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

2024-08-06 00:00:00李学开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26期

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特别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因而要确定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文言虚词虽较之实词数量较少,但意思多变,用法灵活,因而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知识整合

一、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重点积累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文言实词。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为“已经”之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实词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为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徇”通“殉”。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4.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注意依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偏义UJk8GV/ThtQpOj6bMGSzIP0W5KWWisarNNpYF8gnygA=”。

5.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要根据具体语境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上下文,是“攻取”的意思。

6.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是“刀口”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是“用刀杀”的意思。

二、文言虚词

1.语境推断。要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找出句子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什么意思呢?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廷,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关系。

2.语法切入。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应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句位分析。一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如“其”:①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②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③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比较区分。(1)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2)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bUK8yZ0viQoqwhNTwa5iBsDABFjyYOJvM0Tn9Ljx9XY=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3)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消独立性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5.标志确认。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其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何陋之有”)、“是”(“唯利是图”)等。

6.关系分析。即通过分析句内词语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语义。如《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和意义也应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的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大夫对曰:“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戮,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敢不承业?”乃盟而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材料二: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节选自《韩非子·难四》)

1.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表示推测,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得无”的用法不同。

B.敢,表冒昧的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中“敢”的用法不同。

C.安,指“缓慢、徐缓”,与常用成语“安步当车”中“安”在词义上相同。

D.“臣而伐君者必亡”,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两句皆为定语后置句。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

译文:

(2)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节选自王安石《兴贤》)

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1.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文中指“列举”,与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中“举”的意义不同。

B.过,文中指“过错、过失”,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过”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焉,文中指“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功伐,“功”与“伐”同义复用,“伐”字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伐”的用法相同。

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译文:

(2)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译文: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