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探究

2024-08-06 00:00:00陈官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6期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各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和融合。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就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外来画种的冲击,中国画能否坚守本源,博采众长,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新面貌,避免迷失本我,陷入一种不中不西的尴尬境地,关键就在于长期的美术教育方针与定位。对当下师范院校在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希望对未来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等师范美术;中国画;教学改革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它以独特的面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绘画方式和审美特征。随着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特别是从徐悲鸿把西画的教学方式引入国内美术院校开始,素描成了所有绘画专业的必修课程,焦点透视、体积、光影等西画造型概念渗透到中国美术教育中,这使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国际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开始变得从容自信,不再盲目崇拜西方,越来越多的中国画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国画有其成熟的传承方式和审美标准,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将西画科目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不断受到质疑。

一、师范类院校中国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02年张之洞创办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并开设美术课起,新式美术教育在中国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全国拥有师范类院校超过200所,多数设立了美术学院并开展中国画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模式。但受到地域环境、办学周期、师资力量、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各院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中国画教学上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可分为综合院校、工科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12种类别,每个类别都有不同的培养定位。师范院校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培养高质量教师,成为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在一些院校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偏向学生的绘画技能训练,忽略了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造成普遍的重“技”轻“文”现象。究其原因,跟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有直接关系,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师甚至管理者多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思想是培养“艺术家”的,这种长期学习形成的惯性思维很容易带入教学当中,从而逐渐偏离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目标。

(二)教学结果不理想

为了更好地了解师范院校中国画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几年间对三届共计600名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仅21%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能胜任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工作;57%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持怀疑态度;而15%认为自己完全不能胜任。多数学生表示,在四年的学习中,前两年是专业基础课,接触画种多而广,并且有较多的素描、色彩等西画基础课,中国画课程较少,大四是实习和毕业创作,用来专门学习中国画课程的时间也就大三一年而已,加之中国画课程本就分类多、技法难,四年下来,对中国画绘画技巧和理论的学习是比较初级的,还达不到教学水平。

(三)招生考试模式单一

目前全国师范院校的美术招生,基本不分类型,不分专业,全部采用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作为考试内容。油画、水彩、雕塑等西画专业,可以照此标准执行,但与之相对,中国画完全是一种不同技法形式和思想追求的绘画门类,依然按此内容考试显然是不合适的。

从19世纪初开始,关于画中国画到底要不要学习素描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支持者认为,西画的造型艺术在其素描基础上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象组织结构,学习西画基础,可与中国画相互补益,进而改良和补充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语言,达到中西兼通。正如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所述,“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反对者则认为,中国画具有独立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与西画科学而严谨的绘画观不同,中国画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意象表达,讲求以线造型,意在笔先,气韵为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门类,以西画科目考核选拔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是不合适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美术院校之一,国画系招生只考中国画基础,算是坚守传统的代表院校。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画的学科建设,既不能照搬“舶来”之模式,也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只有建立不同学科不同标准、中西兼备、相辅相成的考核机制选拔人才,才能使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向前发展。

(四)毕业考核内容不合理

与前文提到的招生选拔制度单一类似,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毕业考核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直接借鉴了专业院校毕业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即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这对于培养专门美术创作人才的学校而言是可取的,但师范院校也完全照搬这种毕业考核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首先,培养目标不同,用考核“艺术家”的标准去评判一名“教师”,这本身就不合理。其次,学习内容不同。专业院校的课程专而精,四年的课程几乎全部围绕着中国画展开,学生毕业时有能力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加以展示;师范院校的课程广且杂,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还远远不够,毕业时也安排一个学期去完成一件创作作品,不仅浪费了时间,也画不出好的作品,得不偿失。

对于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毕业考核,应该以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国画教师为标准,不能本末倒置,以偏概全。

二、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对策

在探讨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的具体改革方案之前,我们先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即当代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否符合中国美术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重中之重。教育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复兴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等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里承上启下,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引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反观现在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几乎被西方绘画学科占据,中国画只是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照此发展下去,当代中国美术之崛起是否还是中国文化之崛起?中国画的精神是否还符合民族特性?

近年来,在中国画的教学上,有不少师范院校试图做出一些改变,但重点都停留在了课时分配、师资配比等形式上,效果乏善可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笔者提出了一条改革思路和四项改革措施,改革思路解决美术教育的方向问题,四项措施完善中国画教学中出现的具体情况。

当前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模式基本可分两种,即一年基础课、三年专业课或两年基础课、两年专业课,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设立专业方向。一条改革思路即是,取消设立专业方向,统一建立以中国画为核心、其他画种为辅助的课程体系,不再划分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培养具备高水平中国画艺术修养的美术教师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让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彻底回到传承和发展中国绘画的道路上来。这对改变和发展中国美术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要实现这一设想,可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以中国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第一,取消课程的专业划分。现在多数师范院校在大二或大三划分专业方向,各校会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设立专业,中国画和油画作为国内最大的两个画种,是主要的专业方向选择,个别以工作室为建制的院校也会设立水彩、版画、陶艺等小画种方向。选择西画方向的学生直至毕业将不再学习中国画相关的课程,这是造成中国美术教育逐渐西化的根源之一。因此,取消专业划分,以中国画为学科基础,设立必修课,油画、水彩等其他西画课作为选修课程辅助学习,是改变当前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西方化现状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取消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在现有课程设置中,基础课和专业课是为选择专业方向而设置的。基础课包含素描、色彩、速写、中国画基础、油画基础、版画等课程;专业课则按方向划分,中国画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课程,油画包含静物、风景、人物等课程。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将不再划分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国画课程有成熟的课程体系,以临习传统入门,师古人之法,后道法自然,绘大千世界,终写胸中之意,以情畅怀,照此学习法则,把中国画课程按照古画临摹、线描、白描、写生创作的基本分类,由简入繁、由易入难逐步展开即可。

第三,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比例。内容方面,取消或调整多数西画基础课和专业课,比如将现有的素描课调整为线描课,西画专业课改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再增加适量文学和理论类课程,如文学概论、汉语言文学、中国画论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中国画技能训练,又能提升学生整体文学艺术修养,更符合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要求。课时方面,当前多数师范院校的课时分配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中国画课程总课时量偏少,但中国画的门类又多,分配到单门课程的课时数量严重不足,一门课结束,学生能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到的技能极为有限,从而导致整体能力水平不高,很难在毕业时成长为一名高素养美术教师。课程内容调整后,可用于中国画教学的时间大量增加,学习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将得到保障。

(二)改变重“技”轻“文”的教学理念,培养有文化、有审美、有技能的美育型教师

师范类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专业院校的模式,出现了明显的重“技”轻“文”现象,这种导向是自上而下的,从管理层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出现了这种理念的偏差。而对中国画的学习,应该包含画史、画论、画评、画技四个方面,绝不止技法一项。笔者在学生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理论类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潜意识里认为专业实践类课程更为重要,所有这些与师范学院培养有文化、有审美、有技能的美术教师目标不符。

要想改变现状,除了增加文学、画论、画评等相关课程外,还需全面提升师生的觉悟认知,严格考核要求。首先,统一教学思想,使教师对师范院校中国画的教学理念有深刻理解,并在课程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改变重“技”轻“文”的想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次,在美术专业的结课考核中,普遍存在文化课和理论课要求过低的情况,这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错误认知。严格的结课要求会在制度层面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更加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

(三)完善选拔人才机制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学招生的专业考核完全照搬西画模式,考试科目分为素描、色彩、速写三大类,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设置,这样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从专业性上看,中国画有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审美要求,在选拔时应该以中国画的科目为考核内容,比如白描、线性素描、书法等。另外,从培养目标上看,还应适当增加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文艺素养方面的内容,如面试。

(四)调整毕业考核内容

除了招生的问题外,各院校在中国画专业毕业考核的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即为期一学期的毕业创作。毕业作品本是专业院校对四年教学成果的集中汇报,也是对学生学习的鉴定与考核,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并以展览的形式对外展示,提升大众审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师范院校培养的是美术教师,考核应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标准,包括讲备课能力、人文修养、专业技巧、理论水平等。且学生因课程种类繁杂,其创作能力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创作出高水平的长期作品。对此,学校应取消毕业创作课程,设立毕业考核月,对各项能力进行专项考核。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时学习其他课程,也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三、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关系到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中国美育文化的纽带,打造以中国画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体系刻不容缓,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文.高等师范教育的中国画教学问题及对策[J].美育学刊,2013(1):8-13.

[2]王青.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02-103.

[3]赵立新,徐希景.美育视域下师范院校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国画家,2021(5):71-74.

[4]黄兵.回归传统 正视现代:师范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艺术研究,2009(4):14-15.

[5]夏其磊.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观念与教学内容的选择[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5-7.

[6]刘念群.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1998(5):115-117.

作者简介:

陈官鹏,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