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与《工人之路》报的贡献研究

2024-07-31 00:00:00李芷萱
今古文创 2024年28期

【摘要】邓中夏是近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开创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本文基于《工人之路》报的文本分析,探讨邓中夏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从组建劳动组织、推动工人罢工、工农联盟理论三方面分析邓中夏如何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新时代仍需要结合《工人之路》报创办的成功经验,积极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创办针砭时弊的大众媒介,丰富传统媒介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引导新闻舆论健康发展。

【关键词】邓中夏;《工人之路》报;工人运动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8-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38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学)(项目编号:21SZJS51010615)。

邓中夏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而且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由其创办的《工人之路》是一份充满活力的报纸,邓中夏在报上多次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了如何有效地团结工人,并就如何激发工人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及如何进行斗争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此外,《工人之路》报作为强有力的宣传武器推动工人运动的最终胜利,为当代传媒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邓中夏与《工人之路》报的创办

邓中夏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他在1922年创办了《工人之路》报。邓中夏认为只有通过组织和教育工人,才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2]因此他决定创办一份为工人服务的刊物,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理念,并帮助工人了解自己的权益。《工人之路》报创办后,邓中夏担任了该杂志ac77cc1ccf6d3f20f6c0988ca667cd37785dda57325acf46c1a7efc56d1e904a的主编,并亲自撰写了不少文章,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很容易在工人中产生共鸣。称帝国主义为“红毛鬼”“纸老虎”,利用这个阵地来揭露敌人的阴谋,痛斥敌人的谬论,如《红毛鬼错用了心机》《罢工已成过去的事吗?》等。[3]为了加深工人对于罢工的政策和方法,罢工的意义的理解,他发表了文章:《记清三个方法》《怎样实行工农联合》《炮台政策》等。此外,他还经常用阶段性的胜利成果来鼓舞士气,如文章《三个月的胜利》等。该杂志的宗旨是“倡导工人阶级的利益,宣传革命的原则,弘扬无产阶级的精神”,并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支持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省港罢工消息、罢工的会议和总结罢工经验、分析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形,并且根据政治形势发展,布置罢工的任务、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动思想、具体的工人运动与斗争、拥护省港大罢工等。

在邓中夏的领导下,《工人之路》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声机构之一,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人办报的理念、邓中夏工人运动的思想,对工人罢工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鼓舞作用,为罢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4]

二、《工人之路》体现了邓中夏工人运动思想

在邓中夏所参与创建和编辑的各类报纸中,最有影响和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工人之路》报,邓中夏在该报上公开发表的文章突出贡献在对于工人运动的思考。[5]报刊中,邓中夏对于劳动组织、工人罢工、工农联盟理论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地分析和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一)重视工人阶级,组建工会组织

邓中夏认为,建立工会是工人阶级的根本组织形式,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权益的重要途径。工会可以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待遇和更好的福利保障。而且,工会还可以增强工人阶级的凝聚力,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力和斗争力。[6]在《工人之路》报中,邓中夏强调,建立独立的工会是工人阶级的首要任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开展工人运动视为党的重要工作。为了便于参加工人运动,党成立了一个公开的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同志是其中最重要的官员之一。1922年,邓中夏在第一次全国劳动会议上提出工会组织的原则,提出了对工人阶级斗争的要求,着重阐述了《工会组织法》对我国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确立民主集中制成为中国工会的组织原则。简而言之,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重视工人的作用,在党的早期革命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组织工人罢工,奠定革命根基

邓中夏认为,罢工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权益的重要手段。在罢工斗争中,工人们可以通过集体行动向资本家施加压力,迫使资本家满足工人的要求。罢工不仅可以争取经济利益,还可以争取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工人之路》报中,邓中夏提出,罢工是工人阶级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注意罢工的组织和策略,以取得更大的胜利。邓中夏为了推动罢工运动地有序进行,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为维持罢工秩序成立工人罢工团体,将工人们进行划分成团体,从而高效管理;二是通过聘请廖仲恺等人担任罢工委员会的总顾问,来获得广州革命政权对罢工的支持;三是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工友的教育水平,通过工友专刊《工人之路》报将决议及时传递给工友。[7]罢工委员会作为省港大罢工的最高机构并由此而确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在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国的罢工运动演变为一场强烈的反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这也是我们党效仿巴黎公社和苏联的有效尝试。罢工期间,邓中夏高度重视斗争的战略性质,带头参加罢工,不但加强了工会的团结与作战能力,也使“外交政策”向劳动者的最佳利益靠拢。后来邓中夏高度评价了省港大罢工事件的意义,这次罢工被认为是一次空前运动,在整个工人运动史上都有绝无仅有的。[8]中国共产党在省港口工人的协助下,巩固了自己的革命根基,把革命推向了高潮。

(三)阐述农民运动和工农同盟者理论

邓中夏认为,工人阶级的斗争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和群体一起斗争。只有通过联合其他阶级,工人阶级才能更好地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且,联合其他阶级还可以扩大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为工人阶级的斗争取得更大的胜利。在《工人之路》报中,邓中夏提出了“工农联合”“工农商学联合”等口号,号召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和群体一起斗争。

1923年12月29日,邓中夏同志在《论农民运动》中所作的概括中指出,中国是个以农为主的国家,而农民的数量,在整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若能让农民加入到这场革命中来,将会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农民阶级长时间受到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农民这个群体完全有革命的可能性。于是,邓中夏号召青年加入到民众当中,进行宣传,组织,将农民转化为一支强有力的军。邓中夏在《怎样实行工农联合》一文中根据农民运动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农自然联盟”,并强调了工农结合的重要意义。[9]

邓中夏在《工人之路》报中提出的策略和观点,为中国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邓中夏通过《工人之路》报,宣扬自己的工人运动思想,成功指引了当时的工人阶级斗争取得胜利。为当代杰出人物如何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新时代传媒如何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

三、邓中夏对《工人之路》贡献的当代启示

《工人之路》报和工人运动最终胜利密不可分,离不开邓中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引领作用。邓中夏办报时,立足于实践,时刻关注着读者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工人之路》报的成功经验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借鉴。

(一)积极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

在《工人之路》报中,邓中夏一是总结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邓中夏通过对中国工人运动史的梳理,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如“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政治领导”“工人阶级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等,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二是提出了“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政治领导”的理论观点。邓中夏认为,工人阶级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斗争,而应该有自己的政治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这一理论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工人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和领导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引领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发展。邓中夏在《工人之路》报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方向。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代先进人物应该以积极正面的态度传递正能量,激励和引导更多人做出积极的行动。精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推广,以此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避免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保持自己的公信力。

(二)创办针砭时弊的大众之报

《工人之路》报是一本关于工人阶级历史和现状的报刊,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人之路》报涵盖了工人阶级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对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还深入探讨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斗争和思想意识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二是《工人之路》报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呈现内容,包括纪实文学、历史研究、社会调查、图片资料等,这些形式不仅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三是《工人之路》报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探讨了工人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和建议,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工人阶级。

当代传媒的发展想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加强对传媒内容的编辑策划,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和形式的创新,使传媒产品更符合受众需求和时代特点;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呼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的传媒形式和工具,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习惯;增加文化内涵,注重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传媒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

(三)拓宽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进路理论

邓中夏的《工人之路》报是一本关于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它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首先,邓中夏在《工人之路》报中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了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现状和任务,为广大工人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了他们的阶级意识和斗争自信心。[10]其次,邓中夏强调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鼓励工人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斗争,提高了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的觉悟和能力,从而加强了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凝聚力。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推进:邓中夏在《工人之路》报中提出的“无产阶级政治路线”“群众路线”等一系列理论,对当时的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推进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总而言之,《工人之路》报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当代的大众传媒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加强一是对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大众传媒的本质、功能、价值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机构和从业者开展实践创新,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传媒模式。三是建立理论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和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大众传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四是引导公众舆论关注大众传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增强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如果把《工人之路》报比作省港大罢工中一枚炮弹,那么邓中夏就是这枚炮弹的指挥者。《工人之路》报自创办至停刊,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历程。它是在第一次全国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工人报纸。在这段时间里,由邓中夏领导的《工人之路》报,高举着爱国主义和反帝的旗帜,在这段时期,报刊内容与党的宣传教育政策相一致,对罢工事件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报道,强化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中共的工人运动和新闻事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对于促进当代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4]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5]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57.

[7]中国职工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工会历史文献[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58.

[8]黄流沙,苏乾.大革命时期的《工人之路》日报[J].新闻业务,1962,(05):45-47.

[9]薛豪卓,李湘俊.邓中夏与《工人之路》[J].新闻研究资料,1980,(01):6-8.

[10]钱月乡.省港大罢工的历史作用[J].教学与研究,

1980,(06):69-73.

[11]江敏锐.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J].广东社会科学,1985,(02):45-51.

[12]李晓勇.国民党与省港大罢工[J].近代史研究,1987,

(04):232-242.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4]卜穗文.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大学——劳动学院[J].广州研究,1985,(3):74.

[15]江敏锐.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J].广东社会科学,1985,(2).

[16]张修8e85f454fff5c96a449aae17bbdbf31b全.试论国民党在省港罢工中的作用[J].南都学坛,1991,(03):48-54.

[17]敏江.中国工运史上一次规模宏伟的罢工——省港工人大罢工[J].工会博览,2001,(14):45-47.

[18]白应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省港大罢工的评述[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3,(01):23-29.

[19]盖青.1921—1949: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高等教育研究: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82.

[20]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1]王伟.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作者简介:

李芷萱,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