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国视角观察襄阳,“中部经济实力最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无疑是这个城市最突出的标签。
早在2003年,襄阳便成为国内首批被省级政府界定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之一。此后,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在越来越多的省(自治区)、部委政策文本中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一指示,进一步明确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襄阳如何跨步进位、取得更大成就?围绕这一话题,支点记者采访了多位关注襄阳发展的专家。
支点:在区域经济层面,如何评价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至今所取得的成果?
牛家儒:襄阳被赋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命任务以来,在国家和湖北政策支持下,走出了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路径,已成为中部经济实力最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并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50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可以说,襄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为国家层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助力中部地区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秦尊文:湖北地域上东窄西宽,武汉偏于鄂东。20多年前,我就提出建设“一主两副”,也就是以武汉为省域中心,襄阳、宜昌为辐射鄂西的省域副中心。
2003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发布,将襄阳、宜昌正式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这一举措,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江苏徐州、苏州,浙江宁波、温州,江西九江、赣州等地都提出要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如今,襄阳已成为中部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从经济体量来看,襄阳已是中部省域副中心城市之首。从2022年开始,襄阳超越洛阳,经济体量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首位,2023年襄阳市GDP达5843亿元,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国内第47位。放眼中西部非省会城市,襄阳也仅低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这两个因煤炭量价齐升而“爆发”的城市。
第二,从周边带动作用来看,襄阳体现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作为襄阳都市圈“圈主”城市,襄阳扛牢了与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兄弟城市共同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融入全省现代产业集群的重任,并联动武汉、孝感、随州、十堰,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
支点:襄阳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工业聚集区,在汽车产业方面,襄阳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秦尊文:当前,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尤其是价格战对制造商和相关地区的影响较大。襄阳作为汽车产业重要基地,应该保持定力、坚持开放态度,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寻求长远发展。
首先,要看到新能源车是必然方向。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未来出行方式,符合全球减排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必然取代传统燃油车。
其次,要理解市场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竞争加剧,是因为很多企业、投资者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机会,用“真金白银”蜂拥而入,这会促进技术、产品迭代,并缩短行业试错过程。经历大浪淘沙之后,产业集中度会逐渐上升,一批有定力、有能力的城市将脱颖而出。
另外,还要扶持具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任何企业扎根某个城市,一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加码的。往往先投资一期,结合当地营商环境、产业环境以及自身市场需求,再逐步扩大规模。
以比亚迪为例,这家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布局襄阳,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当地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一背景下,襄阳要通过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政策支持、产业配套,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确保比亚迪这类头部企业从初步投资到全面扩张、由“从0到1”蜕变为“从1到10”。
王磊:新能源汽车领域广阔,襄阳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在整车领域,除发展乘用车外,还要发展特种汽车。人们通常所说的“整车”主要指的是乘用车,但在这一领域,襄阳与武汉相比并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襄阳可以考虑在新能源乘用车之外,布局一些有更多市场机遇的新能源特种汽车,如消防车、救护车等,以实现错位发展。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襄阳可在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方面加大投入。这些部件对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通过集中力量发展这些零部件,襄阳不仅可以构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牛家儒:近年来,襄阳正加速构建有“整”有“零”,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场景应用及配套的汽车生态圈。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进入新能源转型及充分竞争阶段,襄阳的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以汽车制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值较低,规模和市场效应尚未显现。
面对这一挑战,襄阳需要围绕整车和主机企业,引进更多有竞争力的新能源零部件企业落户,加快形成乘商并举、整零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此外,襄阳还需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度应用场景落地,加速构建开放包容、集聚共生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中心、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优势,与重点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
支点:襄阳要持续发展,需要对照先进地区寻找差距、学习经验。如果要在国内外找一个合适的对标城市,您认为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
牛家儒:我心中的对标城市是广东东莞。
一是两地制造业基础都较好。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广东省第一。2023年,新增数字化转型企业12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增至170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二是都在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东莞正在紧扣大湾区战略,主动对接融入广深两大中心城市,创新升级新时期与港澳的协作模式,大力集聚湾区优质人才、项目、资本、技术。襄阳正在以加快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加快襄阳都市圈建设,积极深度融入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战略。
三是都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东莞正在加快推动传统纺织、传统家具、传统模具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襄阳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等问题,正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借鉴学习方面,襄阳首先要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共建生态,加快补链、强链、拓链;其次要培育大企业,加快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一链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再次要打造一流产业生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王磊:江苏省徐州市的发展值得襄阳借鉴。
徐州、襄阳都位于省际交界地带,在过去,位于这种地理位置的城市往往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壁垒等因素,在经济发展上易出现视野局限的现象。
然而,徐州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做法,实现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徐州充分利用其地处四省交界的地理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中,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在跨区域合作机制中,徐州与邻近省份的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人才流动等。
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徐州构建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和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与周边省份城市的互联互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徐州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打造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力。
如今在江苏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中,徐州都市圈是唯一跨越多个省份的都市圈。2023年,徐州的 GDP达8900.44亿元,位于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前列。
襄阳可以借鉴徐州经验,采取深化交通网络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等措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支点:襄阳在哪些方面还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王磊:第一,襄阳的城市量级还需进一步提升。
根据中国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一型大城市、二型大城市的城区人口标准分别为1000万以上、500万至1000万、300万至500万、100万至300万。
城市量级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从而形成经济规模效应,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目前,湖北省除武汉这个超大城市外,在特大城市、一型大城市方面都存在空缺。在此背景下,襄阳可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来扩大城市量级。
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撤县设市、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比如将谷城县撤县设市,以提升城市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发展。
第二,襄阳的城市内部结构存在优化空间。
襄阳城区内部空间结构中,既有人口众多、占地较大的超大街道和超大乡镇,又有人口较少、面积较小的迷你街道和迷你乡镇。
不够均衡的空间结构,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治理难度增加、服务覆盖不足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襄阳可以通过合理划分行政区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等措施,有效优化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和地区更加均衡、健康地发展。
支点:发展产业,人才是关键。襄阳如何进一步提升其高等教育水平?
秦尊文:在高等院校的数量、排名方面,襄阳落后于不少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补足这个短板,近年来襄阳已引进了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等知名高校。
考虑到教育部对于异地办学有严格规定,下一步襄阳可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补充。例如,可以考虑与全球理工科领域的知名高校——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加深两地的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襄阳作为诸葛亮的躬耕地,以其“卧龙”之名闻名遐迩,卧龙岗大学则以所在地“卧龙岗”(Wollongong)之名被熟知,并且是唯一连续两年被澳大利亚政府评定为年度优秀的大学,科研质量在全球大学排名前1%。如引进卧龙岗大学合作办学,比引进美英等国的高校更具“性价比”,特别是双方在名称上形成了呼应,更增添了特别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