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综合检测(二)

2024-08-16 00:00:00唐文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

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根据《今日美国》报道,美国近190家银行面临倒闭的风险。下面漫画反映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伯克南对此的看法。下列对漫画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①伯克南认为银行倒闭让经济衰退变得更严重进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③伯克南未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潜在的危机

④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像万里长江一样,一浪高过一浪,虽有迂回曲折,但大江东去的方向不会改变。

这一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迪有

①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②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在开拓中前进

③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以世界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并在多样化的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中日益趋向一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国际在线载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与探索避不开一个重要命题: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一个方式,是采用资本主义还是采用社会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前后就有了明确的选择:必须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准备

④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必然走不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某班以“壮丽75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为主题召开班会。下列内容叙述正确且符合班会主题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了主心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④中国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遇过严重挫折,但成就依然。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也是这段时期发展起来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这段时期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深刻地反思社会主义道路是否正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四个基于”深刻揭示了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下列关于“四个基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基于”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B. 第二个“基于”说明了改革开放是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 第三个“基于”体现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D. 第四个“基于”阐释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要是实行改革开放的价值追求

8.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第一个结合”,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②“第一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新的重大命题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党坚持“第一个结合”的结果

④“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一直明确强调的,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1953年,毛泽东初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78年,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22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自立。由此可以得出

①坚定理论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②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③坚定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中国自信自立的时代形象

④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我国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时变事变,事变识随。党的十九大以来,就“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党相继作出过不同的表述,表达了不同的认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由“我国经济”到“我国”的变化,表明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

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思想

③在不同时间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不同表述,是因为新时代主要矛盾不断变化

④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从‘村超’‘村BA’到‘路边音乐会’,提质后的贵州旅游加快恢复:全省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为2019年的113%、119%和105%,带动物流、交通、消费等同步增加。”这些成绩是贵州人民逐梦征程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干出来的。由此可见

①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

②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③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落脚点

④进行伟大斗争对实现中国梦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今天,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欣欣向荣,他们追求的伟大理想正在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②只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发扬伟大斗争精神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

④坚定理想信念能为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从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提“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

④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4.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当我们与历史和实践同行,就能更好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由此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践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愿望创立的

②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③是在指导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④为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2024年2月,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意见落实,形成长效机制;要持续改进作风,落实“四下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这是基于

①主题教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②新时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立场的内在要求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④为基层减负能够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和群众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以下内容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他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6分)

(2)M校开展了以“回归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永恒魅力”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若你参加此活动,想推荐大家共读《共产党宣言》,请写出两条推荐理由。(6分)

17.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过科学预测和设想。比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百年峥嵘岁月,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处于高潮还是遭遇挫折,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1)根据图片内容,概括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6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理解。(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面对新形势,中国在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在区域和世界舞台上也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如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倡议和理念转化成有效的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计的是天下之利,中国共产党谋的是世界大同。

总体上看,国际社会对中国梦大多进行了客观、积极的评价,但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梦认知存在严重误读。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梦是‘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一个亚洲人和非洲人乃至西方人都‘将屈从’的世界大国。”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对西方学者的错误言论进行批驳。(8分)

(2)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关知识,结合“在朝着梦想继续前行的进程中,青年人应如何积极作为”这一话题,以“放飞青春梦想 实现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合乎逻辑;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250字左右。(8分)

19.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理论新范式,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新时代我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6分)

(2)“回看走过的路,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较别人的路,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之道;远眺前行的路,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结合材料,请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