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2024-08-15 00:00:00张馨予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27期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装配生产线车间的“复兴号”动车组车厢。

7月15日至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十年后的2023年4月21日,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指出“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当时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据新华社报道,当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的国际竞争形势逼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当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跨越新的重要关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次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在考虑这次三中全会议题时,就提出要制定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而不是只讲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只讲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这样考虑,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

而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撰文指出,回顾这段改革历史,对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约两万字的文件,包含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原副所长周天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决定》是一份总结了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写成的文件。

《决定》涵盖了各领域改革的方方面面。林兆木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把各个方面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传亮说,“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在人们的印象中,三中全会总是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届三中全会都围绕这一主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强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正因为三中全会被赋予了改革的议题,因此历届三中全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他中央全会,比如关于党的建设的中央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改革、推动改革,最终目标还是改革。”

周天勇则指出,40多年来,中国经济每次从短期的下行转为上行,都由改革开启。

以1978年为例,从1957年到1977年,GDP年均增速为5.5%,部分年份还是负增长。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之后通过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改革,中国经济实现了1978年到1988年的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22%。

周天勇认为,当下需要温故而知新,通过大力度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

综合国力持续提升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65.3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近65%。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2014年的7.85万辆和7.48万辆飙升至2023年底的959万辆和950万辆,增长了约126倍。

强舸说,许多影响力较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成立于十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效果。

2024年1月14日,比亚迪“开拓者1号”滚装船抵达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论断,显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将十一届三中全会视为一个起点,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升级。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写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初稿”。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大论断。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手段的不同。”鄢一龙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从计划轨道往市场轨道转变,中国则一步一步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他强调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不搞‘休克疗法’,因为不可能从计划轨道一下子就转换到市场轨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此前指出,市场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通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此外,国内生产总值从57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2.3%提高到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3年4月12日,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生产作业。

基本经济制度持续得到完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持续得到完善。

“国有企业还要不要?”2016年10月10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一开头就提出这个问题。总书记说:“我提出这个问题,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他接着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个问题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就出现过关于“国有企业还要不要”的争论。强舸说,经过这些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舆论已经不再争论这个问题,“国有企业不仅要,而且一定要办好”。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十九大把深化国企改革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项任务之首,且篇幅最长,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拉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

强舸说,近几年,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治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强舸说,十八大之前,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很不完善,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董事会,但在十八大之后,各级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原则上占多数。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已有1.3万户中央企业子企业和2.5万户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董事会。

其次,十八大之后,落实了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的要求,推进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同时,国有企业国资监管效能增强,强舸说:“十八大之前,国企的国有资产流失、腐败问题是很严重的,现在已经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了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

再次,国有企业定位作用更加明确。强舸说,除了获得经济效益,国有企业还应该发挥一些功能性作用,“例如疫情期间,很多国有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口罩等物资得到有效保障。截至2023年2月,央企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

此外,十八大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就,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该文件从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五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

上述文件是继国务院于2005年和2010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更高规格的文件。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刘培林近期撰文称,国家在发改委内部新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立法机构也在酝酿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多个部委也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多项配套政策,“可以说,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国家最高决策层表现出了鲜明的态度”。不过,他也指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仍有改善空间,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一致性评估。

多措并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国家发改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发表了署名文章。

文章在总结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时指出,“十多年来,我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曾对媒体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简单通俗地说就是‘5统一’‘1破除’,即通过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以及破除地方保护,来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超大规模市场”。

鄢一龙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进一步畅通。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对于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推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我国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实现重大转变。

“另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鄢一龙说,这些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持续完善和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使得市场分割的障碍被破除,商品、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更加畅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同样取得显著成就。

国家发改委党组在前述署名文章中指出,十多年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命名交付、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全球最大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顺利下线……仅是在2023年,科技创新领域就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数据显示,2012—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加快建立,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另一显著的成就。

强舸说,在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美国主动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情况下,我国能够保证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有所增长,这是一项巨大成就。

2023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既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则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

也正是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未来5年(2024—2028)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放开市场,以开放促改革,同时也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利好。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2024年2月20日,一架中国商飞公司C919客机在新加坡航展上做飞行表演。
2023年11月10日,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本文图/新华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就在2020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将近一亿人摆脱绝对贫困,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罕见的成就。”强舸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实际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些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并进一步要求“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专门就“缩小收入差距”作出了战略部署。

个税改革、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近几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推动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约13.34亿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核心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要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

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公安部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以来已有5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此外,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

目前,中国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今年3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提到,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所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补短板、促公平,兜底线、织密网……一项项民生改革有力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