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2024年4月3日电 “因为想用一个滤镜,下载了一款修图App软件,软件页面显示‘7天免费试用,到期自动续费98元,可随时取消’。我以为开通7天内免费,其间取消就不收费了,结果被直接扣了一年会员费98元。这叫什么免费试用,这明明就是买一年会员赠送7天。”近日,某些App以“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为名,诱骗消费者订阅高价收费服务乃至直接扣取费用的做法引发关注。其中,有的App点击免费试用后即默认包月包年套餐;有的低价试用并宣称低价续费,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在这种情况下,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被骗的消费者若想维权退款,却往往难上加难。
有网友认为,整治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乱象,应当多方形成规制合力。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观点 ①相关部门应针对“免费试用”“低价享用”服务制定较为可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商家在提供此类服务时必须履行的各项义务,确保条文清晰、具体;应加强对App支付环节的日常监管,发布典型案例予以曝光,督促平台及时整改;应建立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
②对App软件的安全性、服务内容和规则负有审查义务的应用商店对于吐槽、差评众多的山寨App,应当监督其及时整改;同时,督促App软件对“免费试用”“自动续费”等条款进行清晰解释、显著提示,让消费者清楚规则、明白操作。
③消费者要谨慎试用,试用前详细了解App规定的试用期及之后的相应后果。如果不打算继续使用该App,应及时进行“退订”或“拒绝购买”。商家不该对消费者选择“退出”设置相比“订阅”更为复杂的步骤和操作,应坚持诚信服务、合规经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