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柯的主体建构理论看文如其人

2024-07-31 00:00:00郭利成
今古文创 2024年28期

【摘要】“文如其人”这一古老的命题历来饱受争议,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主体建构理论提供了看待这一“命题”的新角度:“文如其人”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对作家的主体建构具有支配作用;而福柯的“自我的技术”理论则更进一步,为创作者在创作中的主体建构方式提供了路径:把“文”作为构建自我的载体和动力,作者得以在写作中打破权力话语的支配,从而实现一个更好的自我。

【关键词】文如其人;福柯;主体建构;自我的技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8-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15

一、“文如其人”:一个凝固的古老命题

文如其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将“文”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周易·系辞下》中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与他的言辞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辞就能判断他的内在。后来,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的说法,他将人的言语看成是内在修养和道德的外化。再往后,汉代扬雄《法言·问神》提出了“言为心声”的说法:“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其意是说,言语即是人心所想,字迹即是心灵的轨迹,可见他将艺术表现和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了。这一说法奠定了文如其人说的第一层内涵,即“文”是“人”的道德的体现。

到魏晋六朝时期,这一理论的内涵又有所发展,“文”不仅仅是道德表现,而且掺杂了人的个性气质的内涵。在邓心强先生的《文如其人研究述评》中,对于魏晋时期文如其人理论内涵的扩展及其背景做出了概括“进入魏晋六朝时期,随着创作的繁盛与文的自觉,在儒学松动及援儒入道的影响下,命题内涵得以增添和完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气’说;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兼顾‘情性’(才、气为先天禀赋)与‘陶染’(学、习为后天获得),以及对风格的区分,对两汉魏晋间十二位作家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剖析等,都认为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个性关系密切。而人物品评思潮和清谈风气,对实现‘文’与‘人’二者的同构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

经过先秦到魏晋这一时期的沉淀,文如其人的理论内涵已经基本确定。隋唐至明清时期,这一理论继承前代,逐渐固定成型,人们在批评鉴赏实践中,常常以文品代替人品,以作品风格代替人格。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理论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理论。

但是,在成为经典的同时,这一命题也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于人是复杂的,而文如其人这一概念,强调文和人的一一对应关系,实在过于笼统和模糊。以这一笼统的理论去观照复杂的人性,这其中必然产生误差,这一理论也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历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文不如其人”的有力证据,古今中外文学史中,“文不如其人”的例子比比皆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推翻这一理论。

然而,作为一个经典的命题,“文如其人”用时间证明了它自身的强盛的生命力,而支撑着这理论摇而不倒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其模糊和笼统:因为模糊和笼统,所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够包容无数的新解,从而焕发新的活力。

Pjb924r5BKMYs0gQRbkwbQ==历代对“文如其人”的解释都是从文与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的,因此,从文对人的建构作用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即从作者的主体建构的角度来解读文如其人是对文如其人的一种新的解释角度。

二、“文如其人”背后的权利话语

对于“文如其人”这一古典的理论,采用西方的思想进行阐释的时候,也许能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文如其人这一理论命题重在强调道德的问题,对于作家而言,这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掩饰的手段,作家个人的德行可以从文章中见出,修养高的人,其自然流露便是自我品行的见证,而对于德行欠佳的人而言,文章反而成为其掩饰自我的一种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文章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合乎社会价值观念的道德规范。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流露的作者,还是遮掩真正自我的作者,他们实际上都认可同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有在这种道德体系内他们才能感受到自我的确证和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状态的自我,因为前者虽然是“真情流露”,但是这种“真实”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规范塑造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说的是修养,而修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一种被社会规范确定了形状的样子。每一个洁身自好的修身者,不过是让自己住进了一个社会规范塑造成的空壳,最终成为这个壳子的形状,而这种修养自我的过程就是建构自我的主体性的过程。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对人类的主体的探索尤为深刻。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这种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的权力话语对主体的支配:“不存在一种主宰性的、奠基性的主体,一种我们在哪儿都可以找到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我相反地认为,主体是通过种种被奴役的实践构成的,或者以一种更自主的方式,就像在古代那样,通过种种解放和自由的实践被构成的。” ②福柯认为近代以来,人只是社会的一种发明物,是社会中既定的体制、道德、规范所塑造出的“物”,所以文如其人的观念实际上隐含了对作家主体的控制,在这一理论的背后,“文如其人”,更本质的说应该是如其背后的社会体制和道德规范等构成的权利话语。与此同时,福柯也提出了另一种主体通过解放自我和自由意志而获得一种更自主的主体的可能性。

在任遂虎先生的《分层析理与价值认定—— “文如其人”理论命题新论》中同样也提出了“文如其人”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文如其人’既是文艺评论的宏观尺度,也是艺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即应然的目标和追求。” ③作为文学创作的先行价值的导向,这一观念实际上也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局限。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合乎体制和道德的文学作品没有生存的空间,像《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都没有逃脱被封禁的命运,而像宋词这样从街头巷尾中产生的文学形式,最初是服务于娱乐的,但是最终也被道德机制同化,成为高雅文人表现道德情操的对象化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文如其人作为一种道德约束的作用超越了其作为文学批评的实践作用,由此可见,文如其人在作者的主体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期,当“文如其人”脱离了强力的权力话语环境,它作为主体建构的作用在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表现力的扩展方面便有了更为积极的意义。

三、“文如其人”与作者的主体建构

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艺术家不该有伦理偏向。艺术伦理偏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艺术形式。” ④“善良与邪恶是艺术家的创作素材。” ⑤艺术不是道德的奴隶,艺术所表现的不应该仅限于合乎道德的题材,把艺术从道德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不仅有利于艺术表现力的扩展,更有利于作者构建一个独立自由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主体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即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具体的人。在福柯对“主体”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种权力造就的主体的概念:“这个主体有两种意义,经由控制和依赖而对别人臣服;经由良知和自我认知而使之束缚于自身的同一性。这两种意思都表明了使主体屈从、隶属的权力形式。” ⑥福柯认为,人的特性是被社会环境所塑造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被动形成的,人缺乏真正的“自我”。

中国并没有主体和自我的概念,社会理想就是个人的理想,个人的“自我”埋没在集体的理想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被传统的社会理想塑造出的“被动的主体”。在这种被动的主体的形成过程中,“文如其人”隐秘地发挥着作用,它使合乎道德的作家更加契合这种权利话语,使有道德瑕疵的作家掩饰自己,从而表现出对权力话语的屈从,其结果就是作家写作的“文”成为一种传统的力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发挥作用,不断巩固权力话语对个体的支配力量。

除了这种“被动的主体”概念,福柯还提出了一种与之对立的“主动的主体”概念,在他对主体的研究后期,他开始思考人们如何摆脱被权力控制的被动主体,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自己主体的“制作”,即是说,他致力于寻求“人使自身变为主体的方式”。对于如何实现这种“主动的主体”的问题,福柯提出了“自我伦理学”这一思想,他认为人可以通过一种“自我的技术”来构造和创立自身的主体性。“自我的技术”即是:“那些有意并自愿的行为,人们不仅用它们来给自己的行为制定规则,还试图通过它们改造自身,改变他们独一无二的存在,把他们的生活变成承载了某些审美价值并满足某些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 ⑦

“文如其人”可以作为这种“自我的技术”的载体,作家通过创作自由地表现自身的意愿。王尔德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存在病态的艺术家。也不存在艺术家不能表现的事物。” ⑧不论善恶美丑都能成为作家艺术表现的对象,作家以自身的审美理想作用于客观对象,而承载了作家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一种形式,它能够不涉利害地直接作用于人类的感官。这就是艺术形式的力量,它能够以美的形式越过道德、功利、体制的束缚直接触动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超越权力话语的个性形式。

正如福柯所说的,人都是被知识和权力建构的,主体已经不是本真的存在,而是外在的规定构成的虚假的主体,正因为人不再是自身所是或者所将是的那个样子,所以他宣判了“人之死”,“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词与物》)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我也是虚假的自我,因此必须要从虚假主体中走出来。中规中矩的生活之所以令人厌恶,就是因为这种生活代表了一种被建构的虚假主体平庸的生活模式,人仿佛只是住进了一个被塑造好的套子中,忽视了个体的生命力和激情,由此导致了人的绝望和平庸。因此人要走出绝望和平庸的生活,必须首先否定原来的生活方式,否定本质性和深度的思维模式,这一转向意味着,对本质性、深度思维模式的反抗、对现有生活秩序反抗。

在“自我的技术”这一理论中,“文如其人”也可以作为作家构建主动的主体的一种动力。福柯曾经解释过“自我的技术”与权力—知识理论的关系,他认为在“自我的技术”的实施与社会权利话语的互动关系中,“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 ⑨他之所以要反对道德和知识,是因为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和生产知识的科学理性长久的主宰了人的生活,禁锢了人的个性发展,一切事情都变得可以被解释和定义,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人的绝望是无法被语言表达出来的,人多样变化的情绪在这个理性主宰的时代被否定了,那些被认为是本质的、确定的、永恒的信仰、知识、权力,在这一时期正在经历一场严格的质疑和审视:真理是否是唯一的?

所以,福柯认为人们应该用一种新型的选择性主体来反对那种屈从性的被动主体,他宣称:“或许今日之目标不是去发现我们之所是,而是去拒绝我们之所是。我们必须去想象、去创造我们可能之所是,从而根除掉那种政治性的双重束缚,即现代权力结构同时性的个体化和总体化。” ⑩作家应当在自身的创作中,主动追求超越现有支配体系,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实现新的自我的实现形式。

从福柯提出的这种把自我作为艺术品来加以创造的思想来看待“文如其人”,那么“文如其人”就应该提倡作家自觉抛弃现实价值的束缚,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实现新的自我。艺术家和评论家的真正目标不在于模仿自然或解释作品的原意,而是在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塑造出全新的个体自我。

四、结语

本文首先梳理了“文如其人”这一观念的形成过程,接着采用福柯对于权力话语支配下被动主体形成的思想,来看待“文如其人”这一理论,发现“文如其人”不仅仅是一种批评理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而这种价值导向也导致了权力话语对于作家主体性的支配。最终借助福柯的“自我的技术”理论,来论证“文如其人”成为作家打破权力话语的束缚,建构“主动的自我”的可能性。

注释:

①邓心强:《“文如其人”研究述评》,《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18期,第60-68页。

②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第116-123页。

③任遂虎:《分层析理与价值认定—— “文如其人”理论命题新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第55-60页。

④⑤⑧(英)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⑥李元:《唯美主义的浪荡子——奥斯卡·王尔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⑦⑩(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澳)丹纳赫等,刘瑾译:《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邓心强.“文如其人”研究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18(02):60-68.

[2]杨大春.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04):116-123.

[3]任遂虎.分层析理与价值认定—— “文如其人”理论命题新论[J].文学评论,2010,(02):55-60.

[4](英)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M].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5]李元编.唯美主义的浪荡子——奥斯卡·王尔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王尔德.王尔德全集 评论随笔卷[M].杨东霞,杨烈等译.香港: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7](法)米歇尔·福柯著.性经验史(增订版)[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澳)丹纳赫,(澳)斯奇拉托,(澳)韦伯著.理解福柯[M].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法)米歇尔·福柯著.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作者简介:

郭利成,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