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中带有儒家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阐释。究其一生,杜甫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家国社稷。作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广泛体现了自己从青年至成熟的动态变化。受儒家的审美文化熏陶,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就杜甫的诗探讨其中的儒家礼学体现。
【关键词】杜甫;儒家;礼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8-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14
杜甫自少年时期便胸有大志,尤其在他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更是受到自己官宦世家的熏陶。出身京兆杜氏,全家以“奉儒守官”为做人的根本准则。先祖杜预更是西晋时期的名将。祖父杜审言则官至修文馆直学士,其父也曾担任兖州司马,可谓世代簪缨。而对于青年时期的杜甫来说,更多的是普通青年的放荡:“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便是对少年杜甫最真实的写照。但此时儒家中的积极入世思想也早已渗透进杜甫的内心世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便是杜甫自身对学业刻苦认真的最好印证。量变积累成质变,当自身学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杜甫自然免不了要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而就在此时,杜甫在经历了社会的各种反差和现实的情况下,认清了极度消极的社会现状,自此便一路针对现实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论语》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诗具有教化民众,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兴”指的是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以诗经为例,风、雅、诵各自都体现出了该诗要表达的不同人生情感。如《大雅·文王》篇则要赞颂周文王的仁爱胸怀,教导人们牢记周文王的事迹。而在《秦风·无衣》中则表达了与《文王》完全不同的观念,昭示着秦国对友邦的同仇敌忾之情,用激昂慷慨的语调写出了军民互帮互助,共克外敌的决心。《小雅·伐木》又利用伐木而写朋友之间深切的友情。而“观”理解为“观察”后人可以通过诗的描述来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社会风气。如杜甫在天宝之乱前的“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在天宝之乱后则变为了“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群”表达诗要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不能背离社会现况。而“怨”表达了诗可以引发人的怨恨,通过T8nIHODjAhxzq1UxGRSuHA==诗的描述可以使人反思当前社会的不足之处。而杜甫的诗精通兴、观、群、怨四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均有独树一帜的建树。既抒发了自心的丰富情感,展现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同时对唐朝社会风气的衰落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杜甫与平常的儒子不同,《礼记》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主张君子应该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遵守君子之道。但杜甫并没有为自己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反而更加的勇敢,大胆说出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状态。由于自己也属于穷苦民众的一员,杜甫也免不了抒发自己的穷困现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便是对自身处处干谒却时时不得志的烦闷感情抒发。但被称为“诗圣”总归不是只会抒发苦闷,而是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各个方面都有“诗成泣鬼神”般的成就。
儒家的“礼”强调“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写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但是与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同,孔子强调处在不同职位的人要做好自身分内的事情。杜甫具有强烈的心怀天下思想,即使在那个以忠君为社会风气的年代,但杜甫并非死心塌地对君主盲目服从。他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同时也对“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的治理现状表示不满。
自董仲舒以后的儒学思想讲“忠君爱国”,总将君国交织在一起,好在杜甫的“忠”,绝非“愚忠”,杜甫更多是在践行孟子的“民贵君轻”观念,《孟子》中提道:“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在这样的信念下,杜甫在《兵车行》《斗鸡》《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诗中,大胆地批判了这些罔民的行径、当朝者的黑暗统治,以及祸国殃民等行为的可恶罪行,对于揭露统治集团的昏庸,杜甫一直不遗余力地抨击,只为他所热爱的百姓,还有国家的前景,他愤怒的笔触,深刻地记录下当朝君主的无为造成的人民疾苦。杜甫关爱底层人民疾苦,这是与范仲淹不同的,范仲淹身为宰相,本就有关爱底层人民的责任在身。而杜甫虽然母亲为唐玄宗第十八子李慎的次子李琮的女儿,但到了杜甫这一代之后家里已是极其落魄,尤其在父亲杜闲死后,家里更是一贫如洗。在自身贫困的状态下却依然能考虑到其他穷困人民的生活更是极不容易的。
其次以杜甫对国家的责任感情为例,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做人的理想。杜甫在家国情怀上超乎一般人。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便写出了杜甫极致的爱国情怀,从诗中可看到杜甫在听到河南河北被收复的消息后兴奋至极的感怀,也昭显着身为儒家一分子的爱国心情。在《春望》一诗中,第一句则极深刻的写出对国家破败的痛心,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身为儒子而关心自己家庭成员的揪心之感。
在人文方面,“礼”则又提倡“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追求“首孝悌,次谨信”,讲究“入则孝,出则悌”。杜甫的一生,一直在实践着儒家所提倡的兄友弟恭并怀有仁爱之心的大爱情怀。他对长者尊敬爱戴,对待妻子一片真心,对兄弟朋友一片赤心,对比自己小的晚辈关心爱护。身为儒家之“圣”称号的杜甫必然少不了对亲人有朋的大量笔墨渲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思念妻儿,即使战乱把他们相隔,也永远将他们放在第一位。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中区别夫妻关系更是首要任务,把夫妻关系的地位放在仅次于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的地位下面,一个人婚礼的开始便是新一代人成长的标志。儒家认为夫妻关系是人生的重大要务,“士昏礼”在《仪礼》中是仅次于人生第一大礼“士冠礼”的第二重礼。杜甫一生用儒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待他的妻子杨氏更是关爱到了极点,夫妻之间无论日子困苦还是恬淡都一直互相依靠。在杜甫诗中,妻子的形象随处可见。首先就是杜甫和妻子杨氏两人之间共同患难的瓢泼之感,两个人如胶似漆,休戚与共。例如诗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当收复河南的消息传到杜甫和妻子那里时,更有他与妻子的欣喜若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谴兴》);“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世事动荡不安,杜甫家中的所有事情全靠妻子一个人忙前顾后,面对这样的情况,杜甫内心一直怀有愧疚,他的愧疚散布在他很多诗句里。还有杜甫与他的妻子在离别时的相互思念,恰逢天宝之乱,杜甫不得已只能留在长安城,面对自己与妻子互相远隔的情况下,他写出了著名诗篇《月夜》,用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怀,从妻子的视角,想象妻子在明月当空之时在闺房独自望月,两人伉俪情深,利用自己想象妻子心念自己而衬托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感。此外,杜诗中也不乏在世事和平时期与妻子相互照应的温馨局面,“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在杜甫为数不多的安闲日子里,和妻子一起泛着轻舟,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水中自在的游泳,让他们两人一生提心吊胆的内心得到了些许安慰。《月夜忆舍弟》中又写出了对舍弟的关心备至,同样的在诗中体现了“礼学”的孝悌观念。“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这几首诗杜甫用很巧妙的方法抒发了自己与亲人相隔万里、杳无消息的思念之情。儒家既然以人为本,就免不了朋友之间的来往交流,也免不了对朋友的劝谏直言。“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他对李白无所事事的劝诫,他尽到了自己作为李太白朋友的责任。“悲君随燕雀,薄宦定风尘”是他对何邕的同情。“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是他对郑虔被贬而打抱不平的愤懑。对于所有的客人,他都尽心尽力的款待,尽管他自身穷困潦倒。“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是他对所有客人的诚心诚意。身为君子,践行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情。
其次就是身处大唐王朝统治下的黎民百姓,在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时刻,他便骑着马回家,为家里人带来这个喜讯。奈何在回家的途中杜甫的所见所闻就已经将自身的兴趣消磨殆尽。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在这个阶段所作。“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极尽手笔将所见所闻真真切切的抒发于诗中。面对底层百姓的孤苦无依,他写出了“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旷世名句。杜甫常在诗中用“腐儒”一词来评价自己。例如“汉江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纨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对于杜甫本人来说,其并没有“腐儒”的迂腐麻木,而是真真切切地为底层人民发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在《兵车行》中强烈的讽刺了宰相杨国忠隐瞒了被阎罗凤大败的事实,也体现出了杨国忠强行征兵的惨烈现状。并且,身为“圣”的杜甫开创性地说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冲击了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突破性的表明的礼学的进步观点,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悲惨至极。但面对打败了段子章叛乱的花敬定居功自傲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的写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当然悲惨还不止这些,对于儒家积极入世、反对战争的观念来说,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杜甫所不能容忍的。既不能容忍,便一定要说出来,这是属于杜甫的固执,也是儒家所必备的入世tS5JPGc1K2TEXV1ujFkPRg==观点。《新安吏》中有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婚别》有:“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无家别》中:“存着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就像陈陶在《陇西行》写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甫即使自己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仍然要将自己的一切付出与底层群众。哪怕“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却仍然带着儒家胸怀天下的念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年以后的杜甫思想便开始渐渐转变,变得具有靖节先生的意味,走上了半隐半仕的道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就是杜甫从关注家国大事转向人间花草的最好证明。在《绝句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便是彰显出杜甫思想向靖节先生发展的例子。孔子也曾认同曾点所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随着杜甫的年龄渐渐增长,也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昭显了孔子晚年时的豁达精神,所以杜甫无愧于“圣”的称号。“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风”好景不长,此时杜甫的生活早已穷困潦倒,但如果像靖节先生一样安于现状,那便不是诗圣了。在《狂夫》“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中对自己穷困的现状抒发出了自身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面对严武百般奏请得来的“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久也辞官回乡,回归自然。“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展现出了属于杜甫的恬淡心情。同时他的身体再也禁不住四处漂泊,罹患病痛。“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用轻描淡写的手法淡淡的提了自己身体的病痛,但他仍然奉行儒家文学观念,对于自己的诗句,一直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理念。即使重病,他仍然关心身外的一切事情。在休养期间写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等闲适的诗句。尽管他享受身边的自然风光,却仍然发出了“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反问。在他的心中,总有一个令他牵肠挂肚的故乡。闲适并不代表他丢弃了对底层人民群众的关怀。“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写出了他西邻的一位贫寒的老妇人,无儿女、无依无靠,自己院子前的树下摘枣子吃,杜甫从不阻止,尽显一位儒者君子因该有的人文感情。
中国长时间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思想贯彻中华文化的始终。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大或千言,模写物象,以及乐府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弱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器豪迈而风调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有:“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许顗在《彦周诗话》道:“老杜诗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鲁迅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从以上对杜甫的评价便可看出杜甫在中国文学上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无论是从自身角度、他人角度还是国家角度,杜甫总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儒家观念,针砭时弊的指出当下社会的弊病。
杜甫被称为“诗圣”,在他之前仅孔孟二子被称为圣,可见儒家思想对杜甫的熏陶,以及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儒家是孔子开创、孟子发扬光大并影响中国2000多年历史的学派,从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脱颖而出。先秦时期开始,儒家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而“仁”又是儒家思想观念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身为仁人志士最主要的就是心怀天下,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也不单单指他在诗歌上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标杆。他在关心天下、关心民生疾苦方面更是成为后世中国士人追求的典范。正如闻一多所言: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1]朱艳波.论儒家观念于杜甫诗歌之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53-55.
[2]宋珊.论杜甫诗歌与儒家美学思想[J].新纪实,2021,(30):62-64.
[3]李丽黎.论儒家思想对杜甫诗歌的影响[J].文化学刊,2022,(4):17-20.
[4]柯小刚.杜甫诗的儒家解读[J].天府新论,2022,
(4):27-31.
[5]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付英琦,男,汉族,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