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课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具体到语文学科,微课的应用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突出教学重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能力,借助微课指导课前预习、情境创设、重难点突破及教学资源补充,以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内涵;互动;预习;情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93-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微课具有使用便捷、短小精练、直观生动,以及精准化、碎片化的特点。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还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给学生提供更灵活、更自由的学习方式。目前,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借助微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语文教师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积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1.微课的内涵
“微课”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后来传入我国并被广泛运用[1]。从字面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或某个问题为核心制作一个短视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理解某个知识点。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其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思考,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练。短小精练是微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2]。微课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通常情况下,微课的时长为5到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同时,因时长有限,所以微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题突出,指向明确。
(2)内容具体。微课通常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开展教学,因此其通常指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反思、作业点评等[3]。由此可见,微课有助于教师解决具体、真实的教学问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3)语言通俗易懂。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且有的文字描述较为抽象,导致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而在运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将教材中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通俗、流畅、易懂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1.能够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但语文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师如果仅依赖教材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不仅会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旨及思想情感的理解,影响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而借助微课,教师可将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知识,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此外,语文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网络平台把自己提前录制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或复习中有更多学习资料作为支撑。
2.能够增强课堂互动
微课具有时长短、内容精练、形式灵活等特点,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积极性[4]。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会对相应知识形成深入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从而产生与同学或教师交流的欲望。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能够掌握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详细讲解。由此可见,微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
3.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口头讲解和板书的方式来教授知识。但对于思想情感、情绪表达、环境氛围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而微课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整合,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或者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5]。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微课中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来完成对重难点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4.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学习需求、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教师在以集体方式授课时,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可帮助教师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录制内容不同的微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水平的授课内容[6]。这样,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1.缺乏微课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微课可辅助语文教学,但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其不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缺乏自主设计和制作微课的能力,只能照搬照抄网络上的微课素材。而网络中的微课素材并不具有普适性,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改、设计,就不能真正体现微课的价值和作用。
2.微课的运用方式较为单一
在借助微课辅助教学时,部分教师只是把从网络上下载的微课拿到课堂上播放,向学生展示某个知识点或背景材料,而没有将微课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对微课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7]。有的教师在使用微课过程中,完全让学生自行消化、理解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没有适时暂停,加入一些情感充沛的讲解,这会导致微课的运用效果不理想。
3.微课使用频率较低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借助微课辅助教学的次数较少,有的教师只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微课。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微课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
1.借助微课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中亦是如此。课前预习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布置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组词、划分文章段落等预习任务,预习项目较为固定,预习内容也较为简单,这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敷衍了事的预习行为。而微课应用到学生的课前预习中,能够转变以往教师先讲、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使预习项目有变化,预习内容更丰富。具体来说,教师可在微课中向学生讲述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使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就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进而为课堂上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旨打下良好基础[8]。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的教学为例。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南下逃亡,建立南宋。但南宋的达官显贵们并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反而耽溺于歌舞享乐。愤懑的林升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在旅店的墙壁上写下《题临安邸》这首诗。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在课前解决生字生词、熟读诗句、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等。而回到课堂上,教师仍然会介绍作者生平,解释诗句含义,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生词、诵读古诗,这就使课前预习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课视频,微课的内容包括朗读示范、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介绍等。这样,当学生遇到生字生词的时候,就可以反复观看微课中的朗读内容,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微课,学生还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写作意图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2.借助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但其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的事物充满兴趣。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更善于通过直观、具象、生动的事物来获取信息[9]。如果语文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而采用讲授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语文教师可借助微课,将抽象难懂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以此来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记叙的是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的开国大典这一事件。文中描写了四个宏大场面,分别是大会开始前的会场、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欢天喜地游行,以此表现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但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其通过文字描述并不能真正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也无法把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此,教师可借助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片段,并融入一些对画面内容的口头讲解,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当时的盛况。这样,学生就能与文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鸣,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语言简洁、结构清晰,如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圆明园的历史和重要价值。为让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出爱国情感,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包括圆明园未被毁灭时的原貌和被毁灭后面貌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置身于微课创设的圆明园情境中,感受其壮丽辉煌,感叹其萧条衰败,进而激发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再加之其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较弱,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对重难点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前文提到,微课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可在几分钟内集中讲解某个重点或难点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微课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使他们顺利找到攻克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10]。例如,“的”“地”“得”的使用方法是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内容。虽然很多学生知道“的”前面的词语是用来修饰和限定“的”后面的事物,“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但在实际使用时还是经常出错。针对这个学习难点,教师可设计如下微课来辅助教学:有三只兔子,其特长各不相同,老大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彩色的杯子、好看的糖纸、柔软的毛巾、不同颜色的盒子、可爱的玩具娃娃……老二非常喜欢运动,它有时候欢快地跳跃,有时候悠闲地散步,有时候自由地奔跑……老三特别擅长赞美别人,如“你长得真好看”“你跑得真快”“你跳得好高”“你笑得好甜”……教师在微课中介绍这三只兔子的特长时,可以搭配相应的画面和文字,以此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掌握“的、地、得”的使用方法,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再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绝笔,他在八十五岁高龄时一病不起,临终前给儿子写下这首诗,既是自己的遗嘱,也表达了对收复家国失地的期盼。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为此,教师可在微课中加入一些战乱中人们流离失所以及田园荒芜的场景,使学生直观感受何谓“国破家亡”。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结合诗句的含义正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顺利突破这首诗的学习难点。
4.借助微课补充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也较多,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讲授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应适当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帮助学生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发散性思维[11]。另外,语文课本中的部分课文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有些课文的深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微课就具有补充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的作用。语文教师可借助微课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源,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葡萄沟盛产的葡萄的颜色、味道及制作葡萄干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新疆的葡萄沟,也没看到过制作葡萄干的过程,或没有制作葡萄干的经历,因此,仅根据课文的描述无法真正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当然,正因为不了解、不理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此,教师可从网络搜集一些关于新疆葡萄沟景色和制作葡萄干的视频,并进行编辑,制作成一个微课,在课堂上播放。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就能真正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也能感受到新疆葡萄沟怡人的景色,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制作葡萄干的想法。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些课外知识和技能,其思维更活跃。再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借助微课引入一些宇宙小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的类型、太空探索等,给学生补充相应课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内容具体、短小精练,而且运用灵活,是辅助教学的好帮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将微课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以其辅助课前预习、情境创设、重难点知识突破、教学资源补充等,并借助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辉.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对教改的启示[J].天津教育,2023,(21):186-188.
[2]朱利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陕西教育, 2022,(11):54-55.
[3]王春霞.巧用微课,活化课堂———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J].学周刊,2022,(09):52-53.
[4]杨平.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 2021,(29):95-96.
[5]李双寅.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0,(35): 149-150.
[6]李洁.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微课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9,(29): 50-51.
[7]盖楚楚.巧用微课激活课堂,完善小学语文分层教学[J].黑河教育, 2022,(02):50-51.
[8]秦晓玲.“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2022,(01):52-53.
[9]王红瑜.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58-59.
[10]罗桂龙.“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2,(14):78-79.
[11]仝爱静.微课导学,创新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教育,2022,(03):49-50.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through Microlectures
Che Junhai
(Gansu Province Dingxi City Tongwei County Changjiahe Education School District,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Microlectures are a new modern teaching method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subject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Specificall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s helps to enrich teaching resources, enhance classroom interaction, highlight 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meet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microlec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design and develop micro lessons, and use microlectures to guide pre class preview, situational creation, breakthroughs in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supplement teach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icie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Key words: microlectures;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connotation; interaction;preview;situation;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