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铸就“大国重器”

2024-08-15 00:00:00陈淑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27期

扬州城市风光。摄影/张卓君

“二十多年前,仅少数国家能建造万标箱以上的集装箱巨轮,近年来,随着船舶建造技术的发展,我国主流船厂都具备了万标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在扬州江都区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中远海运重工”)3号船坞,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党群部部长王伟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在船坞中,工作人员正在对N1071轮进行搭载作业。N1071轮最大装箱量为16136标箱,为国内首艘使用国产甲醇主机的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是中国在绿色高端船舶设计与建造领域的重大突破。

扬州,坐落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历史上,扬州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之利、舟楫之便,依托盐业经济、手工业与商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次辉煌,并见证了长达2500年的通史式繁华,被赞誉为“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这种历史积淀与积累也为扬州现代工业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扬州提出了“重点发展机电、改造提升轻纺、深度开发化工、适度加强基础”的方针,形成了“车、船、机、箱、线、化、服、特”等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优势的八大产业群,创造了规模经济发展的“扬州现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进入新世纪,扬州明确了“工业第一方略”,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不动摇,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代表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正是扬州高端装备集群中的一个缩影。高端装备集群是扬州市“613”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包括了航空、工业母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粮油饲料机械、电力装备等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扬州与南通、泰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入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数控成形机床产业集群入围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当前,扬州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与创新高地先行区”。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扬州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专家协商会上指出:“扬州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引领,不断构筑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二级教授、原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骥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扬州正致力于构建“613”产业体系,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并开展了一系列助企强企服务,力争打造长三角首屈一指的产业科创名城。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条材机器人流水线。图/受访者提供

驶向蓝海的“大国重器”

作为江河交汇的城市,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造船业发达的城市。王继源指出,近些年,扬州造船产业凭借产业链相对齐全、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配套产品全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挺过了国际航运市场深度调整和全球造船业的全面洗牌,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操安喜曾在扬州挂职,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近年来扬州鼓励重点船舶企业在高端领域、细分市场加快突破,重点对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升级,加快向节能绿色环保型船舶、高端特种船舶、新能源船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方向发展,船舶产品更加多元。

2022年,扬州与南通、泰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2023年11月,扬州和南通、泰州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标直指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

操安喜指出,近年来,全球造船业格局风云变幻,随着日本造船业的逐渐萎缩,曾经由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中国造船业正在迅速崛起。“2023年中国在手持订单量、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三大造船核心指标上均超过50%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全球超过一半的新造船订单都流向了中国。”操安喜说。

与此同时,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之下,“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一批中国首制、世界首制重大装备在扬州成功交付。

在扬州中远海运重工船坞和内业制造车间内,各种制造设备和机器人有序运作着: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正在对船身精准作业,不仅减少了人为误差,还提高了焊接质量和速度;而在另一个区域,大型的三维扫描仪正在对刚完成组装的船体部分进行精确的测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整个造船过程都初步实现实时监控。从设计到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实时采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一直深耕于大型集装箱船、油船、中大型散货船三类商船的研发设计,成立至今,已交付各类船舶200余艘。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组织部部长李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按重量计算,全球贸易总量的90%通过海运完成,船舶航运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当前,随着航运“碳税”的引入以及我国“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推进,扬州造船业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船舶和绿色能源装备进行绿色转型。

因此,随着航运业脱碳进程的加速,现有船舶的改装也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作为高附加值船舶和市场主流船型之一,其改造研发成为各造船企业竞争的焦点。相较于传统能源船舶燃料,甲醇具有不含氮氧化物和硫、PM排放量低、动力技术简单、易于储存和使用、运维成本低、安全性高、价格市场波动幅度小等诸多优势。

近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与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成功签署了集装箱船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合同。该项目是世界首艘集装箱船舶同时进行主辅机甲醇双燃料改造项目,共涉及四艘船舶的改造。这不仅极大减少了船舶的碳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还提升了船舶的能效和经济效益。

不管是纯电动力集装箱船的诞生,还是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改造建设,都伴随着一系列前所未见的问题,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中国航运业朝着更加绿色、低碳、智能的方向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推进绿色低碳新能源船型的开发和建造,目前已经储备了一些技术,未来有希望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大进展。”李毅说。

招商工业扬州金陵码头船舶建造场景。图/受访者提供

在绿色转型的同时,扬州造船业也在高端领域和细分市场加快突破。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扬州)有限公司(以下称“扬州金陵”)从创立至今一直专注于3万吨级以下中小型化学品船和气体船研发和建造,主要销往挪威、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已为全球客户交付近百艘高端液货船,在中小型液货船细分市场的累计交付数量排名世界前列。

“在这个细分市场,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船厂。”扬州金陵副总经理陈远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化学品船这一高技术壁垒的细分市场中,客户群体相对固定,又由于化学品运输的高风险性,客户对技术的要求极为严苛。“我们几乎每个项目都有全球首发的技术或设备应用。”陈远说。

过去,日本船厂在化学品船这一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但随着近些年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中国船企的产品质量已不可同日而语。相比日本船厂更注重标准化生产、灵活性较差,扬州金陵凭借过硬的技术,以及对客户需求的高度敏感与灵活定制能力,成功打破了日本船厂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和产业链的持续优化,中国船舶行业正逐步实现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例如,过去化学船所需的2205双相不锈钢等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但近年来,扬州金陵通过与国内顶尖供应商如太钢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这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大幅提升了中国船舶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除船用双相不锈钢板外,扬州金陵还实现了全压LPG(液化石油气)低温阀门、轴发等设备国产化替代,LPG气体船液货系统集成、自主研发制造的FGSS(双燃料系统)和罐体建造实现实船替代应用。得益于中国工业基础的不断提升和船舶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陈远对未来船舶产业国产化替代充满期待。“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国产化率达到90%。”他说。

2023年,扬州船舶海工装备产业规上产值突破300亿元,达330.7亿元。全市造船完工量创十年新高,达702万载重吨,占全省比重35%、全国比重15%。今年一季度,扬州造船业产销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行业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55.9%;造船完工量达187万载重吨,增长42.4%,新接订单173万载重吨,至3月末在手订单1669万载重吨;如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扬州金陵等船企在手订单交付期均排到了2028年,基本上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铸造“制器之器”

工业母机,即机床,是制造业的基石,被誉为“制器之器”,主要为汽车、农机、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铁路车辆、船舶等行业服务,是高端制造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

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兴起,对工业母机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生产累计产量2090.5万辆,同比增长4.6%,为工业母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周骥平指出,扬州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厚实,形成了以金属成形机床为主,切削机床为辅,中高端单台(套)装备带动成套生产线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发布的分析报告,扬州成形机床在国内全行业份额占比超过30%,国内金属成形机床制造企业前10强有4家在扬州。在扬州形成了扬州高新区和江都高新区2个主要产业集聚区,先后获批国家数控成形机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数控机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机床行业在我国发展较早,竞争也比较激烈,二十多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看着日韩地区的产品,感慨我们和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现在,他们的机床技术也就相当于我国中上游企业的水准。”扬州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锻”)技术副总监赵宏松站在车间门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近年来,面对全球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扬锻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去年,扬州锻压机床的新增订单实现了约20%的增长率。与此同时,扬锻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至欧洲、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地区,成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我们正在洽谈美国项目,过段时间,我也要去国外出差。”赵宏松说,公司一直鼓励他们走出去,多交流。

在技术上,赵宏松有绝对自信,他认为最难的挑战是改变国外客户对中国产品的偏见。“我们的技术水平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品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所以我们会邀请客户来我们工厂实地看看,让他们知道中国制造水平。”赵宏松说,“未来,我们希望将扬州锻压机床打造成亚洲领先的金属成形装备基地。”

扬州工业母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在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均表示,技术的自主可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位于江都区的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威”),一座座庞大车间里,整齐排列着生产装配中的数控折弯机、数控激光切割机、数控伺服压力机等高端装备。

亚威是国内锻压机床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门类达10余种,数控化率达100%,其中数控折弯机、数控转塔冲床、钣金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卷板加工机械等产品生产能力及产销量稳居国内第一。

数控系统是工业母机的“大脑”,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机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长期以来,国内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高度依赖进口,亚威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从最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如今的自主研发,正积极向高端工业母机领域挺进。

亚威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张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亚威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方向,不断提升为客户提供“硬+软+云+集成+咨询”的智能制造完整技术服务能力。同时,深入推进“亚威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集平台网络服务商、工业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设备使用商、开发者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服务云生态。

比如,以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设计管理平台,实现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境内外研发中心同平台设计,全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8.6%;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的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从销售接单至交付及售后服务全流程管理及监控分析,整体运营成本降低了29%。

这背后,离不开对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领域的不断突破。如今,亚威研发的伺服数控折弯机与伺服数控转塔冲床已实现替代进口,并成功出口欧美制造业强国,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研制成功的数控多边折边单元被列入江苏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门板加工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数控冲剪复合柔性加工单元、数控飞摆剪切线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亚威数控激光切割机装配车间。图/受访者提供

“在过去的观念里,德国一直是传统机床强国,但现在在我们的出口目录中,出口到德国的产品已经占20%以上。”张培说。

2023年,亚威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023年江苏省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相关数据显示,亚威人均创造产值高达136万元。

如今,扬州产的机床已进入汽车制造、家用电器、轨道交通等10多个制造领域,成为中车、宝马、沃尔沃、格力、海信等行业头部企业的重点供应商。以创新为依托,扬州的工业母机产业正在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引领发展

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母机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崛起与发展,是扬州打造“613”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与重要支撑。这些集群不仅代表了扬州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强劲实力,也彰显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心与行动。

近些年,扬州的发展较为强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3367.2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423.26亿元。

2023年,扬州工业开票创历史新高,销售超82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8%。其中,全市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开票销售占6大产业集群开票总量达23.9%、入库税收占比达28.6%,为各集群首位。已先后建成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个省高端装备示范和特色基地。

王继源指出,扬州高端装备产业从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形成覆盖全面的全产业链,而是深耕细作,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开拓与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这一切背后,离不开扬州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当地早谋划早布局,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新激励等,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2018年,扬州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参照江苏省的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领域,结合扬州实际,提出打造“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3年9月,扬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扬州市六大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确立了新一轮重点发展的“613”产业体系,强调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6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航空、储能等13条新兴产业链。

同时,扬州还印发了《关于支持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聚焦“613”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重点环节,以发生有效投入的共性扶持政策为主,兼顾少数行业的特殊性,支持企业创新转型、创造效益。

这些前瞻性的政策和布局,为扬州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扬州下一步发展,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潘国强在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扬州将着眼服务支撑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强市建设,致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学元表示,扬州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扬州工匠”的招引培育力度,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高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梯队。“力争到2025年,扬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53%和42%。”他说。

周骥平提到,未来扬州还将着重于聚焦重大项目增量,精准招商于无人机总装、工业母机核心部件、深海装备及高技术变配电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存量,通过资源整合,拉长数控机床、饲料机械、船舶海工等产业链,助力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带动高端装备集群整体升级。此外,扬州还将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在集群的深度应用,力争新增一批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

“随着‘613’产业体系的深入实施,扬州不仅将巩固现有优势,更将在新赛道上实现突破,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贡献‘扬州力量’。”周骥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