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人类文明正因形态多样,世界才多姿多彩。不同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当今时代求同可齐心戮力、同舟共济,存异则久葆生机、焕发活力。
慢捻时间的琴弦,抚平历史的书页,聆听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求同乃大势所趋。从张骞通西域,到如今的“良渚论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从未停止,我们以极大的文化体量、海纳百川的姿态、平等包容的眼光,与其他文明对话。求同使我们的心灵互感,利益相系。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曾有一论:中国大体上有三个,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诚哉斯言,走向开放互通,是历史之必然。从“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到“一带一路”的生机勃勃,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时代轮转,我们以求同促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的文明对话,也印证了求同的必然性。
宋朝钱易曾言:“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文明差异非一朝一夕,因此,“存异”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嚼徵含宫,泛商流羽。正如“宫商角徵羽”五相异音,奏出高山流水的乐章,存异使文明各放异彩。华服之美,各有千秋;声乐之音,旋律不同。单看世界各地的建筑,就百花齐放:基辅教堂庄严肃穆,巴特农神庙雄伟屹立,苏州园林淡雅自若,颐和园清新朴拙……文明因多样而多彩,若是一昧趋同,世界文化如何能有如今的灿烂辉煌?《左传》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从先秦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唐朝沿着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原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这些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赓续至今的重要源泉。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独行难举,并行易趋。让我们以求同的积极与存异的包容对话不同文明,拥抱爱与和平。
【河南淇县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开篇大气磅礴,高屋建瓴。文中运用的事例丰富,名言警句引用信手拈来,且都非常契合主旨,增添了整体的厚重感。最后以名言结尾,意蕴悠长。
(指导老师:张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