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佐娃:研究中国的脚步从未停下

2024-08-06 00:00:00曾玥单璐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25期
关键词:汉学新闻周刊哈萨克斯坦

哈菲佐娃近照。图/受访者提供

哈萨克斯坦著名汉学家哈菲佐娃的中国情缘,要从1958年讲起。

那一年,19岁的哈菲佐娃考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系(现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正式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20世纪60年代来华留学后,哈菲佐娃逐渐走上汉学研究的道路,由此在哈萨克斯坦开创了多项与中国有关的“第一”: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问题的女性、第一位汉学博士、第一位高校汉语教研室负责人、第一位系统整理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的学者。

如今,85岁的哈菲佐娃仍笔耕不辍,未曾停下过研究中国的脚步。前不久,她决定将毕生收集的三千多本藏书和资料悉数捐赠给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希望这项工作能薪火相传。

汉学研究为何重要?

中国新闻周刊:前不久,你决定将收藏的所有书籍和资料都捐给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你是否统计过大约有多少本书,其中有多少跟中国相关?为什么想要捐赠出去?

哈菲佐娃:有三千多本书,有些是我从各个国家带回来的,有些是各国朋友送给我的,也有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中国高校赠予我的,我全部捐给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我的书还捐给了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档案馆为此专门举办了展览。我捐赠的资料很多,不只有书籍,还有手稿、未出版的底稿,以及与中国、俄罗斯等国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信件。

我已经85岁了,想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都留在哈萨克斯坦,留给我们的研究者,留给我的国家。这些资料是对所有人公开的,没有什么秘密。其中有些内容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可能对后人研究有帮助。我的观点不一定都对,但是我希望表达我的观点。至于正确与否,可以由后人研究评价。我认为我的学术研究和个人经历,对国家是有价值的。我的生活不仅属于自己,也与国家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现在成为历史资料。历史的主角是人,是人创造了历史。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把这一切都留在哈萨克斯坦。

在我捐的书中,和中国相关的书籍有近千本,包括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国留学时的课本和手抄本。希望一两百年后,还有人研究里面的内容,去了解我们当时用的什么教材、上了哪些课。

中国新闻周刊:据你观察,过去几十年来,哈萨克斯坦的汉学研究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哈菲佐娃:我与中国的很多“第一次”、学术研究的很多“第一次”,都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我开创了很多“第一次”,并不是说我是最好的,而是因为我的运气很好,赶上了好时候。

从我这一代开始,哈萨克斯坦才开始有人研究汉学。当我大学毕业、开始研究哈萨克斯坦的历史时,发现基本没有与中国历史相关的研究资料。等到哈萨克斯坦开始有汉学研究时,中国的许多大学送来了各种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哈萨克斯坦的汉学研究不局限于历史,更研究当代中国,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面越来越广。很多哈萨克斯坦的大学开设了与中国相关的课程,教授中文。人们学习中文的需求量非常大,越来越多人有更方便的途径,也更有意愿学中文。

在中国,很多院校也成立了中亚研究所,出现了多语种研究,交流合作越来越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总的来说,汉学研究,就是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发展前景非常好。

为什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学者研究对方国家这么重要?如果两个人相互都不认识,那么谈何沟通与交流,更何况是两个国家之间?中哈两国是好邻居,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哈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正在深化。现在,哈萨克斯坦人随时都可以去中国学习、工作。我可以很笃定地说,两国合作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中国新闻周刊:长期以来,你对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儒家思想除了给你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启发,是否也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哈菲佐娃:20世纪70年代,我在俄罗斯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哲学的论坛,各国学者对中国哲学的讨论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我认识了一位俄罗斯研究员,他对儒家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送给我一本他翻译的《论语》俄语译本,书上还有他的题词,于是我开始接触儒家经典。后来我在中国还收到一本书,叫《论语全解》。从那时起,我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显而易见。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提出的道德准则也成了我的生活格言。《论语》里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以及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虽然我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但是我时常勉励自己为之奋斗。

“我对中国的感情一直不变”

中国新闻周刊:从来华留学至今,你见证了中国60多年的发展。你觉得中国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哈菲佐娃:1962年秋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学习。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很多学习用书很难买到。中文系的中国同学吕桂珍见我经常为此烦恼,就手抄了一本《汉语语法》送给我,这件礼物现在被哈萨克斯坦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

后来每次来到中国,我都会为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奇。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来过中国多少次,最喜欢的城市是甘肃兰州和陕西西安,也非常喜欢敦煌、麦积山等名胜古迹。

如今,中国的文化风尚在世界各地流行,中国年轻人有文化自信,越来越喜欢本国的民族服饰。有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哈萨克斯坦也是这样。我现在正穿着的是在西安买的一套连衣裙,中式剪裁、丝绸材质,我很喜欢。我也喜欢穿旗袍,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服装。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哈萨克斯坦的年轻人对中国感到好奇,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哈菲佐娃:经常有朋友来问我,“我家的孩子想学中文,能不能去学”。我每次的回答都是,如果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就去学。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我们一家三代都在研究汉学。我主要研究中国与中亚关系史,我的女儿研究唐朝文化,外孙女正在学习中国历史。我曾一度希望我的女儿当医生,但她去医学院读了两年之后还是决定退学,重新选择学习中国历史。孩子们可能从小受到我的影响。我家孩子小时候调皮,我就让她们坐下,安静学习写汉字,她们很喜欢。我告诉孩子们,学习汉字很困难,做研究更难,得多看书。

直到现在,当我在院子里看到一些调皮的孩子的时候,我就会跟他们说:“来,坐到我边上,你知道中国吗?”孩子们说:“知道。”“那你知道中国的汉字‘人’是怎么写的吗?这个字一撇一捺两个笔画,就是中国象形文字‘人’的写法。中国的数字,‘一’就是一个笔画,‘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常来院子里玩的孩子们,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都是我的朋友,跟我学过中文。我们的教学环境也很简单,我找根小树棍,在地上教他们写笔画。汉字真的很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你还有计划再去中国吗?

哈菲佐娃:我对中国的感情一直不变。虽然上了年纪,但这些年我没有停止写作,更没有停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现在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需要有人陪同,但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可以再去中国看看。

我还有一个一直没有实现的愿望,就是去山东曲阜,那是孔子故里。以前总是错过,期待未来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马帅莎、国璇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汉学新闻周刊哈萨克斯坦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石油沥青(2022年3期)2022-08-26 09:13:24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