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歌
有时候我将稚嫩的事物称作孩子
甚至将初始的世界称作孩子
就这样,无边的大地养起
一群又一群孩子,无法命名的孩子
我的意念里,没有进化论的顶峰
全是春风里掇拾到的感知
也许,花朵大于果实的意义
我的中老年为什么要搬走神殿里的花盆呢
在循环论的伟大庄园里
马不停蹄的生命正在返老还童
当然,有时候还留一点有趣的闲情
上帝将宇宙揽在怀里
浇灌阳光,雨露
真理的本质是慈母,催化
拟人的笔调抖开万里画卷
这生长、朝气、蓬勃的无尽狂喜
这孩子风格的仙气无限延伸
烂熟的群星照耀在繁华的世间
如何选择一片洪荒之地呢
我的宿命,我的乐趣
——再度播种,成长
为未完成并留有破绽的一切
唱一支天真之歌,青绿的嗓音啊
歌词在不断的改写。一丛萌芽
卡在途中,“唯有大海的转身
能容纳她的本意,这孩子的黄金”
后 院
葱绿如童话,茂密如心事
一小段教育学。
四季里的花果草木打着手势
我知道,美逸出了社会学的格局
土壤发出了对鲜花的邀请
无用占据一席之地,天高地远
在自然与人世之间有了对接
比如肉体辛苦摸索着灵魂
而我偶作禽兽之态
补充着生活的余粮之外
十万个愿望终归于小隐
刺穿市声的雾障
这天使的裙裾被我拽住
我曾贫瘠过,这内心里的田地
仍在深耕广种,寂寞而歌
而今,种植术在人间派上了用场
像此刻,圆月栽培着大地
郊 游
城乡的连襟是一个句段的衔接
流水一边洗涮着顽石,一边让它裸露
我安于捕捉一丛语义的
矛盾律。不过,我有一种自我投射
与水波相映的乐趣
不要隐喻,但也不要水落石出
不知名的鸟儿倾吐着方言
时光的褶皱处,谁也不需要翻译
慌张的双脚似要嫁接岸边的紫荆树
喜看荒废的良田抖开不息的画卷
一个苹果身材的人
同行房正风说,他宁可做一个病句
也不愿自我修改
当然,他也不会耻笑我造句的失败
用糖问题
生活必须用生活来解释,用糖问题
是一个量度的问题,可以大事化小
小事化大,最终提纯为一种艺术法则
我与妻子的口味构成家庭纷争的一个窗口
排骨、鸡爪、红烧鲈鱼加点糖
是否构成对于口味的一种加码呢
白银耳、莲子的加糖是同类相应
牛奶里加糖会是变本加厉,意思是
各自的优劣性成倍地加大
每当在菜市场超市,自然将世界
分成甜与非甜两大类别
问题是,糖即甜,甜即糖吗
混用仅仅是食用的问题。人生
充满了多少必要的迷糊的类比物
而更多的来自于表演性场景
本能的爱好却有些真实,比如
老人和小孩同样的食用,不过
一个成长,一个减寿或生病
非理性的爱好往往为人类准备了
一幅异样的美好景象令你沉迷
糖的文化却将强制化解为本能
比如苏浙沪菜系偏甜的品味、风格
带有某种地区殖民的色彩
我还要弄清先秦和巴西人的口味吗
相信他们的生活拥有良好的配方
医学,养生,审美,有时候远比
治病重要,糖尿病是富贵病
却非贵族病,必须懂得对于糖的
调兵遣将是一种艺术,像指挥乐队
有时候喜恶之品性是一种巧妙的暗合
比如我一向对糕饼之类拒之门外
“甜食过多易导致骨折”,何止呢
要让怀疑患上糖尿病的自己有点惊恐
而且甜食是癌细胞的温床
那么使用糖的替代品——醋
调味,增强食欲,软化血管
这样啦,甜蜜成为后现代的多余物
“给咖啡里加点糖”如何?这对我
太不起作用了,经典的甜早已有些麻木
碳水化合物必须适当比如稻米升糖指数高
而西瓜之类则是奢侈品,想象一番
鲜红滋润的内瓤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如此说来,对于糖我们往往高歌一曲
而生活中的甜千变万化,苦却常常浪费
作者简介:方文竹,安徽怀宁人。上世纪80年代起步于校园诗歌,已出版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多学科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作品入选《新诗百年诗抄》《中国文学年鉴》等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