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智时代,短视频凭借碎片化、情景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逐渐形成了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重要传播途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研究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意义,分析当前存在的传播定位有偏差、内容生产同质化、价值内涵表象化、传承主体单一化的传播困境,对此,从践行人民至上、秉持内容为王、加快形态变革、激发情感共鸣等方面进一步寻找传播出路,对短视频传播进路进行探析,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和使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3.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多年的宝贵精神财富,宛如一座宏伟的宝库,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璀璨瑰宝。在时间的滚滚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生生不息,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数智时代快速更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成为人们深入了解与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不落伍”,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唤醒潜藏在人们心底的文化基因,让文化种子落地生根、薪火相传,对于当前短视频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尝试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短视频现状,剖析其发展的现实困境,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进路如何更好地创新传播与传承。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当下意义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短视频为传播媒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用户生产平台、以央视频等为代表的官方主流平台构成多模态立体的传播空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从不同视角,打破时空限制,让历史畅言,呈现灵活、多元、动态三合一的文化立体形象,有效激活文化生命力。
1.1 发掘便捷渠道,激发文化潜在性
2014年10月153fd2509c5cb785991a01bafd0442882ed591a1a91bca12fed8cd2fc111fd1b3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源泉,也是我们在全球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根基。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之下,打开手机刷短视频已成为当前公众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最佳选择之一。短视频的便捷传播渠道也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强大的流量支撑,稳定的受众群体等。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政府部门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持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普及不仅能够吸引显性受众,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隐性受众,并缩短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距离。让更多群众通过观看短视频,了解、爱上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打造多元影像,呈现文化多样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种类包罗万象,譬如非遗文化是传承历史的瑰宝,诗词文化是蕴含着优美韵律的宝藏,民俗文化是地域特色的结晶,建筑文化则彰显人类智慧和审美追求等。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一路高歌猛进,创新发展。
全息影像、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高新技术正在不断应用于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形象化、可感化,丰富了呈现形态的多样性。譬如,被央视称为“魔法少年”的朱铁雄凭借着剧情演绎加丝滑的特效变身,呈现一个又一个充满国风元素的短视频“巨作”,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中国式浪漫”。从细节抠像,到花几百个小时做特效,再到研究传统技艺等,他都亲力亲为,不容许出半点差错。他发布的首个视频是模仿齐天大圣孙悟空,视频一经上线便火速“出圈”,点赞量破百万。他的短视频被称为国风变装的“天花板”。朱铁雄将英雄人物与京剧、舞狮、皮影等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文化基因。
1.3 依托数字技术,赋予文化灵活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单独的文字文本已无法满足当前观众的表达与交流需求。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今社会实践的主要来源,也是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深度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备了灵活性,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多维度话语的共享空间。
如今人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观众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随时随地观看并浏览相关短视频内容,同时实现在线点赞、评论、转发、打赏等多种功能,创新性生产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活性。在戏曲文化传播方面,来自浙江小百花的越剧小生陈丽君凭借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反串出演贾廷爆火出圈,短视频创作者通过截取剪辑她演出的片段,陈丽君饰演的贾廷单手抱起饰演金镶玉的李云霄转圈的视频,在抖音上的累计播放量超过了10亿之多。视频中她的打戏干脆利落,一举一动均潇洒倜傥,再加上那“邪魅一笑”,捕获了一众网友的芳心。与此同时,唤醒了中国人骨子里的越剧DNA,让越剧这一传统剧种再次俘获人民芳心。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新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已开始出现“娱乐至上”的倾向,人们不知疲倦甚至无厘头地沉溺于短视频所带来的快感,创作者为了获得流量而忽视内容本身的价值,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数据盲目推送,良莠不齐的短视频环境亟待改善。当下的短视频传播成为一把“双刃剑”,每日所生成的海量视频中既有宝藏之域,能开阔用户视野;也存在荒漠贫瘠地带,给用户造成信息误导。
2.1 传播定位有偏差,呈现效果不均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覆盖广泛,短视频传播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赓续文化自信的根基。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某些短视频创作者对流量的极度渴求,对传统文化进行超乎寻常的夸张、扭曲,严重影响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2 内容生产同质化,产出效果缺引力
互联网已成为大众接受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短视频过程中,传播内容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沼泽”,缺乏吸引力、创新力,其造成的结果不仅是难以塑造用户黏性,相关短视频也终将被束之高阁。波兰尼把人类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所描述的是能通过书面文字、图表、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又被称为“可言说的知识”;后者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知识,又被称为“前语言的知识”[2]。顾名思义,前者所说的“知识”是可以经过其他形式加工呈现出来助于人们理解,而后者所指的是像经验这类无法形象化的知识。显形知识质量化是传统文化短视频知识普及与传播的关键与挑战之一。
2.3 价值内涵表象化,深入剖析欠程度
短视频价值内涵表象化呈现,将致使其深入性方面有所欠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其内容呈现出较为表面的状态,甚至部分短视频过度追求娱乐性,严重匮乏对其内在含义的深度挖掘与精确阐释,致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受到冷落。
从创作者的角度,一些创作者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一时的热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展示,无法挖掘到深层次的内涵和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部分传媒机构为了快速吸引观众,倾向于制作表面化、形式化的短视频,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质量。
从平台运营的角度,部分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和流量,可能会倾向于推送那些具有较高娱乐性和轻松性质的内容。这种推送倾向可能导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深度作品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关注。
从传播环境的角度,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观众对于深度内容的接受度和耐心相对较低。创作者和创作机构可能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更倾向于制作轻松、娱乐性强的短视频,而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4 创作主体单一性,整体地位处劣势
创作主体即为短视频创作者,抖音平台上的文化教育类短视频中,每个人既属于视频的接收者,又属于视频的发布者,既能是读者,也能是作者[3]。创作主体对短视频作品投入的创作程度与短视频传播效果是息息相关的,短视频平台运营创作包括UGC和PGC两种,传统文化视频大多是用户原创内容与专业媒体生产结合,但由于部分文化输出需要有专业背景与能力,普通创作用户有的难以独立完成,仅仅是运用单调简易的方法去操持把控短视频的创作,定然会处于劣势下风。因此传播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进路探析
3.1 践行人民至上,满足审美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短视频是个新事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更是一个新事物,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实现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应坚定地秉承人民至上的原则,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美”的基本认知和感受需求,还需满足人民创新性审美表达的渴望。
3.2 秉持内容为王,打造全新场域
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为融合传统与潮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5]。内容为王是短视频创作的核心原则。在这个信息活跃且多元的时代,观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愈发迫切。创作者们应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此外,艺术之间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创作者们还应不断地结合其他的艺术内容,如音乐、舞蹈、戏剧等,丰富短视频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博主“凌云”目前是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他将各种武术与书法、国画和非遗工艺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广峨眉武术。
此外,创作者们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华,打造出具有深度和价值的短视频内容。比如,以治愈系中华美食、非遗手工艺等吸引千万粉丝的博主“江寻千”,她的短视频内容涵盖广泛,包括1300多年的荔枝酒,宫廷美食龙须酥、茶百戏等古早美食;纸鸢、鱼灯等传统工艺品;传统民间艺术“打铁花”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网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了解。
3.3 加速形态变革,激发创新基因
从纸媒时代的书籍、报纸,发展到电子时代的广播影视,进而走向融媒体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媒介形式从静态到动态,应用高新技术打造立体、可视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短视频还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同一题材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与其他媒介形态构成新的叙事机制,比如动画、纪录片、微综艺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通过快慢交织的拍摄剪辑,创作出一系列观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譬如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爆火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阵“青绿腰挑战赛”,也激发许多短视频创作者创作他们眼中的“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画作。短视频博主“昊仔”创作爆款视频《舒城汤池·千里江山图》,一周内全网累计曝光量达3亿、近千万人点赞;2022年10月15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所创作的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创作线索,视频上传不到一小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阅读量就超过10万+。
在保证传统文化质量的同时,短视频创作者可通过匹配与自身关联度较高的广告进行合作,打造独立IP形象,实行“短视频+电商”的模式,在宣传自身文化的同时提高收入,从而循序渐进地扩大宣传影响力。比如手工技艺类、武术类、戏曲类等创作者可进行线上相关技艺展演,开通电商销售渠道等。
3.4 唤醒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
受众在“接受信息一整合信息一输出信息”的整个过程中产生“文化共振”,对信息作出传播者期待的情绪反应,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唤醒、认知[6]。如抖音掀起的“马面裙热潮”,马面裙以“一裙之力”独闯时尚圈,相关话题播放量达到210.3亿次,许多头部博主身穿中国马面裙在巴黎、纽约、卢浮宫等拍摄国风视频吸引中外网民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出海策略也能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让海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使全球文明互通互鉴。博主“碰碰彭碰彭”在法国街头用中国传统器乐古筝演绎了《难忘今宵》《浏阳河》《梁祝》等经典曲目,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为国外友人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她的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元素,还跨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深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4. 结束语
处于数字时代的宏观背景下,短视频的兴起和普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文明“走进人心,走出国门”,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内涵滋养民众,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 / content_5163472.htm.
[2]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36-45.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宁海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6):135-138.
[5]范红,周鑫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内容创新与优化策略——以"#谁说京剧不抖音"为例[J].出版广角,2021(11):67-71.
[6]赵艳,袁港,王健.受众需求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策略优化[J].传媒,2022(1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