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节选)

2024-08-06 00:00:00梁启超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26期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以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连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与陆元静第二书》)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功夫即是就意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这种工作,虽愚夫愚妇,要做便做,但实行做到圆满,虽大贤也恐怕不容易。所以这种学问,可以说是极平庸,也可以说是极奇特。刘蕺山引《系辞》中孔子赞美颜子的话来做注脚,说道:“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阳明亦曾拿《大学》的话来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传习录下》)致良知最简易的解释,不过如此。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或动于善或动于恶,谁也不能免,几乎可以说没有自由。假使根本没有个良知在那里指导,那么,我们的行为便和下等动物一样,全由本能冲动,说不上有责任。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换他作贼,他还忸怩。”(《传习录·陈九川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用也。”(《答聂文蔚书》)“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良知自知之,其恶欤,亦惟吾良知自知之。”(《大学问》)“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自觉。”(《答聂文蔚第三书》)既有知善知恶之良知,则选择善恶,当然属于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择善的,于是为善去恶,便成为我对于我的良知所应负之责任。人类行为所以有价值,全在这一点。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工夫,亦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耳。”(《传习录·黄修易记》)有人对阳明自叹道:“私意萌时,分明自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却去。”阳明道:“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把那私意销除去,便是立命工夫。”假使并这一点明处而无之,那真无法可想了。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无论如何昏恶的人,最少也知道杀人是不好,只要能知道杀人不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最少也知道偷人东西是不好,只要能知道偷东西不好,“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所以说“这一知是命根”。抓着这命根往前致,致,致!由阴霾天的日致出个浮云天的日来,由浮云天的日致出个青天的日来,愚人便会摇身一变变成贤人,摇身再变变成圣人了。

但是,不能致良知的人,如何才会致起来呢?阳明以为最要紧是立志。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志是个什么呢?阳明说:要志在必为圣人。圣人中可以分出等第,有大圣人、小圣人、第一等圣人、第二等圣人,乃至第九十九等圣人,而其为圣人则一。我们纵使够不上做一万斤重的一等圣人,最少也可做一两重一钱重一分重乃至一厘重的第九十九等圣人。做一厘重的九十九等圣人,比诸一万斤重的一等凡人或坏人,其品格却是可贵。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必要如此方解得通,否则成为大妄语了。

(选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有改动)

◆提炼

议论文对事理作纵深剖析,能够显示出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因此,这类议论文在写作前要先就论题提一些问题,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最后组织成篇。

比如这篇以“致良知”为题写的议论文,就对这三个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①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功夫即是就意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什么是致良知);②良知是常命令我择善的,于是为善去恶,便成为我对于我的良知所应负之责任(为什么要致良知);③“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要志在必为圣人(怎么样致良知)。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内涵,使中心论点“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得到深透的论述,其内涵自然也具有深刻性。文章的论证部分明确理清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概念,进而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此推进,整篇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说理透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