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亮:毕生治水的工程大师

2024-08-14 00:00乔晖何佳芮
科学导报 2024年53期

江淮大地,鱼米之乡,这里水网遍布,河汊交织。苏北地区是淮、沂、沭、泗等河流排洪入海的重要走廊。历史上这里也是洪涝灾害严重之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屡屡受到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洪水治理高度重视,兴建了众多排洪、排涝和航运工程,改变了昔日水患威胁。大批水利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江淮大地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周君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1、呕心沥血 为水利工程建设不言悔

周君亮,1925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江苏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专家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水工建筑物设计,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君亮对水利事业的热爱源于1951年秋在省苏北治淮工程总指挥部参与皂河船闸设计,从此与水工建筑物设计结下不解之缘。水利事业就是他的生命,他一心扑在事业上,长年奔波在工地,三次胃大出血抢救,两次病危,都没有把他和水利事业分开。

1964年,周君亮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在淮河下游地区勘察,收集资料、分析水情。从灌云到沭阳,从河边到田边,他沿着高低不平的泥泞路蹚水沟、过田埂,查着、看着、记录着。由于疲劳和长期吃冷干粮,胃部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坚持着,靠骑车和步行收集完所有资料。最后他在沭阳病倒了,医生检查后发现胃部大出血,病危通知书连夜发往南京家中。经过一番抢救,周君亮苏醒过来,他乐观地告诉同事们:“我还没到去见马克思的时候,淮河没治理好呢。”出院后,周君亮又回到淮河水利工地,继续忘我干着他的事业。

在淮安皂河第一抽水站现场进行施工设计时,周君亮在工地一住就是两年。那时他每天一大早起身,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时,经常因为忙碌误了饭点,只能吃冷饭,然后靠吃止痛药忍住胃部不适。1974年他在检查骆马湖大堤、三河闸时,因疲劳过度,胃部又一次大出血,可他又一次顽强地挺了过来。家人劝他不要再这么拼命了,他说:“干水利工作就是要在现场,江苏水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离不开那里,我放不下工作。”

2、追求卓越 创造建设精品无数

1949年,周君亮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他把对水利工作的热爱化为无限的创造力。工作中他写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论述,主持和参与设计出享誉国内外的抽水站和闸坝。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京秦淮河武定门抽水站的设计遇到了街市密集区场地极窄的困难。如果按照传统设计必然要大量搬迁,耗资巨大;如果按照新的设计,虽可以节省投资,但风险较大,技术要求高。周君亮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实地勘察、凝聚智慧,最终拿出“狭地生花”的方案。他从一种老式潮汐电站结构中得到启示,在国内首次设计出“双向X流道”抽水站,避免了居民大量拆迁,节约投资1000多万元。1994年,采用“双向X流道”结构的谏壁抽水站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

1976年,周君亮主持并参加皂河第一抽水站的设计。该站安装两台叶轮直径5.7米、单机流量100立方米/秒的水泵,口径、单机流量之大堪称国内之最。因站址处于地震烈度9~10度交界处,站身抗震设计非常复杂。周君亮和同事们经过无数不眠之夜的研究论证,在国内首次采用“平面蜗壳进水道”和“液压快速门断流装置”,成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泵站不仅运行可靠,而且装置效率比当时最先进的泵站还高出3.3%~3.8%。1989年,这一工程荣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

3、老骥伏枥 时刻牵挂水利建设

晚年时的周君亮,两耳完全失聪,患有白内障、眼底黄斑病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他每天坚持用电脑写作。儿女为他装上了手写输入板,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用放大镜看,历时5年时间,终于撰写完成并出版了60万字的《周君亮自传》和《周君亮文集》。

家人说他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每天除了写作就是看书、查资料、思考问题。周君亮时刻牵挂着国家水利发展事业,耄耋之年的他还在考虑自己工作时还没能解决的那些水利问题和工程中的设计计算问题,比如东水如何西调、又比如设计中牵涉船闸地基安全的系数问题等。

周君亮身上闪耀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勤奋、执着、严谨和敬业的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