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著名画家,其艺术成就在近现代中国画领域中极具影响力。他在绘画中的笔触和墨色运用,为传统中国绘画走向现代变革提供了关键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破墨法”的简单探讨,分析其“五笔七墨”理论中的这一概念,并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其对“破墨法”的运用,以及研究黄宾虹为后世学者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黄宾虹;“五笔七墨”;“破墨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5-000-03
黄宾虹擅长中国山水画、美术史论、书法篆刻、诗歌等艺术形式。他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技巧多样,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美学追求。他能够达到如此艺术高度,不仅得益于他出众的天赋,还归功于他的不懈努力和深刻悟性。即便在暮年,黄宾虹依旧保持着对绘画的执着,他在92岁的高龄时仍能以指绘图,充分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里,他的山水画作达到了巅峰。黄宾虹在艺术上的成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近现代中国画领域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一、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
黄宾虹不仅在绘画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笔墨技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黄宾虹曾在与朱砚英的交流中强调:“历代的杰出画作,其价值皆在于笔和墨的运用。”他对笔墨的技艺不仅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实践,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画法要旨》一书中,黄宾虹阐述了古人的观点,认为“笔”与“墨”虽是不同的概念,但笔是墨的运用基础,墨则是笔的显现手段,这反映了黄宾虹视笔墨为相互依存的观点。通过学习古人的作品、观察自然景象以及分析古典画论,黄宾虹提出了“以书入画”的理念,并概括了绘画中的“五笔七墨”技巧,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技法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山水画中的“五笔法”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提道:“用笔之法,书画同源。言其简要,盖有五焉。笔法之要: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圆;四,曰重;五,曰变。”这五个见解构成了黄宾虹所称的“五笔法”,不仅仅代表了五种不同的笔法,同时也涵盖了五种不同的笔性。
黄宾虹在《画谈》中详述了“平”笔法的要领,他指出“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平非板实,如木削成,有波有折。其腕本平,笔之不平,因于得势,乃见生动。细溪洪涛,旋涡悬瀑,千变万化,及澄静时,复平如镜,水之常也。”在实际运笔时,需要不断向上提笔,同时保持行笔的平行轨迹。所谓“圆”是指书写时的笔法要圆润而有力量。而“折钗骨”则是指在书写线条时,虽然要展现柔美的姿态,但同时也要保持笔力的刚毅。笔法应当既圆润又美丽,但不可过分柔弱。如果只追求线条的柔美而忽视了笔力的刚健,那么这样的书写就无法达到“圆”的境界。黄宾虹“以书入画”,用书法中的“折钗骨”说明“圆”,起笔用锋,收笔回转,达到圆劲的状态。关于“留”,黄宾虹这样解释:“用笔如‘屋漏痕’者,‘留’是也。”黄宾虹主张绘画用笔时要像雨水从墙面流下所得的痕迹。“重”,金石笔法显著地展现了力量与风韵,它是黄宾虹笔法深厚底蕴的核心,也是对书写力量的精确要求。这种笔法下的线条显得轻盈而有力量,即便是纤细之处也保持真实性,同时在柔美中展现出刚毅、敏捷和生动。笔法“变”是在前四种笔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并不代表特定的运笔技巧,而是与“重”一样,属于对笔触质量的要求。然而,“变”又独具随机性,它是五种笔法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这种笔法是从书法中点画元素的多样性和反复出现中提炼出来的。不同的笔法可以互相流通和利用,但最终都要汇聚到“变”这个焦点上。如果没有这种变化,作品可能会显得死板和无活力,灵性不复存在。前四种笔法构成了坚实的基础,而“变”则是书法笔法的巅峰目标。然而,笔法的实践并不是无序和无限制的改变,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传统甚至超越传统。黄宾虹认为,学习绘画的前提是学习古人的技法,但不应拘泥于传统,而是要在掌握基础之上寻求变化。他认为,变中仍需有法,即深谙古法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妙境。黄宾虹的画作在其一生中不断演变,每个阶段的风格都反映了当时的心境和感受。他的山水画风格在不同时期都力求突破,没有稳固的笔法作为基础,就无法深入探讨墨法。
(二)山水画中的“七墨法”
黄宾虹对墨法的研究集中在他的“五笔七墨”理论中,“七墨”是黄宾虹在用墨技法上的关键观点,包括泼墨、淡墨、破墨、积墨、渍墨、焦墨和宿墨等多种方式,他在创作中并非只局限于某一种墨法,而是各种墨法相互贯通、交融。根据不同的画面需求,黄宾虹会采用不同的技法,这也是他作品生动感的重要来源。一幅画作之所以显得生动灵活,主要归功于墨法的巧妙运用,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画面的生动气息。
其一“泼墨法”,这种技法通常要求画家用笔蘸取充足水分的墨,然后在纸上迅速作画。需要注意的是,泼墨并非简单地将墨汁洒落在纸张上。黄宾虹所理解的泼墨是一种墨法,它通过使用水分较多的画笔,创造出层次丰富、水墨交融的效果。在这种技法中,当充满水分的毛笔在纸上移动时,墨滴会自然而然地滴落,营造出泼墨般的视觉效果。此外,还有一种技法,即直接将墨汁泼洒在纸上,然后用笔在墨汁扩散时进行适当的修改。泼墨法能够赋予作品一种气势恢宏的视觉冲击。
其二“淡墨法”,墨与水的混合比例倾向于水占比重较大,与浓墨形成鲜明对比。作画时,可先在笔上蘸水后轻蘸墨,然后迅速在纸上书写,这样的方法称为湿淡;或者先蘸墨后蘸水,通过层层叠加的方式绘制,这被称作干淡。
其三“破墨法”,通过打破原有画面的轮廓,将平面画作转变为具有层次感的作品。这种技法包括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水破墨、墨破水;干枯破滋润、滋润破干枯;墨破色、色破墨等。破墨法通常在墨色未干时进行,以便自然衔接并保留笔触,展现自然的痕迹。如果底层是横笔,则用直笔来破;如果底层是直笔,则用横笔来破,或者从侧面进行破墨。浓淡互破是指在淡墨上破浓墨,或在浓墨上破淡墨;水墨互破是指先画水,后用墨破水,或先画墨,未干时用水破墨;干润互破是指在干枯处用润墨破,在湿润快干时用干笔破墨;墨破色是指在已画好的颜色上用墨破色,墨与色融合扩散。这种技巧不仅能充分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轻重、厚薄,而且使墨色显得生动灵活,就像雨露滋润过的样子,给人纸面永远湿润的视觉感受。掌握这种技巧的人,其作品中的物象也会显得鲜明生动,充满气韵。
其四“积墨法”,与破墨法的即时效果不同,积墨法要求上一层墨干透后才能叠加下一层。在创作时,黄宾虹并不遵循刻板的积墨模式,而是在每次添加墨色或色彩前,有意保留部分原有的墨色,以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黄宾虹通常运用浓墨、宿墨或焦墨进行多层次的绘制,这些深色墨迹常用于作品的最后调整,为画面增添独特的神韵和深度。
其五“渍墨法”,在画面上添加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宿墨颗粒,需注意保持其洁净。使用这种特制宿墨时,直接撒在画面上,松烟中的水分会使宿墨在纸上沉淀,并形成墨色与纸张之间的一圈水分,呈现出“渍”的效果。这种效果能使画面中的墨色更加明亮清澈,富有独特魅力。
其六“焦墨法”,焦墨是指那种尚未完全干涸但仍然保持浓稠状态的墨水,它可以分为浓焦墨和淡焦墨。在绘制时,笔尖尽量少含水分,以实现画面中焦墨的润泽感。
其七“宿墨法”,宿墨是指存放了一夜的墨,其色泽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深沉和明亮。黄宾虹在制备宿墨时,倾向于选用高质量的墨料。在他生命的后期,他最为得心应手的技巧便是运用宿墨法。这种技法通常是在作品的最后阶段施展,用以点睛之笔,这时他会用几乎不含水的笔触蘸取优质宿墨,要让宿墨黑中透亮,使整个画面吸人眼球,要有扎实的水墨功底才能做到。黄宾虹提出,在使用宿墨法时,用笔应避免拖沓、涂抹,而应当用“落”的方式。如果不熟练掌握这种技法,很容易让画面显得干枯、僵硬、污浊,从而破坏画面的美观,在画作中某些极密、极黑的区域,如果无法再次添加其他墨色,他可能会选择点以宿墨,使画面顿时光辉四溢。正所谓“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里天地宽”[1]。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破墨法”
黄宾虹的艺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他专注于学习和模仿,这一时期的画作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他也在此期间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到了中期,黄宾虹广泛地进行实地写生,游览祖国壮美山河,将所见所感与个人内在情感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浑厚华滋的风格;而在晚年,黄宾虹巧妙地运用了“破墨法”,使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墨破色和色破墨都是破墨法技巧的应用,它们各自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黄宾虹曾指出:“墨点冲破色彩与色彩渗透墨色,感受各异,前者显得温和,后者则显得强烈。”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技巧需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来决定。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黄宾虹所独创,但五代时期的董源、北宋的米芾、元朝的王蒙、明朝的董其昌,以及清朝的石涛、石溪和龚贤都是此法的行家里手,而在近代,黄宾虹无疑是这种技法运用最为卓越的画家,正如潘天寿所说:“黄宾虹是第一家。”[2]
《溪桥烟霭图》这幅画目前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在这幅作品中主要运用了“破墨法”来呈现画面效果,具体包括水墨之间的相互破除、浓淡墨色的相互破除,以及色彩与墨色的相互破除。在画作中,黄宾虹在已经有浓墨的基础上,添加了淡墨来破除浓墨,这种操作被控制得非常恰当,使得浓墨和淡墨之间的融合与渗透显得非常自然。在画面的中部,黄宾虹使用淡赭色来破除墨色,使得色彩与墨色之间没有了清晰的界限;同时,水的加入也使得画面中墨色呈现出一种如烟雾般湿润的美感。在创作过程中,黄宾虹会根据画面所要呈现的效果来选择合适的技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黄宾虹在美学观点中强调了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认为应该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他认为,绘画不仅要描绘自然景物的外形,更要表现其内在的神韵和韵味,即所谓的“内美”。作为一位传统文人型画家,黄宾虹深受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影响,他曾表示:“古人论画,认为‘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有形影可见,取之相对较易;然而造化也有神韵,这是内在的美,常人无法直接看到。”由此可见,黄宾虹认为绘画应该追求“夺造化”,以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内在美。所以在黄宾虹看来,讲求内在美应是文人画之“第一要义”。[3]外在美指的是绘画中笔、墨和构图所呈现的明确形式美,而黄宾虹认为,相较于物质形态的美,精神层面上的美感才是更加难以在艺术作品中呈现的。
三、“破墨法”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水墨技法持续的演变,破墨法已经超越了最初仅仅区分墨色深浅的范畴,演变成一种在水墨领域中的特殊技法。历史上的画家对于破墨法的应用和理论总结,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技艺。借鉴这些前人的经验,对于我们自身的艺术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潘天寿对于破墨法的理解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他在墨色未干时再次着墨,强调了两遍墨色应用之间的干湿对比,以达到一种如梦似幻的水墨交融效果。破墨法的种类繁多,其中最频繁使用的约有六种不同的方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淡墨破浓墨的技巧是先绘制浓墨部分,随后用淡墨进行破除,而浓墨破淡墨则相反;水破墨是先用墨画出图案,之后用水破除,而墨破水则是先用水,后用墨。在运用破墨法时,不应拘泥于固定模式,而要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灵活应对,以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变化和挑战。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提道:“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这表明,破墨法不仅涉及墨色的深浅,而且笔触的方向也会对破墨效果产生影响。当然,破墨技巧应当与其他技巧相结合,以创造出浓淡相宜、干湿并存的画面效果,进而达到润泽而深邃的水墨梦境。黄宾虹在讨论绘画技巧时提道:“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破墨法在绘画中的作用是使墨色相互渗透,产生丰富的浓淡层次,以形成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效果。[4]绘画创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前辈的技艺,并结合画面具体情境进行适当的创作。
四、结束语
黄宾虹的笔墨理念是其不断探索与实践的结果,他独特的笔墨风格体现了他终生的艺术追求。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笔墨扮演了核心角色,并成为他山水画表现的主要标志。正如他所说:“中国画无笔墨则无他”,这句话印证了他对笔墨的重视。黄宾虹的笔墨技巧达到了高超的境界,不仅构成了作品的基础,更是他纯粹的艺术表达和精神寄托。虽然笔墨本身不具备情感,但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浓淡、缓急、轻重的对比变化,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和画面的深远意境。他的笔墨充分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通过前人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去探索、去追求,要在探索中给予创造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许路娟.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3.
[2]李苗.黄宾虹山水画的“五笔七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张泽贤.黄宾虹笔墨观探析[J].新美域,2023(11):25-27.
[4]朱国栋.浅谈破墨法[J].大众文艺,20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