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做好课前导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小游戏,提升教学趣味性;利用微课演示科学实验,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利用线上直播功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趣味性教学;教学策略;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105-04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获得良好发展。教育领域大力提倡信息技术的应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工程,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小学阶段,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非常必要[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增加教学趣味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实践能力,乐于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协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开展趣味性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2]。首先,导入有趣因素,如游戏、趣味竞赛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开展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最后,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增强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育信息化理念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程。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形象化、动态化的优势,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科学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1.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资源、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这些资源包括动画、视频、互动课件等,能够直观地展示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信息化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让他们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和科学知识[3]。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尝试。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的科学实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从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激发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降低教学的难度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需要借助诸多教具,这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教具往往很难准备齐全,还有一些教具无法带到教室。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对于一些难以准备的教具,教师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不仅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4]。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做好课前导入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课前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科学教材增加了诸多趣味性导学元素,以便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科学知识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气象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但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积极思考和操作,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重视课前导入环节,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尽快沉浸在学习中,促进后续教学的高效开展[5]。
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为例,教师要做好课前导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呼吸过程”,学生需要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氧气、二氧化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事先到网络上搜索一段蛙泳比赛的视频,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蛙泳比赛主要是以时间来评分的。在游泳过程中,运动员为什么要把头露出水面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作出正确回答:“因为运动员要呼吸。”教师紧接着继续提问:“呼吸是一个动作吗?”有学生认为呼吸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也有学生认为呼气和吸气是两个动作,此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观看视频中游泳运动员呼吸时的胸围、腰围,说一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过渡问题引入正课教学:“呼吸中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小秘密?大家快跟着老师一起探索呼吸过程。”这样的课前导入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小游戏,提升教学趣味性
在科学教学中,课堂小游戏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小学生天性爱玩,喜欢参与游戏活动。教师设计课堂游戏,能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传统的课堂游戏耗时较长,课堂纪律难以控制。为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在线学习平台设计相应的课堂游戏,利用交互功能,让学生直接与多媒体进行互动,从而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更好地把控教学秩序和节奏[6]。为此,教师可提前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科学游戏,如拼图、迷宫等。这些游戏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游戏情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小车”为例,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六课。在这一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动力和摩擦力等知识。在“运动的小车”一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能量层面对运动状态下的物体进行探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听说过光能、热能等,但对于能量的概念没有深入了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能量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更好地感受能量的内涵。比如,教师可设计一个“蜡笔小新踢足球入门”的游戏,利用多媒体展示蜡笔小新踢足球的画面。蜡笔小新踢足球的位置与球门有较远的距离,学生要通过触摸屏幕控制踢球的力度。教师可邀请5名~10名学生操控蜡笔小新踢足球,并利用多媒体软件自动记录学生成绩。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操控下的蜡笔小新可以踢球入门,有的学生却不能?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得出“运动的足球有能量,能量大足球就踢得远”的结论。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展示子弹击穿挡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能量的探究兴趣。这样的课堂游戏设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操控蜡笔小新踢足球上,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保证课堂教学秩序。
3.利用微课演示科学实验,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制作微课,演示科学实验,概括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难点,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多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自主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7]。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有限,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实验无法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在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时,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实验无法取得成功。此外,部分教师为避免学生遭遇失败,常常采用自己操作、让学生观看的方式开展科学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课对科学实验进行演示,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先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制作小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一辆有动力的小车。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设计制作一辆小车,在10秒内将橡皮运至终点”的任务。在设计制作小车之前,教师可制SUf8lNzq4ydBZlcDKQHSZzwj2oGOa4rh3ibXtFoWEvw=作一个时长约8分钟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小车的结构。在微课中,教师可利用3D建模软件,演示制作小车的过程,并配合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小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增加全息交互设备的应用,如为学生配置头戴式和手握式交互设备,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自主选择小车的动力方式、款式、颜色,并进行模拟制作和运行。全息交互设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选出合适的结构形式,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失败,节约课堂时间。微课和全息交互设备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小车的三要素:车长、动力方式、车身材料,并了解设计小车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结合微课和全息交互模拟,迅速找到橡皮筋、纸盒、长方形车架、有花纹的车轮和吸管,并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4.利用线上直播功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播功能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线上直播功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8]。目前,很多科研机构、科学场馆都已开通直播账号,这使得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观看直播就能了解更多科学知识。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账号,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科学课直播。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直播资源,根据教学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直播,鼓励学生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结合直播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深化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动物”为例,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点。学生虽然生活经验比较少,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一些动物,如小狗、小猫、鹦鹉、蜥蜴等。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在抖音APP上搜索动物园的直播账号,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收看直播。直播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比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观看的直播中有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外部特征?有哪些生活习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结合直播,纷纷在小组中发言。有学生说:“孔雀有五彩斑斓的羽毛。”有学生说:“鳄鱼的皮肤非常坚硬。”教师可在教室中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开展后续教学。通过观看直播,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有效拓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5.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众多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在科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薄弱点,明确努力的方向。传统的科学教学评价主要以测试为主,教师把测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教科版二年级下册“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为例,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采用观看、触摸、聆听的方式了解身体内部构造和外部特征。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生电子档案,并在电子档案中增加评价栏,改变以往的A、B级或百分制评价方式,通过电子小红花、小星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我们身体有哪些部分?”学生踊跃举手发言,教师选择其中一名学生回答,他回答说:“头、肚子、手、脚。”教师要给予其肯定评价,并利用多媒体软件打开学生的电子档案,在评价一栏增加一朵小红花。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对本节课积极发言的学生以及他们获得的小红花进行统计,并在大屏幕上进行展示,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他们在看到自己的小红花数量后,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同学对比,如果发现自己的小红花数量不如别人多,就会努力学习,积极回答问题,以赢得更多的小红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评价的趣味性。比如,在学生正确回答某个问题后,教师可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大拇指”,并配以鼓掌的音效。同时,教师还可将学生的电子档案直接利用微信、钉钉等社交软件分享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表现。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有效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游戏,利用微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利用线上直播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迎光.小学科学“情智课堂”的设计与实施[J].河南教育,2023(11):84-85.
[2]申丽萍.激趣课堂,融趣生活———试论让生活走进小学科学课堂的策略[J].教育界,2023(29):56-58.
[3]陈智伟,韩燕.基于智慧课堂平台应用的小学科学精准教学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2022(11):52-55.
[4]李律锌.人工智能时代:小学科学教育的思变、应变与不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7(06):1-4.
[5]潘立军,毛巧利,赵伟,寇爽.全息虚拟技术在融入STEM教育的小学科学中的实践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22(06):53-56.
[6]张菊兰.基于新课改的小学科学高年级趣味实验教学设计分析[J].天津教育,2023(14):126-128.
[7]蓝智俊.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趣味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2(27):117-119.
[8]秦霞.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天津教育, 2022(12):50-52.
Exploration of Science Interest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Qi Shihui
(Zhongxing Tow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intuitiveness, vividness, and fun of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teachers shoul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interesting situations and do a good job of pre class introduction;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classroom games and enhance teaching interest; using micro lessons to demonstrat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nd operational abilities; utilize online live streaming functions to exp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rich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teresting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cientific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