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是我国首次获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戈登·贝尔奖的超算专家,是首位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将什么是芯片、计算机专业如何高效就业倾囊相授给青年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
1946年,郑纬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在读初中时,他每天上学都要走1小时的路,经常赤脚小跑在石子路上,不管刮风下雨,从未迟到。当时物资匮乏,郑纬民经常和同学一起下地劳动,插过秧、割过稻,这段经历令他受益终生。
“大学教我知识,中学教我做人,培养了我永争第一、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的精神。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情。”郑纬民说。
1965年,郑纬民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那年,整个宁波市考入清华大学的仅有4人,郑纬民便是其中之一。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郑纬民开始在计算机存储系统领域深耕,带领团队攻破了存储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等一道道难关。
中国的存储系统从零到世界领先,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在这一近乎奇迹的背后,离不开郑纬民的贡献。
如今,年过古稀的郑纬民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说:“计算机专业发展很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世界立足。”
2017年,郑纬民及团队借助“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功设计实现了高可扩展性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发生过程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斩获了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戈登·贝尔奖。
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火热发展,郑纬民提出了算力就是生产力的“时代定律”。
他直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面临着软件、硬件两方面的瓶颈。解决“卡脖子”问题不仅要加快相关核心技术攻关,还要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构建多样性算力格局、加强软件开发,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要密切跟踪国际前沿革新技术,制定更为积极的全球人才战略,大幅扩充人才“蓄水池”。
如今,郑纬民仍在继续攻克计算机存储系统领域的技术难题。他说:“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存储系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需要,科研人员得不怕吃苦,永争第一。”
超级计算机是具有强大算力、功能支撑的计算机,能够运行一般电脑难以处理的庞大数据和计算程序。它的“超级”主要体现在算力、功能、能耗等方面。
例如,在天气预报中,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过程非常迅速,可以满足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
此外,在机械设计、生物制药、航空工业等领域,超级计算机也在发挥作用,例如设计制造飞机,需要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字风洞模拟试验。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