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联合过程性评价在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运用

2024-08-09 00:00:00王俊蓉
艺术大观 2024年15期

摘 要:从2019年开始,部分学生及教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模式,数字化平台、线上教学也因此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超星学习通、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学习软件被广泛应用,成为主要的学习工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课后实践三个阶段,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高校音乐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5-0-03

我国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旷课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学生出勤也仅仅为了学分,但大部分学生对上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不满足于课堂内容。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仅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发现,翻转课堂联合过程性评价非常契合当代高校音乐教学的需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丰富教学模式,全面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断信息化,师生交流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平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模式中,结合过程性评价进行实时监测,在国内各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尝试。高校师生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这种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高校音乐教学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重新规划课程时间安排,重新制定教学步骤,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广义上来说(即面向所有教学层次和学段),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图片或者PPT等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在收到教师的课程资料后应该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待回到课堂时,学生带着各自的疑惑进入课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让学生自主沟通,相互解决问题,之后对于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集中解答。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的内容,进行再学习,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具体实施过程

本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课程设计为“课前个人意义建构、课中社会化意义建构、课后意义建构的检验”三个环节,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组织课前预习,个人意义建构

课前环节中,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创造课余时间的学习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发布系统化梳理的相关知识,提醒学生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前学习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具体的知识点。通过完成课前作业,提高学习的预见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课前学习方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避免课中讲解不清晰或学生听不懂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人意义建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课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社会化意义建构

在课中环节,以综合培养学生为目的,转变传统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提升。比如,讲解音乐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类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的基础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搜集制作课件,展示在课件或视频中。学生在互相学习探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感受具体应用场景,不断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下高校音乐教学中所欠缺的。在课中环节,教师虽然要增加引导,但要减少干预,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多种声音与视角并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课中合作学习,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实现社会意义建构。

3.发布课后作业,意义建构的检验

在课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平台反馈的数据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平台数据推送,明确该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在不断反思自省中,提升教学。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由于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再次掌握。教师对课后作业给予合理的评价,以促使学生及时改正,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4.开发第二课堂,精准指导学生

依据翻转课堂开展的教育教学,构建第二课堂对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和指导学生,通过开发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音乐第二课堂应更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分类、归纳与拓展,新方式下的课堂需要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思维,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对于适应较慢的学生,音乐第二课堂应关注他们的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加强课后辅导,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表达等方面需要耐心辅导。这类方式更能贴合全面培养综合类高精尖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音乐教学实行过程性教学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的概述

有学者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的观察为主”[1],也有学者认为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2],还有学者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3]。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它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具体实施

本实践小组根据翻转课堂模式中设定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依次贯穿过程性评价模式进行评定音乐课成绩。

1.课前预习阶段的评价

在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作业、课堂PPT、论文写作训练等内容,以及翻转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以便学生预先了解相关基础知识并厘清学习思路。教师会收到线上学习平台反馈给教师的学习数据,包括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时长及次数、弹幕评论量、回答问题正确率等方面,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掌握能力等要素。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及时批改预习作业,检查书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合理。如若达到要求,将会给予一定分值;如若未按要求完成,则会扣除一定的分数。

2.课中实操阶段的评价

在课中,教师分别从情感领域、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社会实践四个领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课中研习阶段重在考核学生对文化理解的程度以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主要从课堂展示质量、参与线上平台弹幕讨论的次数及质量、随堂测验的成绩等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课中学习情况。教师通过线上平台通知本节课需要展演的小组,学生查阅通知后开始准备,其间教师会跟进辅导,并对学生的态度、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最终与小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展示评价相结合,共同构成课中实操阶段的评价。这一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也会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4]。

3.课后巩固阶段的评价

学生课后巩固阶段重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同时也是对课前预习阶段与课中实操阶段的检验。首先,评价音乐技能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演奏、演唱表现,以及检查他们的作业和练习情况进行;其次,合作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关注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包括他们是否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音乐课前、课中的学习任务、是否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等;最后,创新能力,音乐是一种充满创意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音乐作品创作、音乐表演等方面的表现来检验。高校音乐课翻转课堂展演后,学生巩固阶段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音乐技能掌握情况、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评价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观察、提问、作业检查等,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5]。

4.第二课堂阶段的评价

开发第二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助于了解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首先,明确评价目标,即学生在讨论、合作等多方面的表现,其次,结合课中的过程性评价综合评定。第二课堂阶段的评价可以监测学生私下的学习情况,从而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6]。

(三)高校音乐教学实行翻转课堂联合过程性评价的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媒体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和课堂展演,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习惯。过程性评价模式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推动了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学生逐渐从外部监督转变为自我约束,自觉养成了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翻转课堂联合过程性评价可以灵活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还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和理论知识,培养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在课堂上进行的分析、讨论和演奏活动,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翻转课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翻转课堂联合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时监控学生的成绩,也使学生可以及时改正。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7]。

三、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联合过程性评价在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运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这种结合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前预习,了解知识点,掌握基本概念。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和指导。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过程,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音乐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提升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能力,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提升音乐教师教学的无限潜力,并稳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音乐表演技能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02):40-44.

[2]彭广森,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17-18.

[3]朱德金,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黄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音乐史类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究[J].人民音乐,2021(12):51-55.

[5]孔令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20.

[6]齐心源.过程性评价在高校音乐教学评价中的实施策略[J].艺术科技,2017,30(04):365.

[7]杨柳.过程性评价在高校音乐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6(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