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交往辅导;人际链接;重塑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77-02
【作者简介】蔡素文,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999)心理健康教研员,高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德育双中心融合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
当前,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和谐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支持,有助于学生成长,也能推动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的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在人际交往辅导时要引导学生重塑积极的人际关系。
一、各大心理流派对“关系”的探索
关系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各大心理学流派的关注。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根本动力所在,认为心理咨询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引导来访者关注关系,对关系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理解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技术将来访者从移情关系转换到真实关系,协同来访者面对、理解、处理现实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关系中的刺激性与反应性,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个体反应共同影响的结果,关系中的个体通过刺激与反应来塑造互动行为,进而建立、维系或者改变关系。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关系中的个体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健康的关系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理念倡导在关系中给予对方充分的接纳和理解,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熟。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关系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反映,认为在个体关系中通过解读和重构对方的行为和意图来理解关系和建立关系。如在沟通中,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图式来解读对方的话语,从而影响关系的质量和深度。
总之,各大心理流派虽然对关系所持的观点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对关系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持续探索。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和对比,心理健康教师可全面理解关系的本质及影响因素,为协助来访学生建立健康、有益的人际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二、重塑积极人际关系的策略
在人际交往辅导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要与来访学生共同探讨构建有效的人际链接及重塑积极人际关系的策略,提升中小学生的人际互动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1.同理与倾听
首先,培养来访学生的同理心,鼓励其从他人的角度感受和理解,认同他们的情感和体验,增强情感联系及产生共鸣。其次,与来访学生探讨倾听的重要性,引导其通过内在倾听,了解自己的内在需要与期待,理解自己;通过专注倾听,听到他人的内在需求与期待,试图理解对方;通过整体倾听,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将彼此的内在需求与行为表现联系起来。最后,通过认可、提问、澄清、支持等咨询技术,让来访学生觉察自我、了解他人,并且将双方的冲突与彼此的内在需求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为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创造条件。案例1中,心理健康教师在第3次咨询时让来访学生学习倾听技巧。辅导结束时,来访学生表示学习倾听技巧让自己拥有了稳定的情绪,能够理解同学的行为,对于今后的人际交往也有了信心。
2.表达与回应
积极的沟通有助于消除人际互动中的阻碍,解决问题。一是引导来访学生将冲突情境“回放”,梳理双方在冲突情境中的表达与回应。接着,进一步协助来访学生厘清自身在冲突情境中的不合理的、不符合逻辑的、与事实不符的非理性信念,找到冲突中的攻击性语言和情绪化表达。二是与来访学生一起预见冲突后果,选择更为理性、客观的表达与回应,如鼓励、赞美他人,感谢他人的表达,引导其认识到客观、理性、真诚的表达与回应有助于消除沟通中的盲区与误会,增进双方的理解,重新建立关系。案例3中,心理健康教师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让来访学生练习对话技巧,在尊重他人感受、不攻击指责对方的同时表达合理需求,促进问题解决。
3.接纳与感恩
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与来访学生探讨“接纳”话题,让其理解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重视自己,并且珍惜自身拥有。其次,引导来访学生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上,打开生命格局,客观地看待关系中的他人,尝试理解、接纳、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同理他人,理解与体谅他人。案例1中,心理健康教师运用家庭治疗师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邀请来访学生观察五种沟通姿态图片,通过现场雕塑,再现日常沟通模式,让其觉察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促进自我认知和情感理解,为后续辅导打下认知基础。最后,鼓励来访学生积极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真挚的关心,表达感恩,增强与他人的情感联系。案例2中,来访学生尝试每天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3个“小确幸”,以此感受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情绪。
三个案例都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入手。心理健康教师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引导来访学生同理他人、有效表达、接纳彼此,在人际互动中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来访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交往辅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