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海豚建档案

2024-08-03 00:00:00吴福星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7期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随年龄发生变化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最美丽的海湾城市之一,素有“海上花园”之称。行走于此地的海岸线上,我们有时能在粼粼波光中瞧见一些海豚嬉戏的身影,它们在海面翻滚、跳跃,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

怀抱海豚的城市

中华白海豚,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白海豚属,也被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因其成年个体在快速游动时,皮下的毛细血管有时会充血,皮肤随之呈现美丽的粉红色,因此被大家叫作“粉红海豚”。

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的近岸、浅滩或河口水域。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现存的中华白海豚中,绝大部分生活在中国的东南沿海,而厦门水域是它们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中华白海豚正游弋在厦门火烧屿的海浪之中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随年龄发生变化
vPIvyV9TbyIzLt+L15TNMA==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随年龄发生变化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随年龄发生变化

1997年,厦门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大量沿海滩涂湿地变成了人工岸线,这也拉近了人类与海豚之间的距离,厦门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常年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自此有了“城在海上,豚在城中”的说法。

我们不一样

中华白海豚幼崽通常全身呈深灰色,随着年龄增长,它们的体色逐渐变淡,身体开始出现深色的斑点;老年时,这些斑点几乎完全消失,身体的底色才会全部淡化成白色。因此,根据体色和体长的情况可以大致判断中华白海豚个体的年龄段。

除此之外,每头中华白海豚的背鳍特征也都不一样。因此,科研人员通常使用长焦相机拍摄中华白海豚个体,根据它们背鳍及周围部分的特征(如形状、边缘处的凹陷、斑点/块的组合)进行个体识别,其他明显的特征(如组织缺失、伤口愈合的疤痕)则作为识别的辅助。

中华白海豚的“豚”口变化趋势、主要活动的水域范围等数据虽然基础,却一直是开展动物保护最重要的数据之一。为了了解这个美丽而神奇的物种,掌握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我们每个月都要出海调查。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中华白海豚的调查之旅吧。

乘船,启航!

为了节约成本,开展近岸小型鲸豚调查时,我们通常会租用一些渔船或小型快艇。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我们早早抵达出海码头,陆续把长焦相机、望远镜、无人机、测深仪、手持GPS定位仪等设备搬到调查船上。登上船,穿好救生衣,我们与船长进行短暂的寒暄,确定好调查路线。很快,我们的小船驶出码头,抵达既定的水域后,海上调查便正式开始了。

海上移动观豚站

与陆地调查相比,海上科考工作面临的挑战往往更多。海上天气多变,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非常不舒适: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晴天时,海面强烈的反射光常常让人眩晕;起风浪时,则需要克服颠簸带来的“晕船”状态。

饮食方面,十几年前,我们的午餐还是泡面、零食,如今,已经能吃上热气腾腾的自热米饭。停船休息时,还能借助户外用的卡式炉煮上一锅美味的饺子或面条,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海上的生活单一、枯燥,但也会观测到常人难见的景色,如随着季节迁徙的水鸟、时不时跃出水面的鱼群。一边吃着食物,一边欣赏海豚在海水中游弋,心情还是十分愉悦。

用鹰一样的眼睛搜寻踪迹

与鱼类不同,中华白海豚是用肺呼吸的海洋哺乳动物,每隔2~3分钟就要出水换气。因此,目前对于这类动物的海上调查,更多采用目视调查法——2名科研人员站在船的左右两侧,裸眼或借助望远镜快速来回“扫射”可视范围内的水面。

中华白海豚的换气时间非常短暂,且往往只能被观察到露出的背鳍部分,因此,想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它们,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经验。

在厦门湾水域,绝大部分中华白海豚个体都不会进行长距离迁徙,常年生活在厦门湾内,所以,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海阔凭豚跃

观察人员一声大喊:“海豚!”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为了减少对它们的干扰,调查船会在接近过程中逐渐减低速度,甚至关闭引擎,在跟随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数据的采集。

此时,船上所有人员都井然有序地忙碌起来。船头响起“咔咔咔”的声音,是科研人员在用“大炮”——配有长焦镜头的高速连拍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无人机也被释放到空中,它就像我们的第三只眼,拍摄下来的视频可以为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视角。船尾的身影同样忙碌,有的在记录出海日志,有的在采集水样,分析环境特征,专门记录中华白海豚声音的声学记录仪也被放入水中。

在完成全部记录后,船只继续沿着航线行驶,遇到目标时就再次停下。这一切周而复始,直到调查完全部航线,船只返回码头,我们这一天的海上调查工作才算圆满完成。

虽然我们长期从事中华白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的野外调查工作,但并不感觉疲倦,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在野外预测海豚的行为。它会突然跳出水面,还是直立着出水呼吸?它会用身体侧面击打水面,还是与同伴玩耍不停?它会伴游在刚出生的宝宝身边,还是顶着它出水呼吸……

只有在茫茫的大海中,它们才会尽情释放天性。能够享受这样的美景,或许就是从事野外观豚工作的乐趣吧。

为海豚建档案

回到办公室后,我们开始整理当天拍摄的照片。因为照片质量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判断,所以我们会根据照片的曝光质量、对焦质量和拍摄背鳍的角度等对其进行评分,不对60分以下的低质量照片进行分析。

随后,我们使用一个专业的动物个体识别软件对照片进行管理。每当发现一头之前未被记录过的个体,我们就会给它一个身份编号,此后所有有关该个体的照片都会被放入这一编号的文件夹中。

基于这些长期、系统收集的照片,我们建立起了厦门水域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每头已识别的中华白海豚的编号、识别特征、年龄段、识别时间、经纬度和发现该海豚时整个群体的大小等信息,还包括部分个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等信息,就像它们的个“豚”档案。而这也为接下来有关中华白海豚更多、更深入的生态tGrLmeC53iOZR/7cAMEmeA==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海洋保护尽一份力

想要保护好我们这些可爱的“邻居”,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向海洋丢弃垃圾,可以降低海豚误食垃圾的风险;在野外看见中华白海豚时,请减低船速,保持安全距离,并避免发出过分兴奋的叫声;用无人机拍摄中华白海豚时,也要尽量保持一定的安全飞行高度。

此外,如果大家在岸边或海上发现中华白海豚的踪迹,非常欢迎你们联系科研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和影像资料,如发现它们时的时间、位置、数量、行为、天气状况等等。若发现搁浅或死亡的中华白海豚个体,可及时报警。

中华白海豚,这群海洋中的“白色精灵”,希望它们可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繁衍生息。

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