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赜

2024-08-01 00:00程前谢梦磊
成才之路 2024年21期

摘要:高校思政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基于大数据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满足育人要求,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文章对大数据进行概述,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校方统筹管理,奠定思政教育工作基础;教师巧用技术,凸显思政教育工作成效;落实教学反思,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树人;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029-04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等为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现代育人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以获取更多教学成果,是当代高校思政教师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大数据具有大体量、多种类、准确性高等特征,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学情况,可明确学生思政学习问题,确定教学优化方案。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基于大数据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策略,从而为教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一、大数据概述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研究中表明,大数据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数据集指的是海量数据的集合,包括现实现象的观察结果、客观事物的逻辑、用于表示客观事物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等。大数据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与社会化趋势。其中,爆发式增长指的是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行业的发展,全球数据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过去几年产生的数据总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数据总和。社会化趋势指的是大数据被用于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反作用于大数据的发展。比如商业精英借助大数据了解消费者喜好,判断其消费趋势并作出商业决策;交通机构借助大数据实时收集不同路段车流量、车速等信息,为交通管理提供参考;教师借助大数据掌握学生的基本发展情况,明确其发展起点与学习潜能,并设置个性化教学方案等。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一直以来,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囿于单一的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难以建设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高效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1]。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机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促进教法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应用大数据采集技术收集学生思政课学习数据,如学生阶段性测评数据、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数据等,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了解情况,确定学生的思政学习水平。之后,教师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应用不同类型教学方法的效果,并选择最佳教法,增强思政课的独特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为教学资源的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2]。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包括符号、文字、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思政课教师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信息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可实现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更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被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为丰富课程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挑战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双方具有对立性与统一性,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挑战[3]。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刻,也不能领会其应用要领,造成教学质量低、学生信息泄露等问题。此外,大数据时代部分学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首先,传统教学观念阻碍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部分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的主观意愿,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大数据技术强调“因材施教”,主张利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技术整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并实施教学方案。传统教学观念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方式产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其次,网络获取的学生数据有时可能并不真实,会影响分析结果。大数据体量庞大,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GPS数据、物联网数据等各类信息。上述信息大多来源于网络,但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从网络获取的学生数据有时可能并不真实。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份信息泄露,他人盗用学生信息注册社交账号,大数据所收集的信息是盗用学生信息的人所产生的,此类信息不具备分析价值。当下,教师难以在工作中对学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真假评判,导致“学生画像”与学生现实情况可能存在出入。因此,基于大数据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加强对大数据可靠性的把控,才能避免上述问题。再次,大数据时代国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日俱增,个别西方国家企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传播不良观念,侵蚀我国青少年。少数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若接触到此类不良观念,可能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1.校方统筹管理,奠定思政教育工作基础

大数据采集、储存与计算的量非常巨大,若无专业技术支持,难以有效处理大量数据,无法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促学、强教作用[4]。高校应发挥自身的统筹管理作用,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搭建满足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教学平台,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1)统筹建设大数据教学平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数据,都可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学生日常浏览网页、登录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数据,浏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所产生的数据,购买历史书、政治书等购物数据,出入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的出行数据等被称为生活数据。此类数据可被用于确定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政治状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上的出勤数据、课上回答问题的数据、作业数据等被称为学习数据。此类数据可用于确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与理论基础,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但是,以上数据数量巨大,一般的数据采集、储存平台无法满足大数据的应用需要。若高校直接应用爬虫软件等采集、存储学生信息,容易造成学生信息泄露。为避免此类问题,高校需加大资金投入,着手建设大数据教学平台,为学生数据的安全提取、分析、统计、整理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首先,高校需加强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非常依赖大数据,因为大数据集中体现了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情况、高校教师的思政教学情况,可使教师反思现阶段的教学不足,确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方向。单个的数据不具有较大价值,但海量数据叠加能引起质变,使产生海量数据的个体情况更为具体。数据采集对于大数据的有效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方有必要从信息隐私保障、数据有效采集两个角度出发建设校内数据采集平台,为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奠定基础。目前可用于海量数据采集的工具有很多,此类工具一般具有分布式架构特征,可满足每秒数百MB的日志数据采集与传输需求。高校可聘请专业的信息工程师利用此类工具建设数据采集平台,也可以采取外包策略将此项目外包给专业的工程师团队,由此保证数据采集平台质量,为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提供物理支持。其次,高校需加强数据处理平台建设。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统计等。鉴于大数据的巨量、单位价值低等数据特征,教师难以凭借个人力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因此,高校应建设专业的数据处理平台,通过批量应用相关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提取、转化、加载、分析等,使单位价值低的海量数据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具价值的教学工作信息。再次,高校应加强数据隐私监管平台建设。为避免数据收集、处理等平台得到的数据被不正当使用,高校应建立大数据隐私监管平台。一方面,高校可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大数据的应用范围,以免数据泄漏。另一方面,高校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采集、使用、保护、销毁制度,严格把关数据提取与应用行为,防止数据外泄。

(2)统筹提升教学师资力量。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众多,大致可分为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管理人员等。其中,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学管理人员负责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规划,并为相应工作的开展制定政策、筹措经费。高校要切实提升两类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推进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5]。一方面,高校可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高校可通过呈现不同类型数据锻炼教师的数据辨别能力,并通过组织教师提炼数据信息锻炼其分析能力,以提高教师的大数据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加强教研管理工作,规范教师的专业行为。高校负责人可定期在校内组织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管理人员合作教研,要求教职人员在合作教研过程中分享阶段性教学成果。比如,一些思政课教师提出应用大数据时遇到如下问题:难以根据大数据确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历史人文修养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提炼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并依此制订教学计划等。负责人可基于确切教学问题组织所有教师合作讨论,总结问题的解决对策。这样,通过合作驱动教师研究,能使其在交换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难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更好地适应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教师巧用技术,凸显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大数据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巧妙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这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应用数据采集技术获取学生的详细资料,清楚把握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教师还可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路径进行科学规划,为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指明方向[6]。

(1)巧用采集技术精准画像。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此视域下,教师可巧妙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给学生“画像”,由此确定学生的个人学习起点、发展需要等,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技术所采集的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两种,不同数据的应用方式不同。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采集技术收集非结构化数据,如学生在社交媒体所发布的作品(文字作品、图片作品、视频作品等)、在他人作品下面发表的评论等。通过收集并分析上述信息,教师可判断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将其分类为“缺乏历史基础”“历史知识基础扎实”“历史理论实践能力优异”等群组。之后,教师再根据不同群组的个性学习需要制定“从零培养”“拔高提升”“专业拓展”等教学方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近现代史个性学习需要。这样,巧妙运用采集技术获取学生表达自身思想、观念、情感的数据,加强对学生综合情况的了解,能为落实个性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2)巧用分析技术精准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提前制订好教学计划,才能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大数据具有巨量、整体价值高等特征,可用于辅助决策。教师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起点,预测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取更多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设计质量[7]。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学习中的考勤信息、课堂行为表现、阶段性测评成绩进行分析,由此确定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预测其发展潜能,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结构分析法等方法对学生在新课导入、原理教学、随堂练习等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数据进行分析,由此确定不同学生接受、理解、内化、迁移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差异。教师要基于分析结果预测不同教学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如讲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时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组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时学生可能存在分析片面的问题等。教师还要基于预测的情况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应对相应教学问题做好准备。这样,通过巧妙运用分析技术列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为精准规划教学目标、流程提供帮助。

3.落实教学反思,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发展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掌握各类教学技术的应用方法,还需要其做好教学考核与反思工作。一方面,教师可运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经过阶段性教学之后达成的学习目标,如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时政新闻等能力的发展情况,评判自身教学达成度。另一方面,教师可运用大数据反省自身在备课、授课、课后辅导等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根据具体数据反思相关工作中存在的瑕疵,由此设计改正方案。这样,基于大数据从教学实现、教学优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反思教学问题,不断弥补教学不足,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其机遇主要体现在高校可利用该技术优化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学实效性,面临的挑战则在于师资力量不过关、大数据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性不高等。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强统筹管理,抓紧推进大数据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教师队伍质量,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抓紧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积极学习并应用大数据采集、分析等技术,积极根据思政教育工作需求更新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反思工作,以切实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萍.网络圈层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效度消解与纾困之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6-9.

[2]舒敏.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改革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1):90.

[3]李斌,杨航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探索[J].北京教育,2022(09):67-70.

[4]李青松.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2(26):94-96.

[5]张思琪.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J].教师,2022(12): 3-5.

[6]亓慧坤,李晶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J].吉林教育,2021(35):73-75.

[7]袁蕴洁,苏冰,王晴晴.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5):96.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Big Data

Cheng Qian1, Xie Menglei2

(1. Guangdong Baiyun College, Guangzhou 510450, China; 2.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d057645603972f98147ec7a478c33a0 Xining 8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sm,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legal literacy.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big data is conducive to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big data, explor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big data: overall management by the school,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eachers skillfully use technology to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mple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