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8-01 00:00李雯燕梁秋雪
成才之路 2024年20期

摘要:多元网络环境的发展、大数据算法技术的成熟与青年个性化需求推动着价值观与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主动聚集在网络空间,在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进行人际交往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网络社群,网络“圈层化”现象愈发凸显。圈层内容“同质化”削弱了思政内容的引领力、圈层表达“个性化”弱化了思政话语吸引力、圈层信息过滤“贫乏化”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可控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育人价值,高校应结合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弥补“圈层化间隙”,做好价值引领工作。

关键词:网络“圈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圈层;融入;再造;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61-04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技术已逐渐融入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对学生信息获取、交流等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成为广大学生的聚集处。在此情况下,影响学生思想的不仅有网络信息,还有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圈层化”现象,其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划分到某个圈层中,网络技术会通过大数据个性推荐为学生输送繁多但内容雷同的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不需要检索就可以获取完整信息的错觉,以致部分学生丧失广域探索欲望、陷入信息茧房。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率,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如何应对网络“圈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前高校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圈层化”的成因

1.多元网络环境的发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人类社会正式开启互联网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介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人类跨时空交流成为可能,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人类社会步入变革重塑期。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包容性与创造性较强,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个人意见,为生成具有话语表达特色的圈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性较强,学生可以隐藏在网络平台“背后”创造、选择、传递信息,身份的隐藏可以缓解学生融入社会时产生的自我认同压力。同时,在不同观点与观念的交织和碰撞中,对同一群体符号与价值观念认同感较强的群体会自发聚集在一处,以此形成网络圈层[1]。

2.大数据算法技术的成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群体信息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他们对信息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各类媒介平台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黏性,纷纷引入大数据算法技术,实现了用户偏好与行为轨迹的可视化,能够将平台中的各类信息精准推送给用户,使网络信息传播走向个性化与精细化时代,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平台用户因接收到相似信息而聚集在一处,加速了网络圈层的形成[2]。

3.青年个性化需求

高校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倾向于通过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来提高自身在群体中的存在感,赢取他人认同。传统人际交流圈主要由家庭成员、学校同学等构成,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成长中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一些学生逐渐将情感投射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同时,网络空间虚拟性与开放性较强,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载体,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够尽情投射本我意识,并在价值认同相似的群体中尽情展现自我,从而满足自身情感需求,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的交流共同体,即网络社交圈层[3]。

二、网络“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圈层内容“同质化”削弱了思政内容的引领力

网络圈层封闭性较强,处于圈层外的人较难掌握圈层内成员经常交流的内容,阻碍着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无法使教师掌握各圈层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同一圈层学生的信息获取倾向与方式相似,这使得圈层内的信息种类与内容越来越单一。网络圈层的封闭性还增强了人际交往黏性,同质化信息交互性强,且成员较少主动接收外部信息,这极易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圈层内回荡的声音是绝对正确、权威的,无形之中将自己束缚在单一价值观念中,较难接受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输。此外,圈层内的学生长期被圈内信息堆砌起来的信息围墙束缚,逐渐由自由开放走向自我封闭,所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滞后。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圈外人”的位置,无法有效融入圈层内,甚至陷入被动境地[4]。

2.圈层表达“个性化”弱化了思政话语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载体,决定着教育能否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常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话语内容,再根据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情况拓展话语内容,话语政治性、学理性较强,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但圈层内的学生往往更乐于接收娱乐性、生活性较强的话语[5]。一方面,圈层内可能存在一些错误观点,这些错误观点经过包装,如加上夸张的、博人眼球的标题后,再借助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给圈层内的学生,就会提高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关注度,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丧失吸引力。另一方面,各圈层往往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如xswl、emo、u1s1等。同时,圈层内学生更倾向使用直观、有趣的表达方式,甚至直接用“表情包”表达个人情绪与态度,拒绝使用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述方式。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师仅关注话语的政治性、规范性与准确性,忽视话语的趣味性,并未结合学生话语表达特点优化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逐渐走向衰退。

3.圈层信息过滤“贫乏化”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可控力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既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因网络信息发布的自由性与自主性产生了一些负面信息,甚至冲击着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网络过滤指运用技术措施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既能阻止负面信息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又能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网络过滤可以有效规避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但圈层内的学生较少核对信息来源,主动点赞、转发信息等行为极易导致负面内容跟随信息洪流而传递[6]。同时,网络圈层封闭性、私密性较强,教师难以深入圈层,无法对负面信息进行筛选,致使圈层内可能流转的一些负面信息侵蚀着学生头脑,扰乱着学生思绪,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可控力。

三、网络“圈层化”影响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融入圈层,构建全新话语体系

首先,要了解学生圈层话语表达特点。思政教师应树立主动“入圈”意识,以真挚情感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所处的网络圈子,主动入圈,秉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密切观察学生在圈层中输出的话语,如总结讨论区、热搜榜、话题榜、群组等场域中的特色话语,掌握圈层学生的话语逻辑与特色,并在充分尊重圈层成员话语表达权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始终保持主动倾听与悉心指导的态度,做到时时留意、事事留心,深入了解圈层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其次,要寻找话语传播的最大公约数。思政教师应寻找圈层话语体系与思政话语体系的联结点,在保持思政话语严谨性的同时用贴近学生的“趣言趣语”解读理论,将抽象性的话语日常化,坚持政治理论话语大众化传播,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更接地气、有生气[7]。除此之外,话语表达不应仅停留在传统文字层面,还要对传统语言模式进行创新,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要素结合起来,用形象直观的个性化网络符号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入脑入心”,提升圈层学生对思政话语的认可度。

2.助“生”出圈,瓦解圈层“信息茧房”

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圈层,扩大交流圈。高校应引导学生主动走出“圈层”,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圈外世界,正确看待各类“圈层”的差异,避免长期沉浸于单一圈层中。同时,网络“圈层化”是学生主动寻求互动交流渠道的组织行为表现,不同圈层虽然为圈内学生交流互动提供了载体,但在无形之中使学生逐渐拒绝了圈层外的信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帮助学生畅通交流渠道,引导其逐步跳出固有圈层,主动与其他圈层沟通交流。具体来说,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有参与感与归属感的人际交往场合,如搭建虚拟与现实交往社区,畅通线上、线下人际交往渠道,强化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构建更积极的自我认知,逐渐脱离虚拟社交、回归现实,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交心理与规范的网络社交行为,推动学生广泛开展对话,有效消解“圈层化”现象的封闭效应[8]。其次,在网络圈层中,从圈层内部寻求变革是突破圈层信息单一化、同质化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应创造与圈层主题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丰富圈层内容,在把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瓦解圈层“信息茧房”。具体来说,高校应开发与圈层主题相契合的精品资源,如针对以学习为主题的网络圈层开发蕴含课程思政要素的各类学习资源,针对以文娱为主题的网络圈层开发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平台机制是决定人与内容是否连接及连接广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算法推荐,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入圈层,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学生作为组成网络“圈层”的主体,在资源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高校应跳出固有思维的限制,调整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发布权下放给学生,激励各圈层学生主动传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引领圈层文化健康发展。

3.再造圈层,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1)构建优质校园网络信息圈层。思政教师应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脚步,顺势而为、因势而动,既要优化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更要拓展新平台,开拓学生交流互动渠道。具体来说,思政教师可以持续优化“两微一端”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平台的黏性,充分发挥平台舆论引导、思想传递的作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化各网络圈层间的交流互动,消除“信息茧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圈层内实时更新、互动性强的信息可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因此高校应保证圈层时时更新、久久互动,以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9]。比如可以在以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为核心渠道的信息圈设置“2023从都国际论坛”“共建一带一路”等时政类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新发展,为学生提供观察中国与世界的新视角;设置“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间有什么关系”“如何界定失败与成功”“人情关系能否凌驾于个人实力之上”“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等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设置“如何与舍友交流相处”“如何看待逃课现象”“如何走出虚拟世界融进现实”“知识财富重要还是物质财富重要”等生活类议题,规范学生行为,做好价值引领。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可以尝试应用B站、豆瓣、抖音等新兴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在B站转发爱国主义题材动漫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生动讲述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历程;在豆瓣推荐具有教育价值的红色电影、电视剧,如《长津湖》《觉醒年代》等。

(2)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圈层。大数据时代,在各类社交媒介的联动下,以网络圈层为场域的信息传播空间逐渐形成,精准化、个性化传播方式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圈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建设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打通线上、线下教育,以数字化手段生动呈现理论知识、革命历史、榜样人物等,实现内容资源数字化、传播渠道信息化,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界限。具体来说,在内容上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数字资源,并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资源与成果,建设内容完善的数字资源库。在形式上应将思政理论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图像等形式呈现出来,打造极具吸引力的理论产品。在传播上,应顺应圈层信息推送方式,以满足学生各方面需求为目标,借助各类平台在重要时间节点、圈层议题探讨阶段、学生发展转型关键期等推送给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圈层生活相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监管圈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网络“圈层化”将网络舆论聚集在某一区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把好信息出关口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关键。校园是学生聚集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故此,高校应聚集网络技术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力量,应用现代化技术实时捕捉舆情苗头,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建设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其次,要加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既要将网络安全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又要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还要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必修课程,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学”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防护意识与能力,为其精准辨别信息真伪与良莠夯实基础[10]。最后,要健全网络信息规范制度。高校应结合网络环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内容打造校园网络信息规范制度,严格规范网络信息发布行为,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学生自觉维护信息发布与传播秩序,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学生在网络圈层中收获更多正能量奠定基础。

四、结语

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创造了与世界无限联结的机会,“聚”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个体在无形之中被划分到一个个阵营,每个圈子又形成了有话语权的隐形层级,网络“圈层化”现象自然产生。其虽然拓展了学生人际交往空间,打破了学生价值实现与群体认同的时空限制,但容易对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并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高校应基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要求,主动融入圈层,构建全新话语体系;助“生”出圈,瓦解圈层“信息茧房”;再造圈层,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监管圈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这样,可消解网络“圈层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有效引导学生践行、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讲政治、有理想、强本领、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杜迎范.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引导策略[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3):45-50.

[2]梁晓健.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1):13-15.

[3]曹银忠,李栓栓.破圈: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1):79-87.

[4]闫伊默,张瀚.“圈层与破壁”:基于网络社群的红色文化传播———以“哔哩哔哩”(B站)社交媒体平台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18-24.

[5]钟守静.网络“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2):34-38+65.

[6]牛丽君.大学生网络圈群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1):43-45.

[7]马靖婷.网络“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影响与应对[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3):16-21.

[8]胡运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及其优化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9):7-9.

[9]王双煌.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机理及有效引导[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03):46-51.

[10]张翼.网络圈层化下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03):52-56+70.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ircle Layering"

Li Wenyan, Liang Qiuxue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448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 divers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maturity of big data algorithm technology, and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young people are driving students with similar values and cognitive levels to actively gather in the online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using online media as a carrier, network communities are form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circle layer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homogenization of circle content weakens the leading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ircle expression weakens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he impoverishment of circle information filtering impacts the controllable power of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fully tap into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solve new problems, fill the gap between circles, and do a good job in value guidance.

Key words: network "circle layering";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rcle layer; integration; reconstruction;super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