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的高校“五位一体”学风建设探赜

2024-08-01 00:00彭升跃齐乃玲
成才之路 2024年20期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发展之魂、立校之本。当代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同以往,这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应基于目前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对影响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因素分析,积极探索构建针对00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育人体系,即“五位一体”学风建设育人体系,从“机制”构建保障学风、“三风”营造培育学风、“树典型、助帮扶”激发学风、“四大课堂”开拓学风、“生涯指导”引领学风五个维度构建学风建设路径,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五位一体”;制度建设;教风;先进典型;生涯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49-04

00后大学生是极为特殊也极为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主力军,这一代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我国未来的走向。优良学风的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直接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有主见、有创造力,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自律性较差。伴随着教育客体的变化及目前高校课程“线上教学”比例的增大,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显得更具挑战性、时代性,要求也更高。

一、0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

1.思想状态平稳,但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00后大学生普遍认同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普遍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有时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有些大学生甄别纷繁网络信息的能力尚不成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深层次社会问题缺乏正确认知,理性思维不足,缺乏政治鉴别能力[1]。

2.行为方式务实,但部分大学生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

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端正,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非常理性务实,但有些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时以自我为中心。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价值感缺失的问题,缺少人生目标,缺乏钻研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过于物质化,存在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如“60分万岁,多1分浪费”“为奖学金而学”等思想便体现出这一倾向。

3.擅长信息搜索,但网络学习效果不佳

00后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搜索、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而且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逐渐促使学校教学方式日益“线上化”“云端化”。据统计,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有高达90.16%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B站、慕课、知乎等互联网在线平台学习知识,且普遍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有较强的依赖性[2]。但受互联网平台上的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吸引,一些大学生对其比较沉迷,相关统计显示,4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4个至6个小时[3],这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果不佳。

4.存在迷茫焦虑情绪,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00后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存在迷茫、焦虑等心理,长此以往,部分大学生不仅会出现应对困难和挫折能力下降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影响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00后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比如,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只是为了获取学历证书,而非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缺乏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干劲,缺少个人奋斗的内驱动力。此外,个别大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也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优良的家风对00大学生学风塑造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家长更重视孩子中学阶段的教育,且存在明显的“应试”倾向,而在大学阶段却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中学时期,大多数学生在家庭所在地上学,家长往往会给予其较多的关注,且约束性强、监管到位。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去外地上学,一些家长便不再关注孩子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甚至当起“甩手掌柜”,未能形成家校合力,未能有效教育引导孩子。

3.教师因素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良好、专业素养较高,但也有少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存在新的适应性问题。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未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未结合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师生关系方面,部分教师忙于科研任务,轻视教学,未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工作中,课堂结束后无任何答疑交流环节,且亲和力、指导性不足,造成师生关系日渐疏远,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

4.学生自身因素

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学生自身,如适应性欠缺、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其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学习为主,否则面对大量的公共课及专业课时将无所适从,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甚至挂科。二是一些大学生自律性较差,晚睡晚起、沉迷网络游戏、迟到早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我约束。三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晰,甚至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习态度消极。

三、基于00后大学生学习特征的高校“五位一体”学风建设路径

基于目前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对影响00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了针对00后大学生的高校学风建设育人体系,即“五位一体”学风建设育人体系,从“机制”构建保障学风、“三风”营造培育学风、“树典型、助帮扶”激发学风、“四大课堂”开拓学风、“生涯指导”引领学风五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

1.“机制”构建保障学风

高校应建立“校院党政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学习委员”五级学风建设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学风建设主体的工作职责,加强基础管理,筑牢学风基础。应强化校院党政领导听课制度、任课教师课堂考勤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进宿舍进课堂进班级谈心谈话制度、学生会及学习委员落实学生考勤及请假管理制度、学生无手机自习管理制度等。要大力倡导“四无”课堂,即“无旷课、无迟到、无早退、无手机”,并通过日检、周报、月评形成PDCA闭环管理,严肃处理迟到、早退、旷课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加强学生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要加强诚信主题教育,加强考风考纪教育,杜绝考试违纪现象的发生。

高校应针对性地建立学业综合预警机制。可以运用“二分法”(分年级、分班级)结合班级平均成绩、挂科率、濒临挂科率、专业排名前30%人数占比、考证率等指标,建立针对挂科学生和濒临挂科学生的重点关注台账,并根据台账预警程度启动相应的预警程序。该预警机制包括任课教师代表开展“学风分析研讨会”、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追踪学业动态并进行谈心谈话、朋辈帮扶团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扶行动、家校合力筑牢学业堤坝等制度,用制度保障学风建设。

2.“三风”营造培育学风

高校应加强教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严谨、从严治学的理念,切实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教风带动学风。基于新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由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双联动课堂”迈进,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体验式”教学迈进,唤醒0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在课上与学生沟通教学内容,在课下为学生答疑解惑,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在课堂内容上,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高校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比如,在工学类专业课程中应加强科学家精神教育,结合“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中国天眼”等,培养学生胸怀祖国、追求真理的精神,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

高校还应推进舍风班风建设,发挥好宿舍、班级的集体育人功能,以舍风班风促进学风建设。宿舍及班级的文化氛围决定着学生基本生活群体的文化倾向。心理学指出,当异质个体在群体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群体模仿、去个性化并逐渐呈现出共性的趋势[4]。在舍风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宿舍文明、卫生、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还要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融党建引领、学习指导、生涯咨询、校园文化、心理建设于一体的育人体系,达到“社区就是课堂”的效果,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班风建设方面,应以先进班集体评选为抓手,通过对课堂考勤、自习情况、宿舍成绩、学习成绩优良率、挂科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测,严明班风养成,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

3.“树典型、助帮扶”激发学风

教师层面,高校应以“教学优秀奖”“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评选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层面,高校应将“先进班集体”“模范寝室”“先进个人”评选作为抓手,以“党员示范工程”“国奖大咖面对面”等活动为着力点,线上线下积极宣传学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发挥学习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学先进、追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掀起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学习热潮,以点带面营造良好学风。

高校需组建一支学习成绩优异、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学业朋辈导师团队,加强对学困生群体的指导帮扶,以学困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为其答疑解惑,或者进行集中性授课、组织学习方法研讨会,不断提高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成绩。此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困生,高校应树立“精准化帮扶”理念,通过“一对一结对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形式打造精准学业帮扶体系。针对重点关注学困生,应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家长—朋辈导师—学困生”的“多帮一”帮扶机制,通过家校合力促进其学业进步。

4.“四大课堂”开拓学风

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即校园文化、体育竞赛等活动,第三课堂即专业实习实践,第四课堂则是将“两微一端一抖一快”等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也就是“互联网+教育”[5]。鉴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势,再加上00后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依托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模式。为此,高校可以借助网络教育开展学风建设,使“互联网+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打造精品网络空间“第四课堂”,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同时,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时间、空间对教学的约束。

在校园文化方面,高校应积极打造学风建设的第二课堂特色品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比如,可以开展“考研大咖经验分享交流会”“名校名师讲坛”“跨学科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塑造优良的学风、校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还应加大学术科技竞赛的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学术科技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课外学术科技文化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跨学科交流,不断提高科创水平,推动优良学风建设。比如,高校可以通过组建科创智囊团、科创基地,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各专业特色赛事等,提高学生参加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专业实习实践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理工类实验室、创新创业工作室等,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及专业实践能力,以实习实践助力学风建设。高校应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引导学生积极考取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以技能培训促进学风建设。高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促进学风建设。

在网络空间“第四课堂”方面,高校可以构建“互联网+学风建设”新模式。可以从思想引领、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党团工作、文化活动这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互联网+学风建设”新模式。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线上学习模式,设置“党史我来讲”“教学名师微解说”“21天学习打卡”比赛、“最美学习笔记”评选、“考公考研说”等线上专栏,利用微信群聊等功能建立兴趣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学习,因时而进促进学风建设。

5.“生涯指导”引领学风

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应积极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学科特点、专业前景,帮助大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进而确立学习目标、形成内在动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要重视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存在的迷茫、焦虑情绪,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生涯始终,帮助学生探索各专业的就业方向、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升学和就业(创业)两方面进行分类指导。针对立志专升本、考研、保研的学生群体,辅导员/班主任要从大一开始就引导其树立目标,关注其英语、数学、专业课的学习。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引导其积极备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科研竞赛等,以科研学习促进学风建设。针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除了要引导其加强学习之外,辅导员/班主任还应在大二大三时期引导其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相关企业实习实践等,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风建设。

四、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该工程复杂且艰巨,加之00后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特征,因此高校学风建设路径创新显得重要而迫切。高校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通过用制度加强学风的基础管理建设,主抓学习纪律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用“教风舍风班风”促进高校学风的氛围营造,增强学风教育黏性;用“榜样示范、朋辈帮扶”助力高校学风的牵引式建设,让学困生不再“孤军作战”;用“四大课堂”拓展学风的维度建设,因势而新促进学风建设;用“生涯指导”加强学风的内需建设,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样能形成00后大学生“五位一体”学风建设新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学风建设体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9):19-21.

[2]谢俊慧,苏海姬.基于供需关系的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95-97.

[3]邓君睿.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

[4]周佳赟.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探析———以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6): 55-56+64.

[5]罗声平,于涛,苏幸,姚金奎.“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第四课堂”——理工院校学风建设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1):88-91.

Exploration of the "Five in One" Academic Styl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Peng Shengyue, Qi Nail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s the soul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which pos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universiti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cademic style of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include soci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teacher fact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ve in one" academic styl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for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academic style. This includes constructing a"mechanism" to ensure academic style, creating and cultivating academic style through "three styles", stimulating academic style through "setting examples and assisting", exploring academic style through "four classrooms", and guiding academic style through"career guidance",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ive in on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eachingstyle;advanced typical;career gu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