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立家具品牌URBANCRAF之前,李希米已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6年。回顾这段职业生涯,他感慨道:“那段时光,我犹如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创意温室,日常不过在办公室静享设计之乐,虽惬意非凡,却也让我难以触及设计的全貌。我意识到,产品设计远不止于绘图室的构想,它需历经从概念萌芽、原型打造、成品实现,直至市场推广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磨砺。我希望可以亲历一个产品从创意到最终触达消费者手中的完整过程,见证它如何在市场的洗礼中站稳脚跟,赢得认可。”
在URBANCRAFT的初创阶段,李希米的设计语言深受过往职业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在2017年至2019年间。他说:“进入2020年上半年,我深刻意识到转变的必要性,决定摒弃固有的设计惯性,转而深入探索内心真正渴望的设计方向与表达内核。于是2020年10月在上海西岸乔空间我举办了‘边界’个人展览,借鉴艺术策展的创意思维,精心呈现了五组新品。此次展览不仅成为品牌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里程碑,更是开启了品牌自我探索与创新的崭新篇章。随后,URBANCRAFT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携手共进,例如与swaying品牌设计师黄莎莎合作的‘inside-out’a89d09504f4d4b7eeda4dd2897772d3ad013ba0a96b86443cc6e495545e7f85b项目,以及与钟梓欣共创的Net系列作品。这些合作极大地拓宽了品牌的视野,让我能够从多元化的领域和思维方式中汲取灵感,促进品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随着“Stone”系列灯具的问世,李希米意识到品牌已触及新的探索边界,标志着一段深远探索的阶段性成果。感受到前行的深度与广度,他决定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聚焦,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URBANCRAFT推出了大量以几何形态为核心元素的家具系列,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品牌的独特符号与特色,标志着品牌步入了一个持续产出具有独特元素产品的新阶段。同年年底,URBANCRAFT在上海龙华地区盛大开设首家线下旗舰店,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了品牌的成长与实力,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品牌魅力与设计的实体空间。
设计,作为一门服务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其本质在于满足不同社群在实用、科技、人文或艺术等多方面的特定需求。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中,设计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用品到食物包装,乃至手机充电线等细微之处,无不彰显设计的力量与价值。在李希米看来,虽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专业设计师,但设计思维却是每个人皆可拥有的宝贵财富。它鼓励我们从设计的视角审视世界,以创造性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共同塑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空间。李希米坚信,设计师应当秉持开放心态,不懈追求个人成长与认知迭代,广泛涉猎多元领域之新知,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搜集、整理并深刻内化信息,进而将这些宝贵素材无缝融入其设计思维体系之中。2022年,他与服装设计师钟梓欣携手打造的“Net”灯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展现。该系列精准捕捉“空气”主题精髓,以其轻盈体态、纤细线条及通透质感,在金属框架的巧妙映衬下,钟梓欣的布料设计则为作品披上了一袭独特垂坠感的华服,展现出一种超脱凡俗的写意之美。两者创意的深度融合,不仅跨越了设计的界限,更彰显对传统框架的勇敢超越。
现今,设计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趋势日益显著,各领域的需求细化成为常态。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的新阶段到来,人们的选择范畴空前拓宽,设计因此需融入更为广阔的思考框架之中,涵盖了地域特色、跨界融合、艺术表达、情感共鸣以及氛围营造等诸多层面。李希米表示:“URBANCRAFT需精准把握目标客户群—‘都市中的世界公民’,他们不仅拥有鲜明的自我认知,更以全球视野审视美学与思维,展现出高度的文化包容性与对内心偏好的坚定执着,热衷于追寻国际展览的最新动态与多元文化的艺术交融。鉴于此,设计的工作重心应超越传统形态的局限,转向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深入剖析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偏好,以期创造出更加富有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设计成果。我热衷于观察各年龄层人群的兴趣所在,以及不同国家人民对同一事物的多样见解。我习惯于从多角度聚焦与分析问题,保持思维的开放状态,汲取那些我认为值得关注的深刻内涵。因为文化、心理、历史、饮食、音乐、电影、艺术及传统等诸多领域,无不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现状形态。通过训练自己从多元族群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更加理解有形的物质创造是如何源自无形的思维碰撞。我认为设计虽始于灵感,但若缺乏对各族群视角的深刻洞察与融合,其作品终将受限于时代的框架或地域的偏见。”
《时尚北京》:在您的设计过程中,是否会融入传统工艺和技术?在追求现代设计美学的同时,您是如何平衡并传承传统工艺精髓的?
李希米:我始终对传统工艺抱有敬畏之心,倾向于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与创新。在设计过程中,我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既保留其精髓,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以去年我们推出的“折椅”为例,它采用了马鞍皮材质,但是很多设计师从外观上并不能很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款马鞍皮的材质,更多地认为是板材折弯,我们在制作的时候没有按照传统的工艺方式在皮质的边缘去收紧和缝线,而是边缘和整体都是一样的厚度,只有色彩和材质的差别,从视觉上也更具有现代感,同时也尊重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方式。
《时尚北京》:近年来,本土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强。对于这一文化复兴现象,您有何感想?作为一位中国设计师,您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与地位?又是如何在您的作品中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
李希米: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开放与包容。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实体,而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因此,我们在表达传统文化时,应避免孤立与片面,而应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与传承。中国人的思维灵活多变,更易于突破传统束缚,创造出既具中国特色又易于被国际接受的设计作品。这虽需时间沉淀,但前景可期。在我的设计中,我始终尝试以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中国文化精髓,让传统fbTcAQZc21YZrKdYDuHBOg==与现代在作品中和谐共生。
《时尚北京》: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浪潮中,设计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您认为设计师应如何保持其设计的活力与韧性,以应对这些变化?
李希米: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是一场漫长且充满变数的旅程,鲜有人能一蹴而就地应对所有挑战。特别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设计作品或许在面世后的数月间便淡出公众视野。然而,要构建持久的影响力,设计师必须秉持不懈的努力,持续耕耘并广泛传播其设计理念。更为关键的是,设计师不仅要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更要精心规划自己的未来与设计生涯。如何在长达数十年的职业道路上,始终如一地传递个人理念并持续发挥影响力,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精心经营的事业。
《时尚北京》:未来,您有哪些新的规划或目标?您希望在哪些设计领域或主题上进行更深入地探索?
李希米:我在等待一个时代的到来—当大多数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充分的民族自信时。这份自信将源自我们在科技、艺术与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我相信,随着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层面的自信与满足,设计领域也将迎来更加自由与多元的发展空间。对于我个人而言,尽管科技目前在我的设计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已决心将其纳入我的设计体系之中,通过逐步地融合与创新,让科技与设计自然共生,共同创造出更多有趣且富有深度的作品。这一过程虽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我相信未来将是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