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刍探

2024-08-01 00:00刘丽凡
成才之路 2024年20期

摘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如视障和听障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在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长春大学为例,探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创新路径,以期完善现有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主体意识;阵地;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133-0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是近年来研究生队伍中涌现出的特殊人群,作为残障人士中的受高等教育者,他们不仅是残障群体中的精英,还是残障人士的思想引领者。由于先天条件不同,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可能存在听力障碍或视力障碍等,但这并未阻挡其积极追求进步的脚步。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完善了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本文以长春大学为例,探究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强调,健全特殊人群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稳步推进特殊人群高等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特殊考生开展单考单招,为特殊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服务。尽管特殊教育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仍显得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未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二是特殊教育资源配备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在接受教育时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三是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规范亟待加强。四是服务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导致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2.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尚显不足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不断增加,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报名人数也逐年增加。例如,本校近三年听障、视障研究生人数已达116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持续优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特殊教育群体教育水平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群体成员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追求平等、热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愿望愈发强烈。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缺乏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例如,本校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生源,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尚显不足,尚未构建起系统且高效的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培养体系。因此,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环境,逐步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以此弥补我国在构建研究生教育体系上的薄弱环节。

二、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向

1.树立加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

目前,部分高校在普通研究生及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重学术、轻思想”的情况,或生搬硬套地将特殊教育群体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直接用于研究生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树立正确认知,积极探索适合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实现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是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特殊性,必须坚持学术与思想并重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追求学术成果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注重艺术与教育的融合,通过艺术途径来丰富研究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三是坚持实践与就业结合,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切实发挥导师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他们不仅是学术指导者,更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价值观引领者[1]。特殊群体研究生的出现,无疑对普通导师的研究生教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还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根据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二是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培养中,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以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三是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导师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提供有力保障。

3.重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专业课程是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与教师互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研究生背景多样化以及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交汇点。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高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加强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塑造,促使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形成正确“三观”[2]。

三、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推行高层次融合教育,构建和谐仁爱校园文化

所谓融合教育,是一种针对特殊教育的理念,指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设计与调整,使残障人士顺利进入普通教育班级进行无差异学习[3]。一是本校积极推行高层次融合教育培养模式,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管理上注重与普通教育群体学生的互动与融合,旨在让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与普通教育群体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实现彼此之间的深度交流。二是本校鼓励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主动接触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他们,形成双向融合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上,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可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共同探索学术领域的未知。在生活上,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可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挑战。良好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生活能力,还能促进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境界的提升,使其形成同理心、包容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样,通过构建平等、仁爱、尊重、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并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

(1)凸显双导师制教育作用。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4]。本校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度,由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其中,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特殊群体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交流活动,如学术道德、论文写作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使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校外行业导师侧重于在实践项目中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包括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安排、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等。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还会引入企业文化,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面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精神。为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作用,本校还建立完善的校内校外导师责任制,并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和论文选题等工作,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科研实践支持与指导,以解决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双赢新格局。

(2)加强专业教师的特教情怀培养。专业教师的特教情怀,是指专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展现出的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即不仅传授知识,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行为,将深厚的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中[5]。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的教学质量,本校引入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培养的教师培训机制,并实施传帮带制度,旨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经验丰富且充满特教情怀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关注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课堂体验和感受,还要倾听他们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在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碰撞的触点,以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其形成乐观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6]。

(3)尊重追求自我发展的主体。相较于其他群体,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具有多维的思想性、宽泛的知识掌握面和理性的判断力等。本校充分尊重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沉浸式学习方式,旨在发挥其个体优势,使其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例如,本校在“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国际残疾人日”等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多种教育载体点亮特殊教育群体的艺术生命,唤醒个体的自我思考、自我追求意识,实现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在思政教育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积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推动党支部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积极探索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本校将特殊教育群体党支部建设作为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并致力于构建以实验室和学科专业研究生为团队的核心党支部。在实践中,本校设立跨学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导师的引领作用,让其带领研究生开展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特色党建活动,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其中,促进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与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学术交流和专业融合。同时,不断完善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定期举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紧密围绕时政热点,引导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与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畅谈所思所想,学习时代楷模代表的先进思想。

(2)推进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作为特殊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肩负着引领我国特殊群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重任。为充分激发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本校鼓励并引导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与普通教育群体研究生一同参与全国性、省级研究生创新创业赛事,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实现自我超越,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引导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走出实验室,走进社区和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使其体验到科技转化的力量和为人民服务的成就感、喜悦感,树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以此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以及社会服务意识。

(3)加速“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联网+”为社会各层面带来巨大变化,也使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迎来新的机遇,而“互联网+新媒体”是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7]。新时代下,本校合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自媒体平台,开展具有开放性、趣味性、交互性和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利用微信、抖音和快手等自媒体工具宣传特殊群体的榜样事迹,推送励志影视短片、教育文章等,并密切关注、掌握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在思想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思想引导,使其实现健康发展。

(4)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本校积极鼓励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参与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为其创造更多走出校门、跨国交流的机会。例如,鼓励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参与国际特殊人群青年论坛、特殊人群间的交流学习等活动。这种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有助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及时跟踪学术前沿,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学术灵感,丰富科研经历,并有助于促进国际特殊群体之间的交流,增强我国残疾人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重视一对一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特殊群体的精英力量,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社会的期待,其所面临的科研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等,会使其出现心理焦虑、认知偏差、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校及时建立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党员教师为主体,组建一对一的心理问题疏导导师小组。导师定期与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以师生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引导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此外,本校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答疑解惑,帮助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缓解压力。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本校更注重培养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心理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能力,通过集体拓展活动等提升其抗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特殊人群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数量因此逐年增加,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具有敏感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一群体。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提升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此为高校特殊教育群体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和宝贵经验,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斌,杨萍,陈羽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1):50-52+78.

[2]周玲微,高大红,孙莹炜.以高校自强班模式为载体深化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研究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05):866-867+906.

[3]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125-129.

[4]张雪蓉.研究生导师职责中的人文关怀:意蕴内涵与实践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06):15-19.

[5]刘炎欣,王向东.论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和升华路径———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02): 130-142.

[6]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 2018,39(05):83-92.

[7]李洪斌,邹德巧,王佳浚.“互联网+”背景下工科高校研究生党员学习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54-5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Groups in Universities

Liu Lifan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ccupies a core posi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a key link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Among them, special education group graduate students, such as visually impaired and hearing-impaired graduat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in higher education, although the number is relatively small,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nnot be ignored. How to carry out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group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article takes Changchu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groups,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paths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groups.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group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position; mental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