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肇庆地区为研究案例,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粤剧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助力传承粤剧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人工智能与粤剧结合的可行性。在了解肇庆粤剧的保护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肇庆粤剧保护传承中的创新路径,包括智能化改造、辅助创新经典剧本创作、虚拟数字人定制粤剧角色表演、人工智能提升舞美表现力、AI辅助创新多种媒介宣传、智能化推动国际传播。人工智能的引入将为肇庆粤剧的现代传播和创新开辟新路径,将传统艺术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肇庆;粤剧;保护与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5-0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下传统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我们应当紧抓数字化时代的机遇,持续深化并拓展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坚实和有力的支撑,以此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诸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价值,特别是对于粤剧这样历史悠久且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转型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在保护传承粤剧中的研究现状
粤剧,这朵盛开在岭南的戏曲艺术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粤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形态中,是这一地区人民共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同体现。2009年9月30日,粤剧成功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戏曲艺术。由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粤剧传统观众群的萎缩和老年化问题逐渐显露,粤剧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粤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在人工智能助推下具有巨大的传承与发展潜力。随着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前沿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实际应用,它们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创新空间逐渐得到学界重视。2022年12月,粤剧文化虚拟数字人“小勤”在广东佛山亮相,“小勤”的原型是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虚拟数字人IP形象让传统的非遗文化项目“破圈”,构建了一座连接互联网新生代与粤剧艺术的沟通桥梁;2023年基于AIGC人工智能技术下,粤剧时空的数字艺术剧场演绎粤剧经典曲目《帝女花》,该作品运用AI技术将传统戏曲中的具象形态和标志性元素进行视觉转换,用MJ生成各剧幕各场景故事相对应的情节与情感色彩的抽象质感画面,利用RUNWAY基于经典粤剧画面结合抽象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动作与对象分离出来再进行独立的表达;2024年1月,基于人工智能互动观剧体验的全球第一部元宇宙戏剧《冼夫人元宇宙粤剧》诞生,这是一次古典与先锋融合发展的前沿探索,是在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探路。多项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方面的应用价值,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资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智能解读的有效性与前瞻性[1]。
二、人工智能助力肇庆粤剧传承发展的路径
肇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时被尊称为端州,现今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亦是大湾区的重要一员。这座城市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被誉为“岭南名郡”。肇庆不仅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摇篮,更是粤语这一独特语言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悠久的粤剧曲艺历史,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魅力。肇庆粤剧的表演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和神韵的舞台表现,配合精湛的表演技巧,使得其在岭南地区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
当前,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地方戏曲特色研究,特别是针对肇庆粤剧这样的具体地方剧种时,研究还相对缺乏。肇庆市在推动粤剧普及与探索其现代发展路径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从全局视角审视,当前肇庆粤剧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缺少原创精品、表演人才短缺、观众年龄断层、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依托肇庆地区丰富的粤剧文化资源,希望通过采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探寻粤剧传承与创新的新途径,以期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进而在新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为粤剧甚至更广泛的传统艺术保护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路径如下。
(一)对现存肇庆粤剧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化改造
为智能化改造提供丰富的参考,需要深度挖掘肇庆地区粤剧文化资源,收集和整理关于肇庆地区粤剧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剧本、演出记录、艺术评论等,同时搜集肇庆粤剧演出的视频资料,包括经典剧目、代表性演员的表演等,以便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通过实地访问粤剧院团、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与粤剧艺术家、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粤剧的表演特点、艺术风格、历史沿革等。
基于以上工作基础,便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和分析肇庆粤剧表演中的动作,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视觉信息,并且对肇庆粤剧舞台布景、服饰等进行图像识别和分析,提取关键元素和特征。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对肇庆粤剧的唱腔、念白等音频进行处理,提取音频特征并进行分类识别。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粤剧剧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挖掘,提取故事情节、角色关系等信息。完成以上工作,便可以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分析结果进行融合,形成对粤剧表演的全面理解,然后利用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将粤剧的表演要素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模型[2]。
(二)辅助创新经典剧本创作
符合时代和民族的创新粤剧,不仅可以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创新,还为打造肇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在编剧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通过深度计算和大数据分析,AI可以深入剖析肇庆粤剧经典剧本的精髓,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技巧。这不仅能够帮助编剧人员更好地理解肇庆地区粤剧的艺术魅力,还能够辅助他们进行智能化的艺术创作。
从微软小冰等AI诗人的诞生,到AI幻世界的小说创作,再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AI文字创作软件层出不穷,这些都为AI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生成独具特色的作品,为粤剧艺术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以ChatGPT、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传统戏曲文本的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AI模型将大量的戏曲文本语料进行吸收和学习,并且掌握戏曲的叙事规律、语言风格和角色塑造技巧。那么编剧在创作粤剧剧本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所提供的思路和灵感,更快地构思和完成剧本。AI还可以定制化生成符合要求的剧本片段或整部作品来满足编剧的需求,如此一来大大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方面的应用,必须在尊重和传承传统粤剧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创作内容能够与传统粤剧文化相协调和统一,不至于偏离传统粤剧的核心价值观,以此形成符合时代和民族的粤剧形式,不能因为追求时尚而偏离了粤剧的艺术本体。
(三)虚拟数字人定制粤剧角色表演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为解决粤剧领域的新锐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人机交互技术和虚拟智能人技术为解决粤剧表演人才的短缺问题可以提供改善途径。2022年诞生的粤剧虚拟数字人“小勤”打开了这一探索的大门,但仅限于在粤剧院和博物馆给大众做导览工作。
在建立学习粤剧表演程式和经典剧目的基础上,AI可以构建出逼真的人工智能虚拟演员。可以根据剧情和角色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具备精湛的演技和表现力,而且他们的声音、形象和动作都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开发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粤剧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要求。实现的过程中可涉及人工智能情感标注系统,这是将文本、音频或视频等数据分配情感类别或情感强度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混合实体识别与表情追踪技术,将AI情感分析与传统粤剧剧本、音频和视频解析相结合,全面提升对粤剧剧本和表演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为演员能够精准捕捉角色情感提供参考。相信在未来,这些人工智能虚拟演员或许有机会成为大师级的虚拟粤剧名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虚拟演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表演粤剧。观众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或在线平台,与这些虚拟演员进行互动和交流,感受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3]。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粤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除了舞台上的精湛表演,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和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人工智能在短期内无法像人类艺术家那样深刻理解和体验粤剧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因为机器没有办法将个人的情感、经历和理解融入表演中。
(四)人工智能提升舞美表现力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被首次应用到了春晚舞台。人工智能技术为2024年的春晚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整个舞台变得绚丽多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在演播大厅部署了沉浸式舞台交互系统,自由视角超高清拍摄系统全方位采集演员动作,捕捉节目中的精彩瞬间,通过AI(人工智能)制作、AR(增强现实)实时渲染。
越来越多的舞台艺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舞美的表现力,为粤剧演出提供了创新思路。如肇庆市粤剧团表演的经典大型神话粤剧《龙母传奇》,曾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上先后荣获曹禺剧目奖、导演奖、音乐唱腔设计优秀奖等多项殊荣。该神话粤剧以精湛的演技、独特醉美的唱腔和柔美的戏曲身段、精彩的武打及华美的灯光、精致的舞美,共同烘托,将龙母鞠心血,助龙儿功成正道、恩布四海、福泽黎民的母仪形象呈现在舞台上,受到观众的赞赏。因为是神话题材的粤剧,在保持传统粤剧舞美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人工智能虚拟实境技术,可以营造出奇幻、神秘的舞台氛围,展现更丰富的视听效果。也可以引入VP(虚拟制作)电影制作模式,打造XR(扩展现实)+VP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通过动态分镜预演、虚实光影联动等全新拍摄手段,在表演舞台上搭载写意传神的龙形舞美装置,以展现栩栩如生的虚实结合效果。
(五)AI辅助创新多种媒介宣传
现如今已进入全民媒体时代,肇庆粤剧这种传统艺术也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探索多种媒介表达,如短视频、直播、动画等,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来了解和喜爱粤剧。而如今,生成式AI技术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影像创作的产业需求。利用人工智能AI生成技术辅助多种媒介宣传肇庆粤剧,可大大提高效率与创造力。因此,AI生成技术在宣传粤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上具有显著的潜力。
例如,OpenAI一经发布便火爆全球的Sora,是一种基于扩散模型技术,通过大规模数据集训练的文本到视频模型。它能够在原始视频的两个相邻帧之间合成多个帧。只要给定Sora一幅静止图像和相关的文字指令,就可以生成一个逼真的动态视频,生成的视频不仅继承了图像的大部分视觉内容,还一并展示了隐含的和自然的动态。基于此,Sora便可以根据关于粤剧的文本描述和肇庆粤剧画面,生成具有多元风格且能够展示肇庆粤剧的历史、特点、经典剧目和演员风采等内容的宣传视频,从而提升大众对肇庆粤剧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六)智能化推动国际传播
国有边界,文明无界。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文化的更大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肇庆粤剧相关的图片、文章、视频等,可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性,吸引更多海外观众关注肇庆粤剧。值得注意的是,粤剧作为具有一定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在重视传播手段的同时,要找到其自身的文化逻辑、情感逻辑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合理对应逻辑。
三、结束语
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道路上,数字化技术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提醒我们需警惕技术应用与文化底蕴之间的微妙平衡。因此,在探索粤剧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化技术,更不能忽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将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既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创作效率、降低创作门槛、扩大影响力,又要注重保护和传承粤剧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既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粤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确保肇庆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淑芳,王艺.肇庆粤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3(19):147-152.
[2]陈静.数智时代戏曲文化传播逻辑与传承发展路径探索[J].戏剧文学,2024(02):120-127.
[3]王琨.数字技术赋能戏曲艺术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戏剧,2022(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