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啦,集合啦!同学们,今天要去的地方被誉为“江南才子之乡”。有同学已经猜到这是哪儿啦,没错,就是江西抚州。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西麓。早在东汉,如今抚州临川所在的区域便设置了临汝县。到了三国时期,吴国设立了临川郡,郡守的治所便设在临汝县。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延续了这种设置。直到隋朝开皇九年(589),临川郡被改置为抚州。从此以后,“抚州”的名称便定了下来。
良辰美景风光好
九江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地,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宝地。唐代诗人权德舆在诗中称赞九江:“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送孔江州》)。
这首诗盛赞九江风景如画。“九派寻阳郡”指的是九江的地理特征。“派”的意思是水的支流,“九派”即共有九条支流在九江汇集。这九条支流是哪九条呢?有人认为,
良辰美景风光好
谢灵运在临川时,曾在灵谷峰修建道观。如今,灵谷峰已经成为一座文化名山,也是抚州的著名景点之一。咱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赞美灵谷峰的美丽景致的:
送客至灵谷峰(节选)
[元]艾性夫
仙林路细出山腰,灵谷峰高入紫霄。
立石借为题字壁,倒松因作度溪桥。
雨花湿地人归晚,烟草迷川马去遥。
作者送别客人途经灵谷峰时,将这座山峰的秀丽景象记录了下来:山林中的小路从山腰穿过,蜿蜒而出。灵谷峰高耸,仿佛直插云霄,雄伟壮观。且将山石作为题字处,将倒松当作溪上小桥。细细的雨花洒落打湿地面,人们傍晚归家时,不免因为烟草香气而沉浸于山谷之中。
这首诗歌也许是作者回忆与友人游览灵谷峰时的情景,也可能是描写途经灵谷峰时看到的景色。从“仙林”“玄都”等词中,能够看出灵谷峰在古代是道教名山。不管怎样,这首诗为大家展示了一幅灵谷峰的美丽风光图。对了,灵谷峰上还有一处洗墨池,据说,这是谢灵运在灵谷峰吟诗作赋时的洗笔之处。
才子之乡故事多
在抚州城区,也有一处“洗墨池”,而且是一位大书法家的洗墨池,他就是有着“书圣”之称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至今还流传着一幅《临川帖》:
“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这个帖子大概是封日常信札,文字很短,却和临川关系紧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信息,我们只能大概解读其中意思:“一直没收到临川的来信,心中的牵挂无以言说。子嵩的儿子来了,我有不少事情要拜托他,你想要问的事,我也告诉他了。”
因王羲之担任过右将军,所以后人称他为“王右军”。抚州城区的洗墨池便被大家称为“王右军墨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根据王羲之的逸事写下了《墨池记》: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墨池记》节选)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的书法家张芝,于是就在池边练习书法,由于太用功了,池水都因此变黑,现在我所记述的,便是他当年的故迹。不过,池子真的会因为清洗笔墨而变黑吗?”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墨池记》节选)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现在看到这个池子,大家大概明白了吧: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书法造诣,并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刻苦用功啊。后人的书法没有比得上王羲之的,也许是不如王羲之用功吧?所以,在学习上可千万不能少花功夫!”
赣东名迹拟岘台
拟岘台位于抚州市抚河旁,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从建起至今,屡建屡毁,共历经了七次重修。直到今日,它依然伫立于抚河畔,静静地看着抚河从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北去。
关于拟岘台的由来,曾巩在《拟岘台记》中进行了解释: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
学者翻查古籍发现,曾巩提到的这位“裴君”是曾经担任过抚州知州的裴材。他在抚州任上的第二年,在靠近州城东边的一角建起了高台供人游赏,并且将其命名为“拟岘台”。
南宋诗人陆游来到抚州,仅仅在抚州工作过一年,却多次登上拟岘台,而且还写下多篇诗歌。说他是抚州的旅游代言人,大概也不为过吧。
雨气昏千嶂,江声撼万家。(《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节选)
垂虹亭上三更月,拟岘台前清晓雪。(《拟岘台观雪》节选)
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雨后独登拟岘台》节选)
“临川四梦”天下知
提起抚州,便不得不提“东方莎士比亚”——我国明代的戏曲家汤显祖。文昌里是汤显祖的故里。“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抚州市老城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玉隆万寿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近半百的汤显祖弃官回乡,并在故乡兴建了“玉茗堂”,开始创作传奇剧本《牡丹亭》。《牡丹亭》为“临川四梦”之一。
《牡丹亭》被搬上舞台400多年经久不衰,还被译成多国语言,远播海外。
结 语
时间过得真快,咱们的抚州之旅就要结束啦。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抚州可书可道的地方实在太多啦,咱们在有限篇幅内实在很难一一陈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同学们一定要亲自去抚州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