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愈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的步骤确定结构。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对大学生思政课程及学习效果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及采访的形式,对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再次,归纳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最后,针对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四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37-04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314436051Y)
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这一重要任务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能使大学生有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自觉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参与政治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对影响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高校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首先要厘清“大学生思政课”与“学习效果”这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正确认知,有利于教育者将二者科学地联系起来,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大学生思政课”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旨在帮助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我国高校思政课程通常涵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方向,树立崇高信仰。“大学生思政课”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程构成的。“学习效果”是指通过学习导致的个体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结果。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身体素质等。其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笔者采取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采访并举的方式,围绕课程、师生、家校和社会层面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生为主。
1.课程层面
据调查,课程、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其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课程。由此可见,完善课程知识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切入点。在思政课程中,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效果较差,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见,课程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知识体系。“形势与政策”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联系紧密,较为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大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展开。一方面,毛泽东思想这部分内容与学生中学历史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重合,学生较为熟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部分内容与时政联系密切,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低。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效果较好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及应用,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经济学术语,于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因此,学生普遍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效果最差。可见,课程知识体系的差异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小觑。
2.师生层面
思政课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层面的因素在影响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教师的教学方法、理论功底、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高达61.9%的学生认为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因此,除了教师外,学生自身也是影响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兴趣、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均对思政课程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兴趣因素。55.41%的学生认为兴趣对提高思政课程学习效果起关键作用。倘若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思政课程学习效果将大幅提升[2]。可见,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特点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3.家校层面
据调查,父母的综合素质和政治觉悟的高低、原生家庭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高低、不同家庭对子女的不同培养模式及是否运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39.41%的学生将父母的综合素质和政治觉悟的高低排在第一位。同时,原生家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原生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越的起点和平台。家庭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地,学校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研究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不可忽视学校层面。调查显示,学生选择的在学校用来提升思政课学习效果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在公共场所播放视频、设置宣传栏,营造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及打造与第一课堂无缝衔接的第二课堂。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加青睐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政知识,倾向于在隐性教育中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差异,再加之各高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高校之间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差距较大。同时,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工作针对性不足,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不利,并未突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3]。可见,家校层面对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4.社会层面
调查显示,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国家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社会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程度,以及先进科技为思政课程提供的技术支持,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社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呈现出由大环境变化到小细节发展的降序排列。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关于这些举措,受访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教材统一”“课时统一”“教师资源配置”“教师培训”四个方面。思政课教材的统编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此外,国家还在教师配备、课时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定,出台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等要求,并倡导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为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调查采访中,学生们表示除了国家的重视之外,社区的宣传、互联网及社会舆论等都对思政课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社区的宣传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传播途径和交流方式,但整合网络碎片化信息、遴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等仍需进一步落实,否则极有可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社会舆论能够通过观点和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营造文化环境、培养群体意识、塑造价值观念和影响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
1.把握课程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既应针对教材、知识体系和课程的不同特点,又要针对学生的特质,还必须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选取有趣且贴合实际的教育素材,总结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般规律,努力达到课程效果综合提升的目标。譬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教师应当进行趣味性的讲解,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潜心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实例的讲述、历史文献的阅读、纪念馆的“云参观”,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课程的厚重感与前沿性。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云课堂等新颖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发挥所长。
2.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发力
正如凯洛夫所言: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中心,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充分重视、尊重和满足。想要形成师生合力,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第一,高校应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原则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管理机制,解决思政学科建设“两张皮”的问题[4]。教师的教育工作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广延性,这意味着一堂思政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思政教师教育工作的完结。一方面,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落实好教授知识、教育学生、教学评价这三大工作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改善作业布置形式等。此外,教师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反求诸己,溯本求源,完善思政课教学。第二,学生要主动调节自身状态,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每上完一堂思政课后都应该进行复盘、反思,倒逼自己进行自我提高,从而实现良性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师生要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师生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政课堂上,因为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承担“师”责,更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陪伴者,担当“友”任。
3.家、校内外联动,协同育人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无论何时何地,其所属角色的管理者都应当主动将育人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一,父母应当转变自身思想观念、灵活采取培养模式,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氛围。一方面,父母应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提高政治觉悟。另一方面,父母可以通过收看新闻联播、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方式,引导孩子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其树立崇高理想。第二,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联动育人价值。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媒介,让思政课的学习“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学校应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寓教于乐、健康有益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提高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一方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家校思政论坛等家校联系制度,反馈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4.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联动育人
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眼光长远,采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第一,从国家资源层面看,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出台了诸如“教材统一”“教师资源配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建立相关体制机制,设立管理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机构,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遴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模范班级进行带头示范,凝聚“助推国家政策落地,提升思政学习效果”的共识。第二,打造社区优秀文化,凝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我们应当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建立社区网络平台、建设社区组宣团队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让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三,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是网络新时代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5]。一方面,相关平台应当通过设立监管机构、建立举报机制等方式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努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多个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标。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青年勇赴新征程。作为每一位高校学子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起着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广受关注。须知,“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思政课,既肯定它取得的成就,又勇于直面其不足之处;既坚定不移地砥砺前行,又能鉴往知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学习效果,让崇高理想与价值观念真正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4-16.
[2]冀会青.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04):76-78.
[3]于青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142-144.
[4]胡湘永.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6):79-84.
[5]林栋.基于系统论的网络生态环境净化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2.
Explor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Hu Chan, Feng Jingcheng, Dong Wenyan, Cui Xinmeng, Shi Jiayi, Zhao Yu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222,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channel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are increasingly valu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article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steps of raising question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ing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read and organize relevant literature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secondl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survey results are analyzed; thirdly summarize the survey data and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fou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fluencing factor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