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2024-08-09 00:00:00陈天斌
艺术大观 2024年15期

摘 要:山水风景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呈现,也是画家心境的反映。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都强调心物交互及创新表达,甚至“因心造境”,在某些方面有相契、相通之处。然而,由于文化传统、地域风情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山水画家在处理情与景、心与物、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明显的思维差异,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空间处理、造型手段、创作理念等多个方面。本文以《溪山行旅图》与《孟特芳丹的回忆》为例,深入探究两者的共同之处及差异,并分析中西方风景画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国画山水;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5-000-03

山水画是人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艺术产物,是画家追求人生意境、实现客观世界与主观思想相契合的情感活动的体现。通过分析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追求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交互及交融,是中西方山水风景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者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思维差异。通过深入分析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共同之处与差异,可以帮助现代艺术创作者不断提炼东西方艺术精髓,创新现代绘画表现形式,从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国画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相通之处

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的相契合,是激发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为根基,体现在艺术领域,就是致力于实现自身与天道的融合。所以在山水画中注重“重心略物”,强调画家的理想及精神的传达,追求意境高远及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而西方风景画也是讲究意境的艺术形式。意境是绘画艺术的核心,是画家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互统一的艺术核心,通过心物交互及物化于心,能够让画家的各类情感都融入、聚集、体现在自然山水中。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因心造境”。中国山水画无论在笔墨技法、构图造型,抑或意境精神等方面,都拥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能够通过层次丰富、气势磅礴、墨色浑厚的画面,表现出极富美感的画面及意境。《溪山行旅图》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作品,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峭壁悬崖给人一种紧迫感,视觉冲击力极强,而山脚下幽深的小路、缓缓穿过的商队、溪水、怪石、野花,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雄伟而静谧的感觉。画家在结合传统绘画技巧的前提下,深入体会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相互融合的价值,并从主观感觉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让客观自然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换言之,画家是从客观自然所带来的主观感受入手,通过强化能够带来这种感受的景观、事物,让画作意境更加鲜明、突出。所以我们能看到突出的悬崖峭壁、层次有序的怪石、灌木林,以及狭长的小路、流水等。通过对比,画家营造出一种恢宏、壮阔,但又幽静的意境,真正让人融入自然的诡谲及静谧中,实现了画家精神与客观自然的深度融合[1]。

其次,西方风景画的物化于心。西方绘画强调立体、写实,注重对微观细节的描绘,强调对自身情感的抒发,能够通过呈现细微之处的变化、意蕴,表达画家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孟特芳丹的回忆》画面右侧是一棵占了二分之一画面的古树,古树对面是一棵枯萎的小树,两者遥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画面背景是波光粼粼的湖面,透过湖面,能看到低矮而连绵的山丘。画面左下角的小树旁是一个踩在果实上的女人及几个戏耍玩闹的孩子。整体画面非常精致,细节突出,营造出一种安谧而悠远的意境氛围。通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美学的认识,更能发现画家将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情感、意蕴,通过如实呈现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深入分析两幅画作的“心物交换”的内涵,能够明确中西方画家在表达情感上,都强调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但中国山水画注重对“心”的描绘,而西方风景画强调对引发情感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所以中国山水画有写意的特征,而西方风景画有写实的特点。然而,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通过外部景观及自然山水的描绘,将内心情感表达、传达出来的目标[2]。

二、国画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之处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并融入作者的精神气质。在画面境界及思想层面上,都拥有相通之处。然而,中西方绘画由于文化传统、艺术追求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心物交换”的表达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造就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为此,我们应继续围绕“因心造境”及“物化于心”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分析。

首先,创作理念。我国山水画形成于东晋时期,时值道家玄学风靡之时,所以在创作理念上,中国山水画深受道家“重心略物”的影响,形成了“略再现而重表现”的美学观念。从“中得心源”“因心造境”“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等维度出发,我国山水画向来强调自然与人心的深度融合,注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内涵及情绪,通过写意的方式,将内心全部的情感、思绪,完完全全地融入自然山水中。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山水画中会运用到很多留白、写意及意境烘托等手法。而西方风景画强调“以客观图景”为前提,着重对实景的表现及描绘。这种绘画理念一般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艺术家通过完美把握自然的美好,来体现对上帝的赞美及虔诚。更准确地说,西方风景画形成于15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在此之前风景通常只是作为宗教画的背景出现,是宗教人物的陪衬。西方风景画注重对客观细节的把握,注重对客观图景的再现,所以其具有“物化于心”的特点。虽然伴随时代的发展,西方近现代风景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但物化于心的特点依旧比较明显[3]。

其次,造型手段。中西方绘画作品的造型通常都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和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的。而我国山水画造型以线描为主,通过运用层次清晰的墨色技法,让画面更具变化性、层次性,从而将繁杂而多样的自然形态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以形态多变、各种各样的线,描绘画家心中的山川风景,表达出画家独特的情感及思想意蕴。正因如此,《溪山行旅图》能够融入雄伟壮丽的悬崖峭壁,融入各类山水及树木,让意境感更加强烈、更加浓重。而西方风景画则注重真实,多以面造型为主,如《孟特芳丹的回忆》所描绘的湖光山色便是由一个面构成的,显得真实而厚重;同时通过真实的色彩表达,让作品意蕴感更加强烈。总体来讲,以线造型的中国山水画注重以线条来表现画家的心境、情感,注重写意、恢宏及壮大,可以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将其复杂而多变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然而在墨色变化上却稍显单一,没有西方风景画那般丰富。而西方风景画以面造型,强调细节、真实、客观,旨在通过重塑自然风景的方式将画家所获得的情感、感受传达给观众。在墨色应用上,西方风景画由于注重真实及细节,所以在色彩应用上更加多样、真实、全面,这样才能通过客观描绘的方式提升画作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通过接触画作感受画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4]。

最后,空间处理。由于审美追求、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画家在空间观念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我国山水画强调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无限的空间。为此会采用散点透视法,以游走的形式将客观景物前后左右融入于心,在画面上体现出不同视角及层面的主观融合。在艺术创作中,画家常常只将感受最深的物象安排在画面中,删除可有可无的元素,从而让画作建构更加灵活、飘逸,具有主观性。因此,我们在中国山水画中能够看到多种景观、物象的融合,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然而西方风景画则常利用透视法则,通过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让人获得鲜明的空间感。同时,为了在有限空间内呈现出更多的元素,画家通常将视角聚焦到微观,通过描绘更多的细节激发观众的情感,提高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譬如在《孟特芳丹的回忆》中,作者通过详细描绘摇曳的树枝、湖面的波光、孩子衣服的纹理,让人在这些细节中获得真实而细腻的情感体验。特别在妇女及孩子的形象塑造上,通过细腻描写不同角色的动作特点、神态特征,让画作所传达的信息更加多元、多样。诚然,我国山水画中也包含这些元素,如《溪山行旅图》中的人物、树木、屋宇、山石等,但作者通常以点缀的方式进行描绘,画家只能从这些元素中获得一个整体性的情感体验或审美感受。不过画面中的人物,如行旅的商队,虽然渺小,但却为这幅静谧的山水画增添了生动的生活气息。画家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不仅传达出旅途的艰辛及期待,又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三、国画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启示及思考

从中西方绘画大师对画面处理的手法及其表达的“内涵”“思想”“情感”,我们能看出,山水风景画是心境的反映,是自然景观与画家内心的交融。绘画中的所有造型元素,都是画家心境的投射。通过运用结构、块面、色彩、线条、笔墨等感性符号,画家体现出对待自然的态度及认识。换言之,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达的是心之所感、心之所有。所有自然景观、景色,在画家笔下都可以进行主观再造,呈现出客观自然所没有的特征及特点。人们可以通过墨色、线条体悟到画家所表现出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直接地、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然而,西方风景画则更注重以面造型、强调写实,通常以精致的细节来传达画家所感受的情感。这种情感表现相对被动,更多是以自然激发为主。其画面表现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精确描绘,人们能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各类细节,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尽管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心物交换”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且普遍受到文化传统、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但在现代绘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中国山水绘画可以吸收西方风景画注重空间及形体塑造的写实表现手法,融入更多细节内容,通过精致的细节表现,让山水绘画更具艺术表现力。例如,在《溪山行旅图》这类山水画创作中,可以在房屋、人物及道路上添加更多细节,从而拓宽画家情感、思想及精神的传达维度,提升画作的整体表现力。

在现代山水绘画的色彩运用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风景画的丰富色彩,更全面、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张大千、毛远鸣等著名画家,都在山水画中巧妙地运用彩色技法,使得墨色与笔法完美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还让情感的抒发更加鲜明。

同时,西方风景画在创作中也可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手法。通过运用线条、构图及笔墨等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西方风景画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例如,在描绘自然风景时,风景画家可以巧妙利用留白技法,将更多的景观元素融入画面表现中。或者在细节刻画时,利用留白技巧,通过简洁的点缀,让画面中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具体、鲜活。

笔墨技巧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不同的笔法和墨色能够帮助画家表现自然的神韵和人的心境。因此,在风景画创作中,画家可以融入这种笔墨意境,通过干湿、浓淡、虚实的笔墨变化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使自然景物不仅是客观自然的再现,更是主观心绪的抒发。

此外,我国山水画的构图注重“高远、平远、深远”等意境的营造,能够通过巧妙的布局调动观众的情感。因此,西方风景画在构图时可以尝试借鉴中国的“三远法”,通过打破传统的透视法则,以更加自由、多维的方式呈现自然美景。

在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气韵生动的国画山水与写实风格的西方风景画有机融合,创作出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创新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能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例如,《山水之间》便成功地将国画山水的意境与西方风景画的写实风格融为一体。它以中国传统的山水为背景,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近处的水面波光粼粼,营造出一种深远的人文意境。在细节处理上,作者以写实手法为主,让山石、树木、水流呈现出逼真的质感。这使得画作在展现东方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感。在色彩运用上,该作品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墨色技法,还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表现手法,让整体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体验。这种融合东西方绘画技法的创新尝试,无疑为现代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束语

山水风景画不仅仅是对客观自然世界的描绘,更是对艺术家内在情感、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描述,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强调“心物交换”,以景写情、以心写物。人们能够在不同绘画作品中,通过观察山水意象的表现形态,体悟到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获得艺术共鸣及审美体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两者在“心物交换”上,还存在空间处理、造型手段、创造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通过巧妙处理两者的差异,我们能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不断吸收西方风景绘画的表现手法,创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及视觉效果,从而突出中国山水画的特色、意蕴及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许景怡,胡海若.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为例[J].艺术评鉴,2018(15):31-35.

[2]李燕梅.大学国画油画教学中赏析能力的培养——以黄荣辉老师的作品教学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10):78-79.

[3]万伊.刘海粟的一九二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从油画至国画创作转型探析[J].荣宝斋,2016(01):136-147.

[4]唐勤.写意油画技法在油画色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决策论坛”论文集(下).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