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珠饰偏爱哪些流行色

2024-08-10 00:00:00袁伟
中国收藏 2024年8期

走进广州,回溯汉代,两万多颗出土珠饰在用各自独特的色彩诉说着往昔。它们绚丽灿烂,工艺精湛,背后似乎隐藏着无数秘密。走进它们,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对色彩的精妙运用与独特审美。

广州古称“番禺”,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汉代九大都会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7 0 年来,考古人员通过科学考古,在广州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发掘出土了两万多颗珠饰类文物。它们材质丰富、形制多样、色彩斑斓;制作工艺方面,既有对进口材料的本地加工,也有本地材料本土制作,还有对异域风格器物的仿制,同时有异域器物的直接引进。

这些珠饰见证了岭南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地区通过海路进行的贸易和人文交流,反映出汉代珠饰融汇中西技艺之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独树一帜的时代魅力,展现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东汉 琥珀煤精玛瑙石榴石红玉髓费昂斯珠串2016年越秀区广州动物园M23出土
东汉 红玉髓玛瑙水晶玻璃金珠串2002年东山区太和岗淘金家园M52出土

色彩斑斓绚丽

广州地区考古发现的汉代珠饰,其美在于色彩、纹理、材质、形状等多个方面,而色彩是最为敏感也是最富表现力的要素。广州出土汉代珠饰色彩绚丽,除了通常所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外,还有象征纯洁的白色、深黝莫测的黑色,暖色系的棕褐色、灰色以及透明色等10 余种颜色。其中有蓝色系、蓝绿色系的玻璃,橙红交错的红玉髓,通透的各色水晶,色彩交叠的缠丝玛瑙,人工制作的金色金珠、银黑色的银珠、灰色的陶珠等等。

这些汉代珠饰多出土于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墓葬,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绝大多数珠饰发现于棺位中部,即主人胸部至腰部之间,也有在头部、足部的;应是主人穿戴于头、颈、胸、腕、足等部位的饰品。少数珠饰并未佩戴在墓主人身上,而是珍藏于奁盒中,应是墓主人生前心爱之物或专供陪葬之物,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财富。

其中,广州市荔湾区西湾路旧铸管厂M151墓葬出土的珠饰,共计2 2 37颗,是目前广州乃至岭南地区同时期出土数量最多的珠饰,堪称“数量之最”。

在我们印象中,珠饰一般为女性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珠饰并非女性专有之物,在多座夫妻合葬墓中,男女墓主人身边都发现了珠饰。M151墓葬也不例外,出土时考古人员在男女主人的腰部或身体下半部分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珠,以蓝绿色系为主,为两人共享,反映出墓主人对蓝绿色系珠饰的偏爱。同时,这也恰恰印证了当时岭南地区人们对蓝绿色系珠饰的审美喜好。

东汉 琥珀玛瑙红玉髓水晶玉玻璃珠串2019年越秀区麓湖公园M28出土
西汉 红玉髓琥珀金玻璃水晶玛瑙绿玉髓珠串2004年越秀区广东电视台M33出土
西汉 红玉髓水晶琥珀玉玻璃玛瑙珠串1 9 7 2 年越秀区太和岗M5出土

缘起海洋文化

那么为什么广州出土汉代珠饰中绝大部分为蓝绿色系呢?

据统计,玻璃珠占据广州出土汉代珠饰数量的九成,而玻璃珠中8 0%以上都是蓝色系、蓝绿色系和绿色系。在玻璃的制造过程中,有两种方式使玻璃呈色。其一,是以过渡金属为玻璃着色,如铁离子F e、铜离子C u、钙离子C a、锰离子M n。在制作玻璃时,它们可能伴随其他原料进入玻璃中,但更多的是被有目的地选用而引入玻璃中的。

从主要特征来说,过渡金属离子对于玻璃的透明度影响较小,玻璃一般呈现为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而铁离子中二价F e2+会使玻璃呈现绿色,三价F e 3+会使玻璃呈现淡黄色。但一般情况下,玻璃基体中两种F e离子均存在,玻璃的呈色为两种离子共同作用,所以F e离子使玻璃呈现出绿色。

铜离子C u2+可使玻璃呈现浅蓝至深蓝色,一般情况下,C u 2+会和铁离子共同存在,又使得玻璃呈现浅蓝绿、湖蓝绿、深蓝色,部分乳浊红色或橙色珠子中铜元素以铜金属原子形式存在。钴离子C o2+着色能力较强,可使玻璃呈现深蓝色至蓝紫色。

其二,是以化合物为玻璃着色。这种以化合物作着色剂的形式使玻璃体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观感,玻璃的颜色特点极其鲜明,完全不透明。主要是锡酸铅与C u2+离子共同呈色,乳浊绿色玻璃中含有锡酸铅。它既是一种乳浊剂,也是一种着色剂,可使玻璃器呈现乳浊黄色,但当其与蓝色(Cu2+着色)相混合时,便会使玻璃样品呈现乳浊绿色。

研究表明,东南亚的玻璃珠大多是蓝绿色系,半透明或透明状态,与广州地区相同;而印度地区的玻璃珠大多则是不透明的蓝绿色。这一点反映出既有制作技术的差别,更多还有审美的喜好。广州地区靠近海洋,所以人们有可能对象征着海洋的蓝色系、蓝绿色系及绿色系更为偏爱,这似乎更多地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

西汉 红玉髓玛瑙玻璃珠串
1980年越秀区解放北路象岗山 M1出土
西汉 玻璃红玉髓绿玉髓水晶珠串
2006年海珠区官洲岛榴墩岗M2出土

承载审美追求

这些珠饰在出土的时候是散落于墓葬中的,是考古人员根据国内外同时期、同等级墓葬内珠饰出土场景,例如数量、出土位置等信息,尝试将珠串使用场景进行还原,以“珠襦”(珠被)的形状进行展示。“珠襦”就是把珠子穿连起来的衣服,一般是古代帝王、王后穿的,也指他们和贵族死后的敛服。

珠襦敛葬习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且都是珠饰制作、使用的中心地区,如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南方等。M151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晚期,与云南李家山M 4 7基本同时,所出珠子数量2 2 3 7颗,其数量远超李家山所用珠被之数;且出土大致位置亦在墓主人的身体下半部分,为珠被或珠裙的可能性极大。

珠饰作为一种古老的装饰艺术,不仅承载着人类的审美追求,也见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广州汉代珠饰的海洋中,不仅有炫丽的色彩、丰富的纹理、多样的材质与形状,还有精湛的工艺;同时我们也试图还原珠饰的使用情况,以追溯其来源。(注:本文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