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加速跑成都怎么干?

2024-08-02 00:00陈婷婷
先锋 2024年6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成都发展与全国大势同频共振,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脉络?

曾明友:40多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都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开发开放大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推动城市开放浪潮积厚成势。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主要以城市自身发展建设为主,经济体量中重工业占比近60%、对外经贸较少,年航空客运量36.5万人次,仅有成渝、成昆、宝成三条铁路干线,市域仅有川陕、成彭、成温等8条二级公路,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现一环路以内,是典型的内陆城市。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成都开放发展步入快车道。1993年国家批准双流机场成为国际口岸机场,2005年规划提出建设青白江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同时,成渝高速、绕城高速、三环路先后建成通车,“环+放射”的城市高快速路网体系加快成型。在经济方面,成都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推进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推动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中持续加速。“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定位。

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深入实施,成都对外开放态势实现新的跃升。“双机场双枢纽”成型成势,航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城市第3、航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城市第6,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居全国第1,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24位,加快形成2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获批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3家、居中西部城市第1,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30个,成功举办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世园会等重大赛会活动,持续擦亮大熊猫、青城山—都江堰、三国文化等城市文化标识,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彰显。

可以看到,“蜀道难”已成为历史,成都正加快突破“盆地约束”,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市委对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进行新一轮谋划的考量是什么?

曾明友:市委作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战略谋划,我体会有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使命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明确要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开放十条”和《关于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专章提出要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特别要求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赋予成都服务全国全省开放大局新的历史使命。

第二,形势所要。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创新版图面临重构、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为我们深入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积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时机。国内循环战略机遇持续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经济韧性的优势愈发凸显,带动国内产业分工体系逐步优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家部署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腹地,为成都打造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战略性基础设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助于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第三,优势所在。成都自古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通“蜀身毒道”“金牛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享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美誉;到唐宋时期,由成都出发的商队携蜀锦北去、盐铁南走、茶叶西行、金玉东来,在互惠互利的交易中助力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如今的成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开放的浪潮中,成都纵深广阔的腹地优势、“两场两港”的枢纽优势、链接全球的经济优势、多元包容的人文优势愈发明显,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展现新作为。

第四,发展所需。对成都而言,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推动高水平开放,有利于促进转型发展全面进步,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借力集聚优质科创资源,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提高创新整体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高效集聚,深度参与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劳动、资本、数据等全生产要素,进一步提高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构建完善全覆盖、宽领域、高标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强化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制度保障。

总而言之,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服务全国全省开放大局的职责所在,又是破解内陆城市瓶颈制约的现实所需,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动作为。

《决定》的出台对于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具有怎样的意义?

曾明友: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聚焦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历次全会上先后对成都现代化建设全局问题、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智慧蓉城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等重大问题作出安排部署,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步伐稳健。在此基础上,这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成都发展阶段特征,聚焦高水平开放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部署并出台《决定》,对于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定扛好服务全国全省开放全局的战略使命,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实;二是有利于准确把握成都对外开放的形势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进一步筑牢支撑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三是有利于充分凝聚各方合力、增强发展信心,攻坚克难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作为指导成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从起草到形成,如何体现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曾明友:市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今年4月,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在市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在此过程中,起草组始终坚定正确方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成都开放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树牢问题意识,聚焦补齐开放门户功能不够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开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够强等短板弱项,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注重开门问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党外人士、专家学者、市场主体等意见建议,广泛征求市级领导、各区(市)县党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意见,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全会《决定》稿。

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是《决定》起草的一大特点,更是市委客观分析成都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定位、禀赋资源、短板弱项,作出谋划部署的有意为之,全文通篇体现了这一考量。比如,旗帜鲜明提出“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优化‘四向拓展’铁路网络”等具体举措,就是进一步做优做强成都“两场两港”枢纽优势和向西向南开放的区位优势。又比如,聚焦产贸联动不足、航空货运较少、自贸区能级不高等问题,针对性提出“鼓励现代物流供应链企业深度嵌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争取设立基地货运航司”“深入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等工作举措,就是要加快推动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针对性看,《决定》聚焦高水平开放这一主题,紧紧扭住“中外交流的枢纽”独特定位,系统部署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从开放通道、开放经济、对外交往、制度型开放、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作出安排,涵盖开放发展领域的方方面面、直击开放各个环节的要点痛点,从总体要求到根本任务,从具体目标到重点措施,每一项都指向明确、路径清晰。

从指导性看,《决定》准确把握成都开放发展的危与机、时与势,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形成一整套战略设计、发展思路,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又注重策略的灵活性、系统性,把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化拓展自主探索成果、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更好引导全市上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全方位增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从可操作性看,《决定》在内容结构上,突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阐述总体要求时大幅减少空话套话,直言目标原则;部署重点任务时掐头去尾,去除每部分帽段和收尾式提法,直接亮举措摆干货,尽可能做到“一句话就是一项具体工作”。在遣词用句上,突出简短精炼、专业精准,删减理念性提法、描述性内容、非核心性文字,强化措施专业性、提法规范性,确保各项措施可操作、能落地。需要强调的是,在起草《决定》过程中,同步制定了《责任分工方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扎扎实实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决定》结合成都实际,分2027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明确高水平开放的总体目标。确立的两个阶段目标是如何考量的?

曾明友:首先,《决定》提出,力争到20MQLmSih/wUcy8Tnzx9qhqA==27年,初步建成通道内畅外联、要素高效配置、经济活力充沛、对外交往密切、制度开放包容、区域协作共兴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这一目标与2022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国际门户枢纽实现新跃升”发展目标是一以贯之、一插到底的,是对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深化、细化、具体化。

其次,《决定》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方面,是对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体目标的战略回应;另一方面,也与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时间节点相一致,意味着这一节点目标的提出是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和部署的。锚定2027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目标,以“梯次推进”的思路和方式,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进行明确,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有利于进一步号召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拼搏奋斗,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总目标。

如何认识《决定》对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出增强五大枢纽能力重点任务部署?

曾明友:《决定》围绕“提质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交往、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协同打造区域发展极核”五大开放发展重点领域,从增强通达能力、运筹能力、融通能力、服务能力、辐射能力五大枢纽能力出发提出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点举措,科学回答了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体来看:

在“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部分,重点对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和国际通信枢纽建设4个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加快发展国际通程航班、出入境旅游包机直航等业务”“鼓励发展无人机同城即送、跨城急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培育航空枢纽超级承运人、基地货运航司等高能级平台型物流企业”等重点举措,就是要充分整合通道资源、提升集散效率,加快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产业的发展格局。

在“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部分,重点对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对外贸易提能增效、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6个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完善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动新型显示、创新药等重点产业提升全球配置资源水平”“培育具有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推动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等深度融合发展”“优化外籍人士支付、景区预约、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等举措,就是要着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在“增强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部分,重点对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拓展国际交往、深化民间交流、提升国际化公服水平5个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高水平举办世运会、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会”“提升‘金牌球市’‘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等自主体育品牌影响力”“用好领事官员‘区县行’‘产业行’等平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化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等重点举措,就是要聚焦对外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加快国际高端资源吸附转化,拓展国际交往合作,推动涉外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

在“增强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部分,重点对深度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建强制度型开放载体、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4个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深度研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优化完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拓展‘蓉易+’涉外服务功能”“优化12345亲清在线国际化服务”等创新举措,就是要加强国际化建设,强化法治化保障,推动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将成都打造成为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在“增强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部分,重点对更好服务“五区共兴”发展、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强化重点区域开放合作3个方面作出部署,比如,提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装备、新材料等重大生产力在蓉布局”“共建都市圈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合作对接”等重点举措,就是要共同锻长板、协同补短板、联合铸新板,全方位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