗称剥龙皮。五月初五早上吃粽子或凉糕。六月初六过雨节,晒皮衣。“六月大,六盘包子、六盘肉”,“六月六,豆夹熬羊肉”。八月十五中秋节,节前家家备瓜果,打月饼。十五这天早晨稀饭就月饼,中午一般吃饺子。十一月过冬至,必吃豆腐”。腊八要吃肉,“腊八不吃肉,冻掉当家的脚趾头”。腊月初八早吃腊八粥,家家做好多,此后数日馏食。开始炸年货,农村家家做糕花,城里人多为鸡蛋白面馓,并炸麻叶或麻花。二十三祭灶,大小人必须吃块麻糖。除夕中午蒸馍,其中蒸十多个小馍,上印红点儿,作为祭祖敬神贡献;晚饭前请“王”,请回神仙、祖先,焚香上贡毕,吃晚饭。饭后熬年,吃葵花籽、蚕豆、枣儿、柿饼等。

灵丘

本县土地广阔,山大川小,气候有别,因地种植,粮种繁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高产作物玉米为主。用玉米面做成的食品有馍馍、拿糕、圪仁粥、玉米面糊糊等。东北和西北高寒山区多种莜麦、山药蛋、豌豆,他们的主食有莜面糊糊、窝窝、大菜饺子等。马铃薯既当菜,又可以单独煮着吃,马铃薯粉面还可做成粉条。南山区的下关,每到正月十五前夕,就用玉米面摊煎饼,一次做很多。南山、川下及北山部分村庄还种谷子、黍子、高粱,主食花样繁多。上下北罗村、南北水芦村、门头、灵源村、三楼村种稻子,小麦种植面积也小,因此,一般人家不易吃到白面、大米,只是逢年过节吃上几顿。

一日三餐是本县人们的习惯,冬闲日短时节,一般为两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的主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白面大米逐渐成为农村主食,辅以玉米、杂粮。本县黄糕和苦荞凉粉是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食品。

种植的蔬菜有菠菜、韭菜、白菜、萝卜、菜、豆角、黄瓜、芥菜、辣椒、葫芦等。每年秋菜下来,除一部分白菜、马铃薯、萝卜下窖贮存外,还腌制各种腌菜和晒一些干菜,成为旧时人们冬天和春天的家常用菜。腌菜花样繁多,如腌萝卜、白菜、烂腌菜、油精菜、酸菜、茄子等。豆腐是本县特产,旧时家家会做豆腐,一般人家会生绿豆芽和黄豆芽。20世纪60年代以后蔬菜又增加了茴子白和西红柿等品种。

灵丘在旧时办红白喜事或请客、过生日、做满月时有各种席面,常一般为八八席面,就是8个冷菜,8个小碗,8个大碗,共24样菜。六六的席面比八八的席面各少两道菜,冷荤及小碗、大碗各6个,共18样菜。“三滴水”,又叫“半桌儿”,因为它是八八席面的一半。以上3种席面都是上等席面。9个菜没有冷荤之分,两个冷的,两个热的,还有5个大碗。四四的席面比9个菜少1个大碗,也是4盘4碗。四二菜比四四的少了2个碗,共4个盘2个碗。5个碗也是席面的一种,可是5个碗不常用,此菜大部分用到丧事发引的那天早晨,没有炒盘、冷盘。次一等就是火锅。再次一等就是两个碗,这是最差的席面了,所以人们给它送了个别号,叫“二眼照”。火锅子和两个碗,都是在大锅里熬点杂烩菜,往火锅里或往碗里用勺子舀上吃。主食一般是油糕。

本县有“打平伙”的习俗。农村青壮年,在一年四季里,特别是冬天的晚上,聚集一块,到一家或下饭馆,买酒买烟,拿白面,提麻油……,大伙吃喝一顿,花销多少大家分摊,边吃喝边扯闲话,热闹一番。

除人工栽培的蔬菜外,还有野菜。如鲜嫩的柳叶、杨叶、杨树穗子,还有甜苣菜、苦苣菜、蒲公英、灰菜等,以及蘑菇、地皮菜等。

旧时本县一般人不饮茶,一般客人来了清水一杯,最亲近者,有的冲杯白糖或红糖水。炎夏酷暑煮绿豆汤作消暑饮料。野外劳动时,渴了便趴在泉边、河边、井台上喝凉水,提神解渴,甚是痛快。

广灵

清康熙年间,“中人日仅再食”,但总起来看,一日三餐为本县普遍习俗。平素每餐主食一种,副食咸菜和大烩菜,炒菜很少。早晚米饭为主,中午面食为主。贫富之间,糠菜充饥,食不厌精,不一而论。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饭食品种也在不断改变,细粮、蔬菜品种增加,注重调剂和营养。

主食,有小米粥、稀粥、面糕、黄米面糕、油炸糕、莜面窝窝、饸饹、蒸饺、面片、高粱面糕、豌豆面条、白面条、馍馍、花卷、烙饼、包子、水饺、玉米面窝头、水饸饹,还有荞面饸饹、大米粥、糜米粥等。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制品和马铃薯粉制品、畜禽肉、蛋类、酒类。秋季腌咸菜,贮干菜和鲜白菜。

调味品、有葱、蒜、香菜、辣椒、油、盐、酱、醋、花椒、八角、茴香、姜、味精等。

选自《大同餐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