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新文科概念首次提出后,相关建设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新文科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双一流”财经高校应紧紧围绕新文科建设要求,牢牢抓住课程教学这一最基本的要素,立足学校实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的优秀做法,重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发现和分析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案,取得新成效。文章以Z大学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对其近两年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历史数据的分析,挖掘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举措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经管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评价;评价目标;评价形式;评价管理机制;多元化评价;信息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6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学校专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有效性探索及改进方法研究”(课题编号:ZXJG2023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Z大学作为财经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拥有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为办学导向,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对于经管类专业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改革方向应以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还在开发和建设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需转换传统评价的思路和模式,结合新形势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特点,优化评价指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丰富评价方法,高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需要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机构,负责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监督培养计划执行、指导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工作,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高校应重视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组织保障。学术学位依托一级学科培养并按门类授予学位,重在面向知识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扎实科研能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专业学位按专业学位类别培养并授予学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这两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具有较大的区别,且培养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上也应有所不同。
在阅读文献和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学者认为现有高校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评价有效性、专业性、创新性和评价角色多元性这四个方面。在有效性问题方面,易朝红等(2022)根据G师范大学近10年评教数据发现学生对评教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学生评教态度不够认真、评教指标不够完善,以致评教有效性不足[1]。在专业性方面,未体现分类培养,胡恩华等(2016)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予以关注,发现现有评价体系并未凸显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分度[2]。在创新驱动方面,王乔等(2023)分析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解构智慧教育的内涵,需创设智慧教育教学新机制,需要在教、学、练、考、评、管等环节提供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学校管理得更精准。他表示在以立德树人、引领学术、服务国家为基本导向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研究内容本身就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始终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脱节现象,尚未全部开展创新性的教学形式探索[3]。在评价角色多元性方面,奔腾建议将学、管、用等三类教学参与者纳为评价主体,从教学资源、管理、过程和成效四维度进行全周期闭环测定。
对比国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国外高校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评教制度,其运行经验可给国内高校提供一定的思路。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目标一致,都是服务于教学,但评价过程有很大的区别,国内大学侧重于对教师的评价,而国外大学更为侧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
国外研究学者更为侧重如何发挥大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有效性的研究。王洋(2011)以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例,发现学生评教的实施程度与其学习成果呈显著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指标性特征,且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教学质量评价与提升教学质量紧密结合。Mccann(2014)通过人格影响因素的测试,得出学生人格比学习成绩更能影响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估。Marsh(2001)通过研究得出学生评教结果也受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影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是对课程满意度较高的学生。杜瑞军等(2023)通过对近二十年国外学生评教情况的总结,发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因素的探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评教的信效度及影响因素,二是学生评教结果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4]。
Z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实施“二一”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二”是教学管理月报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一”是由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统筹监管,复核和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以促进教学管理、监督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使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7年开始执行研究生教学检查与现场听课月报制度,要求学院教学管理领导采用深入课堂听课记录的方式进行二级单位自行监督和改进的管理;2022年发布《Z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评价。但目前评价系统只启用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两个模块,评价时间集中在期末课程教学结束后,接下来如何规范有效地开展督导及同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针对2021—2023学年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掌握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对评语内容的总结和关键词提取,发现评语中积极词汇出现频率为11342次,消极词汇出现频率为417次,可见,学生对教师教学非常认可。同时,也找出消极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建议”和“问题”,并对其进行文本搜索和汇总处理。统计后发现,建议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效果层面。大多数学生提出,希望教师授课内容能多着眼于实际融合案例,多讲授一些“精简”且实用性强的内容,并对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和表达能力、及时更新课件有明确的建议。
通过了解Z大学现有研究生教学评价管理模式,结合近年来教学评价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教学评教参与度很高,但同时教学质量评价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评价未能起到很好的反馈和督促作用。
1.评价的主动性不强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Z大学将评教与查看期末成绩设置为相互关联,学生只有参与评教才能查看期末成绩。这虽然能够保证学生评教的参与度,但是通过对主观评价的有效评价率较低可以看出,学生评价的主动性不强。
2.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2022年Z大学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但目前仅启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这两个模块,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还未实施,主价主体相对单一。
3.评价偏重结果统计且评价结果展示度不高
学生通常是在学期末进行评教,主要是对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的一个总结,无法监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这使得评教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程教学均帮助不大。而且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评价后,评价结果和统计排名并未公开,对学生了解教师授课风格及选择课程并未起到帮助作用。
4.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专业性不足
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使用的是统一的评价模板,在学科和专业上没有区别,在评分权重和评分指标上也没有区别。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学校衡量教学质量、督促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评价数据应该有可对比性。学生类别不同、课程形式不同,使用统一的评价模板会使专业特点不突出、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5.教学评价信息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信息化也会日渐完善。然而,线上教学作为教学信息化的方式之一,目前存在高智能信息化平台短缺、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6.研究生教学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上涨,这对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环节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Z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团队中负责研究生培养的行政教师人手紧缺,他们不仅负责学籍管理、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考试管理等一系列常规业务工作,还要围绕新时代要求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目标、创新管理方法。人手紧缺制约了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监管工作的细致、深入开展。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应起到人才培养的有效辅助作用。新文科人才培养背景下,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应做好配套性的改革,不仅要进行制度改革,还要对学生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保持评价工作的创新性和适用性。同时,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中,应遵循评价方法简单化、规范化、易操作,能正确反映评价对象,可以实现评价目标的原则。
1.评价目标定位清晰,突出“管理育人”理念
教学评价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评价应跳脱出原有评价框架,让评价目标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互动情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等。评价目标要定位明晰,评价指标要明确具体,要将选择指标较为模糊的题目具体化,在语言运用上可以使用移情表达法,减少陈述句中的使役性言语,提升评价指标观测点设计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2.丰富评价形式,增强教学评价有效性
教学评价应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科学的动态探索,搭建评价展示平台,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评价模板专业性方面,应实时修订评价模板,根据不同学生类别的培养目标,设计侧重点不同的评价模板,增强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在学生参与主动性方面,应确保学生参与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护,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习过程的“黏度”,开设教师评语检索功能,为学生选课和选导师提供帮助。在教学质量评价时间设置方面,应扩大教学评价时间范围,不局限于期末评价,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开放教师查看权限,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在参评形式方面,因教师不仅上自己的专业课,有时也被邀请参加讲座授课,因此应更新评价方式,针对非常规类型的授课形式设置简易的评价小程序,建立评价小程序数据库,以方便评价及结果查询。
3.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科学认定教学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要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创建有区别的评价体系,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新文科背景下课程体系的动态评价机制。要建立校、院两级评价体系,校级评价可以采用制式打分和主观评语的方式,以“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为主要框架。院级评价也可以以学生打分的方式为主,但学院应编制符合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关注前沿水平、研究难度、研究态度和成果水平等。校、院两级评价可以与教师录入成绩时间相关联,当学生完成两者的评价之后,教师录入成绩,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评价对其成绩不产生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又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教师所在单位可以制定本单位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规定,明确校、院两级评价结果在总成绩中的占比。
4.开展多元化评价,科学论证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兼顾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主观性较强,一些学生评教打分时有时可能会掺杂个人情感,因此学校管理部门总结评价结果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增加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并分别赋予其所占百分比,最后综合各种评价结果得出的分数应作为最终分数。开展多元化评价前,应建立多方沟通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简化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确保评价能够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这样才能为更有效提升研究生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内涵式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5.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融入信息化手段
其一,要保障线上教学平台的稳定性,学校选用信息平台时,应充分调研其功能性和运作能力,优先选用性能好并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平台系统。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合理的线上教学管理方案,监管和考核线上授课教师的上课情况。其二,要增添线上评教设置,将其作为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的重要方式。线上评教可以以课程直播、抽检课堂视频等方式辅助专家和学院督导查看授课情况,增强教学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其三,要不断拓展教学评价形式,丰富教学评价标准,延长教学评价开放时间,加入学校建设品牌项目评价,如科教融合项目、“财经人·济世路”项目等。二级单位应督促授课教师及时查看教学评价结果,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并积极进行教学改进。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教学现状,能够给未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思路。教育事业的发展既不能脱离师生需求,也不能照搬照抄、守旧不前,要努力找到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研究生成才成长为核心、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重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重视评价结果,深挖问题根源,重视研究生诉求并及时改进各项教学工作,全面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朝红,高艳春.大学生评教有效性评估及提升策略———基于G师范大学的数据[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05):104-109.
[2]胡恩华,顾桂芳,杨晓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1):31-35.
[3]王乔,万建香,蔡前,吴为.新文科视域下财经类高校智慧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探索———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02):115-125.
[4]杜瑞军,岳唤唤,陈熠舟.近二十年国外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04):76-82.
Explo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Z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iujuan, Tang Miao
(Graduate School,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n 2018, 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was first proposed, relevant construction policies were successively introduced, clarify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ts core essence is to base itself on the new era, respond to new need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modernization, sinic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Double first-class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firmly grasp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benchmark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and excellent practice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valuation of 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discover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build new paths and plans for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and achieve new results. The article takes Z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ttempting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data of 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past two years, identify problems i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propose further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work suggestions.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graduate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evaluation objectives;evaluation form;evaluation managementmechanism; diversified evaluation;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