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绝密”

2024-08-14 00:00:00张品成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4年8期

这件事说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故事说起来,也没人会相信。

但它的确真实地发生过,在历史上存在过。

那是关于两支军队绝密计划的故事,都在那一年的秋天前后发生。

一九三四年的十月,在瑞金沙洲坝的红军首脑机关执勤的哨兵,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叫花子,那人脸面红肿、蓬头垢面。虽然是个乞丐,却一直在这周边活动。哨兵顿时警觉起来,因为当时不少敌人的暗探化装成各类人,进入苏区搞破坏,进行暗杀活动。这里是红军首脑机关,是敌人的重点目标之一。警惕的哨兵上前盘问,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从筋疲力尽、邋里邋遢的叫花子嘴里吐出几个字:“我要见周恩来……就说我是项与年。”

哨兵不敢耽搁,立刻向上级汇报。

周恩来听了这个名字,大吃一惊,不是万分紧急的情况,这个叫项与年的人不会出现在瑞金。

果然,这个男人带来了绝密的情报,十万火急。

原来,蒋介石为加快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一九三四年九月在庐山召开了秘密军事会议。会上制订了一个叫“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计划的要点是,动用一百五十万大军、两百七十架飞机和两百门火炮、一千辆军车,妄图以红都瑞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重重包围圈。每一个圈都有重兵把守和碉堡暗哨,守卫极其森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蒋介石认为凭借这些利器重炮外加数十倍于红军的兵力,就能摧毁红军的意志,彻底扫除心头之患。蒋介石甚至还在所谓的誓师大会上夸下海口:“此一战,定可全部歼灭共产党!”

可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庐山军事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铁桶计划”的绝密文件就落到了中共地下党项与年等人的手上。事关重大,他们迅速做出决定:设法将这些文件火速送往苏区瑞金。当晚,项与年做了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后,第二天,即从南昌出发抵达吉安,再经泰和、兴国、宁都,直赴瑞金。当时,广昌早已失守,宁都也已沦陷。那一带敌人岗哨林立、盘查严密。为骗过敌人的层层岗哨,项与年捡起石头猛地向自己的脸砸去,将自己四颗门牙打断。不久,他的脸肿得不成样子,满脸血污,他看上去成了一个病重的乞丐。项与年日夜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绝密情报安全送到决策者的手里。

情况万分紧急,一旦白军实施“铁桶计划”完成合围,红军将面临灭顶之灾。红军总部决定提前开始战略突围。

显然,完成一支近十万大军的战略转移,得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虽然情况紧急,但行动仓促是用兵的大忌。因此,部分同志心存疑虑,认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各方面都得考虑周全。比如后勤,近十万人马的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稻谷。还有保密工作,天上有敌人的侦察机来来去去,地下有敌人的便衣和暗探遍布。一旦蒋介石探知红军动向,紧急调整部署,重兵围堵,其后果不堪设想。

但情况十万火急,转移在当时已是迫在眉睫、别无选择。

红军总部下达命令,红军主力各部陆续从战场上撤退,奉命到江西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结,为突围转移做出征前最后的补充休整。

当年,于都县的辖区比现在小,人口有三十万,是中央苏区建立最早、最稳固的“全红县”之一。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了。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于都河宽六百多米,为了保证红军近十万人马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八百多条大大小小的船。纯粹靠船摆渡过河不可能,得搭桥。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百姓和县城民众几乎将家中所有板材都献了出来,门板、窗板甚至床板都捐献了出来。

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曾姓老大爷毅然捐出了自己的寿材作为搭建浮桥的原料。周恩来听闻后不禁感慨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还得说说于都人民当年创造的一个奇迹:三十万人将一个天大的秘密守了十天。

红军集结于都,在这么狭小的地带,要补充休整,筹集粮草物资。要完成这一切,无论如何得有个前提作为保证,那就是保密工作得做得滴水不漏。此前,就有同志怀疑这项工作十分困难。敌人的侦察机几乎天天在于都的上空盘旋,国民党情报部门的便衣、暗探遍布苏区,他们化装成各种角色,渗透到苏区各地。红军内部也难免有动摇变节者期望用情报向敌人讨价还价,换取高官厚禄……

可以说,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几十万张嘴守住一个秘密,真是比登天还难。

那不是众口难调,那是众口难控。

但红军和于都人民做到了,几十万人共同保守了那个天大的秘密。军民联合起来实行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国民党的探子成了一无所获的“聋子”“瞎子”。

现在想来,那一切近乎奇迹。比如浮桥,虽然于都人民献出门板、床板等木材,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搭建浮桥也是个难题。

红军在于都选择了八个渡口渡河,其中有五个需要架设浮桥,其距离加起来共有三四千米的长度。按说,搭设这些浮桥也未必多难,难的是浮桥搭建时不能让敌人的侦察机发现。因此,浮桥的搭建多在隐蔽状态下进行,一座浮桥反复拆搭有十五次之多。

即使是连接好的浮桥,在红军渡河前,也是隐蔽在两岸的树林里的。要知道,当时国民党政府倾全军之力“围剿”中央红军,是下了极大本钱的。当时国民党的飞机成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目标就狂轰滥炸。

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开始渡河。为了确保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八点以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七点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的树林里,不留任何痕迹。

红军主力集结后休整了十天,之后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情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三十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众人齐心协力,让红军得以一息尚存,绝处逢生。

那一年的秋天,有两个“天字号”的秘密。国民党反动派一方,三百人没能守住一百五十万兵马“围剿”红军的秘密。中央红军一方,三十万人却守住了近十万红军长征的秘密。从这一点来看,尽管当时红军处于劣势危在旦夕,但红军长征的胜利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当时已现端倪。不必看重一时的优劣强弱,也不必计较暂时的输赢得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