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水文学”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2024-08-01 00:00李漠岩许兴斌
成才之路 2024年21期

摘要: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文章以大学地理学专业“水文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认为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课程教学是适应学科前沿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提出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融入教育新质生产力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这些路径可以使“水文学”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文学人才。

关键词:教育新质生产力;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融入路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青年博士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能级跃升,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2]。探讨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地理学专业“水文学”课程教学路径,是目前“水文学”课程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教育新质生产力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大学地理学专业“水文学”课程教学为例,提出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教育视野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创新实现质优的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笔者认为,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以教育理念创新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手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推动了教育向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教育新质生产力涉及新技术应用、创新驱动、高效高质、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的支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二,发展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等方式,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会促进教育变革。新质生产力会带来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进而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水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水文学是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着重阐述水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3]。目前,教材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较少,因此,探索教育新质生产力元素的挖掘和融合教学已是必然要求。

1.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是适应学科前沿发展的关键路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智慧水文已成为未来水文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水文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课程要紧跟科技发展,将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课程教学中,及时讲授学科前沿动态。要将水循环理论、区域水平衡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国家水网理论等新理论融入“水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拓展现有理论和方法[4]。

2.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

传统“水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新质生产力的融入可以推动“水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对诸如水循环过程、洋流、水利工程等要素的沉浸式体验,实现教学活动与虚拟环境之间的联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5]。

3.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紧迫任务

教育新质生产力在水文水利科学领域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水科学基本理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与智能管控、水信息智能监测与模拟、人水和谐发展战略路径等[6]。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水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水文学”课程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

在“水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质生产力提升要求[7]。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PBL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以“水文学”课程“降水的影响因素”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1)确定项目主题与项目目标。一是确定主题。“降水的影响因素”这一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涉及“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因素。二是确定项目目标,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能够结合主题发现和提出更多地理问题,在围绕项目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2)制订具体计划。一是分组与分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项目任务。二是确定时间。根据内容设定合理的时间,一般为2周~3周,以确保项目任务按时完成。(3)具体实施。一是资料收集。发挥教育新质生产力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助手、新媒体等渠道收集资料和信息。二是实地调研和考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选择乌鲁木齐河流域,收集第一手数据,不同小组可以多角度考察降水分布差异特征。三是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影响降水的因素。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强调问题的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思维发展;能运用现场调研考察、数据分析、问题探究等高阶认知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成果展示与交流。一是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以微视频、文稿、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突出教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二是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5)总结与反思。一是对项目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对降水影响因素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得失和改进方向。PBL教学法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其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工具、云平台等辅助项目式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地理水文学知识,还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融入教育新质生产力理念,更新课程内容

现有“水文学”教材大多以理论为主,教师需要更新课程内容,将教育新质生产力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水文科学发展和技术变革趋势[9]。例如,在“水文学研究的新进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水利新质生产力、人水和谐思想、人工智能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应用

在“水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智能化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第二章“降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智能化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教学,体现高科技在降水监测中的应用。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智能化的工具,如智能教学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

在“水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探索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前沿实用知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为现代水文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素材。例如,在“降水的观测”教学中,教师可以分享最新的有关雷达资料同化技术、卫星遥感融合反演等研究成果,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推进,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语

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具体而言,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水文学”课程,可采取以下路径: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内容融入、融入教育新质生产力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这些路径可以使“水文学”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文学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交流,了解相关需求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将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方荣杰,李亚陆,张帅普.新时代下水文学及水资源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22,23(04):87-90.

[2]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2023,49(06):1-11.

[3]管华.水文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牛赟,刘传明,曹蕾,等.地理学专业《水文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22,21(03):274-277.

[5]左其亭,秦西,马军霞.水利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24,45(03):1-8.

[6]赵勇,何凡,何国华,等.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十点认识与思考[J].中国水利,2023(14):24-33.

[7]左其亭,郭佳航,李倩文,等.借鉴南水北调工程经验,构建国家水网理论体系[J].中国水利,2021(11):22-24+21.

[8]张明明,张天宇.本科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以“水文学实习”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4): 17-19.

[9]李磊,李家欢,王旭,等.数字孪生流域水流网络建设关键技术研究[J].水文,2023(05):6-11.

Exploring the Teaching Path of Integr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the "Hydr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 Moyan, Xu Xingbi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article takes the teaching of "hydr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geograph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hydrology" course. It believes that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to course teaching is a key path to adapt to the forefront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an urgent task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pose a path for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hydrology" course: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to adapt to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tent, upda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oncepts, experiencing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deeply integ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develop educat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se paths can better adapt the teaching of "hydrology" course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or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hydrology.

Key words: new 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 education;hydrologycourse;teachingreform;integration path;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