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不仅要致力于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器乐课程教学既承载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使命,还要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此,音乐教师可将思政教育与器乐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向学生传授器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器乐课程;理念;评价;师资;平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1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器乐课程思政善用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 SJA2153)研究成果
高校是塑造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而课程思政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是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从强调培养科学创新思维、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1]。在高校器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传统器乐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专业人才。
传统的器乐教学注重学生对技巧和乐曲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层面的培养。课程思政与器乐教学的融合为音乐专业提供了创新的教学路径,不仅有助于挖掘器乐知识的深层次价值,还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一,器乐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器乐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音乐所承载的人文内涵、社会责任以及思想政治等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其对音乐艺术内涵的理解。第二,思政元素融入器乐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素养,使学生深入理解演奏曲目的社会文化内涵,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让学生正确看待音乐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面对职场选择时能够理性、全面地思考,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变化。
1.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养熏陶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西方音乐,并效仿。但部分学生却过度沉溺于外来文化,失去对中国传统器乐及作品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器乐及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欣赏。相反,一些外来流行音乐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掌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器乐课程应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具备辨别能力,既要包容并吸收外来的艺术元素,也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热爱[2]。但部分高校在器乐课程教学中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外来文化时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辨别力。第一,部分器乐课程教师通常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分隔开来,认为专业教学只需注重知识、能力的应用性,而思政教育应该由专门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负责。这种不正确的育人理念导致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第二,部分器乐课程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内容和融入方式的深入研究,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导致思政教育在器乐课程教学中的实施陷入静默状态,无法有效衔接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目标。第三,部分器乐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在器乐课程教学中,存在思政教育与音乐知识、技能培养之间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过于强调技能,只关注技术的应用,而对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忽略音乐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2.器乐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其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以便有效开展思政育人工作。但部分器乐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相对偏向纯粹的音乐技能和表演,缺乏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缺少接触社会、人文等方面内容的机会,无法通过音乐学习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此外,部分器乐课程教师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有所欠缺,其不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能有效将其融入器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或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在专业引导中难以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器乐课程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器乐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注重手把手教学。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逐渐走进各学科课堂。器乐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教师若对新教学模式的接纳较为保守,会导致器乐课程的教学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影响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器乐课程思政育人中,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但部分器乐课程教师缺乏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过于依赖固定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验到新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学科的独特魅力。另外,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在枯燥的技巧练习中失去对器乐课程的学习热情。
4.器乐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匮乏
部分高校器乐课程的实践活动较为单一,主要以演奏为主,缺乏更多元、更具思想性的实践形式。器乐教育应该是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如果学生被固定在传统演奏等实践活动中,较少有机会进行创新性的音乐表达,就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器乐课程实践活动还存在未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情况。这样,学生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相融合,缺少对当前社会和文化热点问题的关注,从而缺乏深入分析和思考时事问题的能力。
1.深化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器乐课程教学全过程
器乐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在器乐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思政育人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一,在设计器乐教学任务方面,教师可将思政育人教学效果作为衡量器乐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积极在器乐教学中融入思政知识,使学生在丰富器乐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职业荣誉感、民族自豪感[3]。以小提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选择具有深刻内涵和正能量的曲目,如《金色的炉台》《丰收渔歌》《新疆之春》《苗岭的早晨》等。这些音乐作品可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体会到对家国、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这些音乐作品还传递着勤劳、坚韧、豁达的人生态度,可激励学生在音乐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除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外,教师还可选择一些外国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创作的经典小提琴曲目进行教学。他们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又体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通过演奏这些音乐作品,学生可进一步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水平与欣赏水平,并拓展视野,激发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第二,在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可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乐曲的地域性特点和音乐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各地区音乐的差异,形成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品质。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超越简单的演奏技能,注重学生对音乐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其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在器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课程基础,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如播放介绍我国乐器演奏名家成长经历的视频,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学习榜样,在练习乐器演奏技巧时更具积极性,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适时调整心态,并与教师、同学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在设计赏析任务方面,教师可以演奏技巧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内涵,使学生在赏析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引进具有深厚思政知识背景和较高素养的器乐课程教师是加强器乐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些教师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演奏经验,同时对课程思政有深入研究,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器乐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演奏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师资队伍引进过程中,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激励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真正发挥课程思政与器乐课程融合的作用[4]。第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学科素养,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这就要求器乐课程教师具备渊博的音乐学科知识,并善于挖掘器乐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善于将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借助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器乐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培训,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热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身教先行,用自身规范的言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具备心理辅导和沟通技能,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以化解矛盾,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在跨学科研究中,器乐课程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为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思路和实践经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器乐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培养出更多富有思想深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器乐专业人才,为我国音乐事业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3.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器乐课程创新实践过程中,搭建器乐课程线上教育平台不仅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注入更多人文内涵。第一,整合各类学习资料、教学视频、实践案例等开展线上教学,在打破传统面对面教学时空限制的同时,提高教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在传统器乐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相对有限,而线上平台可提供更广阔的融入空间。为此,教师可在线上设计专门的课程思政模块,引入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器乐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运用在线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营造充满思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综合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5]。第二,将线上优质的器乐教学资源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与器乐课程的融合途径。例如,一些抖音博主发布的在国外演奏中国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筝)的视频,这是中国优秀文化输出的体现,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袁莎教授在央视直播开设古筝公益课,详细解答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技巧问题;一起练琴APP邀请多位提琴教育大师开设公益课和讲座,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指导和答疑。这些线上教学资源可丰富器乐学科教学内容,教师可将这些内容引入线下专业技能训练中,在传授演奏技巧、乐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其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某一乐曲时,教师可融入该曲目的历史背景、涉及的文学元素以及相应线上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第三,借助线上教育平台实现器乐教学的多元化。在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采用视频讲解、在线实践指导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分享学生的作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可开展“民族器乐与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乐器演奏视频上传到抖音、B站等网络视频平台,并结合与之相关的内容同步展示,以此加深学生对器乐知识的理解,使其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民族自豪感。
4.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加强课程思政实践
在高校器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乐器演奏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具体实践中,器乐课程教师可以思政教育内容为引导,开展慰问演出、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例如,在重阳节前,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编排作品,如《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等。这些曲目不仅对乐器演奏技巧有一定要求,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通过演奏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关爱老人的社会责任感。在整个慰问过程中,教师应详细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演出视频对每个小组选择的作品及演奏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帮助学生及时发现演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并组织讨论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情感去驾驭音乐作品的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5.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演奏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构建演奏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器乐课程发展至关重要。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在考核方式、教学管理和数据整合等方面取得平衡,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便利性和数据化管理的优势,以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估方式,促进学生器乐演奏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6]。在考核方面,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项任务中的表现,并增加人文素养在形成性评价中的成绩占比,真实反映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演奏技能、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另外,教师还可建立适用于器乐课程的线上管理空间,共享各班的线上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可在完成自己所属的器乐教师安排的任务同时,选择性地学习其他器乐课程知识。教师可借助线上平台方便快捷的评价反馈功能,综合评价学生在学科交流与合作中的表现。
综上所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在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一帆,宋伟,于志辉.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器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2):30-34.
[2]李丽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J].成才之路,2022,(30):65-68.
[3]周桐,王清涛,毕鹏.普通高校《器乐演奏》线上课程的建设研究———以阮专业技巧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8):113-115.
[4]钱伟宏.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2022,(07):83-85.
[5]王奔.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师钢琴教学———以中国钢琴改编曲为例[J].吉林教育,2020,(11):34-37.
[6]栗树林.舞台上的“思政课”———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万科紫郡小学思政主题教育活动侧记[J].山西教育,2019,(07):46-47.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nstrumental Mu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Xuecheng
(Music College,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imparting subject specific knowledg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so that they can grow into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The teaching of instrumental music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carries the mission of integrat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meets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or this purpose, music teachers can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nstru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while imparting instrumental knowledge to students, guiding them to form correct professional views and valu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trumental courses; concept; evaluation; teaching staff; platform;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