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电视剧《丁宝桢》讲述了晚清名臣丁宝桢一心为民、爱国图强的故事。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丁宝桢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在近代中国,以丁宝桢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些仁人志士的尝试( )
①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④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某校高一同学以“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各种尝试和斗争都没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为议题,结合下图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得出了以下结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
②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寻找新路
③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④中国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有了主心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屡遭挫折。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
A. ③→①→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①→④→②→③
4. 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起点,其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其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④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表现在( )
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这两个阶段互相衔接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农业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是,“虽然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下列说法符合这一历史事件的是( )
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③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社会主义是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③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抗性的矛盾逐渐消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下图是我国社会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我国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艰辛探索中不断前行
④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三大改造”完成开始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历史场景:
(1)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是怎样从图1的场景走到图2的场景的,并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有人说,图2的场景说明我国在那时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