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现代都市诗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渐走向了衰落,但九叶派诗人却用为数不多的创作为都市诗的暂时落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之中,陈敬容即是九叶诗人中写作都市诗较多也较为突出的一位。陈敬容辗转各地,亲身体验过中国的原始乡村、繁华都市,对乡村与城市深有感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波德莱尔等西方诗人的诗歌,中西诗艺融汇在陈敬容的都市诗中。陈敬容的都市诗既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也有对人性解剖以及哲学思考,是独属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现代都市诗。
【关键词】陈敬容;都市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8-003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8.011
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研究,当我们把目光主要聚焦于九叶诗人时会发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得益于“外来影响的本土化与传统资源的现代化” ①两方面因素。九叶派处在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期,他们的新诗具有时代性、人民性与现实性的历史特征。流沙河说:“人生阅历渐多,处世态度沉稳之后,方能欣赏感情收敛,语言精致,意蕴冷凝如敬容先生之作以及九叶诗派的诗风。春兰秋菊,各芬芳于人生的不同季节,而皆属香草。我认为宜作如是观。敬容先生为我四川第一位现代白话女诗人。” ②
陈敬容作为九叶诗派的诗人,总是在诗歌流派的群体特征的层面上被研究。关于陈敬容的个人诗歌风格,讨论较多的是其浓烈的抒情风格,对她的都市诗有较少的关注。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社会历史转折时期,也是陈敬容诗风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有了更多人生经历之1VGo1MJJLnx8OztZ3O+6iw==后,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都市诗歌,无论是古典诗歌的技巧,还是对西方现代派的学习,她都能融合为自己独有的特色,展现诗人眼中的现代都市生活,抒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一、个人化的都市描绘——心理的外向投射
陈敬容出生于四川乐山,她五岁时就随祖父读旧诗词,这在她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她15岁时就开始学习写诗,中学后独自离家前往北京,自学了中外文学,在大学中文系K4NoxE/xKO3XTVlveKmiKw==旁听,并从事创作和翻译。陈敬容的诗歌创作大概分为三个时期:1935至1944年的诗歌大多是诗人处于少女时期的青春情感的记录;1945至1948年,诗人有了更多人生经历,接触了更多西方诗歌理论,迎来了创作转型时期;后期1979至1989年,诗歌创作多了哲理化与现实思考。综合来看,她早期的诗歌表现了一个少女纯净而落寞的情怀,抒情比较单纯明净;中后期有更多的理性与现代主义熏陶。
张松建在《现代诗的再出发》一书中说:“作为一名现代诗人,陈敬容之引人瞩目处是其都市抒情诗。”在乐山小镇接受了现代教育的陈敬容,大城市的新鲜事物对她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带着对知识与现代生活的渴望,陈敬容走出乐山小镇,跟随老师在北京学习,后又辗转到上海。但是生活的坎坷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爱情不顺,而她又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与她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生活,自然会没有归属感。陈敬容少时就离开乐山,辗转各地,故乡往往带给诗人最温暖的回忆。如“一天霞彩,两岸枳花如白云浓郁的芳香阵阵袭来,曾经使少年的我仿佛是进入了梦里仙乡”。同样,她也在城市中寻觅着家乡的景物,这种现实与思念的交织,使她的诗歌中出现的都市意象,成了情感的隐喻。
20世纪40年代的新诗很大程度上自觉接受了西方诗歌的影响。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城市是它的自然发源地。中国现代主义思潮中,城市并不是它的“自然”发源地,它是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战争、革命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乡村到城市的“被迫”发源。虽然中国没有出现专门以都市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大诗人,中国的都市诗表现的是某一时期独属于现代中国人的城市。中国的都市诗歌更多地表现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文明形式所带来的人们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的变化。
1946年陈敬容由重庆到达上海,此时的陈敬容,褪去了青春懵懂的少女情怀,诗中也少了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与叹息,关心着身处都市的市民,描写其心理状态。这一时期,陈敬容“从压抑的家庭生活里挺身而出,又离开了低气压的兰州,面对广大的社会而增加了对于光明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丰富了创作的热情” ③。她创作出了大量转变风格的新诗。“主要目的是描绘现代都市中的局外人的特别的敏感而不是都市或其居民的外在形象”,因此,她很少对城市进行写实般的细节描绘,而是把它当作“内心世界的外在化给抽象”,并通过自己的体验予以对应物,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诗人对自然意象与都市环境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由于个人的不幸与生活坎坷,陈敬容多以苦难为主题来抒发自己的孤独和忧郁。但是在忧虑个人命运之外她仍关注着祖国的现状。
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的诗歌蕴含着个人、民族和时代精神,陈敬容的都市诗就是在城市中寻找希望。陈敬容的诗中,透过书写都市,抒发的是个体心理的外向投射,这种感受则来源于诗人作为一个独行者徘徊于街道、桥边、黄昏与夜晚。陈敬容以个人化心理体验来描绘城市形象,由此反映出在新的文明下,诗人作为一个“外来者”的独特体验与心境波动。
二、陈敬容诗歌中的都市意象与抒情底蕴
陈敬容对自然万物天然的钟情尤为突出。陈敬容各个时期的诗歌,或是早期的少女情怀,或是中年的现代化转向,又或是晚年的哲理思考,自然意象总是常见于她的诗中,酿成她抒情的基本氛围。这与诗人的成长环境有关。从对传统的继承而言,陈敬容与中国古代诗人在意象选择与情感渗透上有着鲜明的共性。从地理环境来说,乐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样风景秀美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不自觉地将自然看作身心归宿之地。
人们往往可以在自然万物中找到与内心相同或相反的情感映射,构成一种互相映照的关系。所以,当诗人身处都市,找不到归宿时,往往寻求回到自然山水之中。如《车上》:“想一座密林/一个古山洞/枕着衰草长睡一千年。”或1935年在重庆写下的《沙岸上》:“我漫步在白色沙岸上/碧绿的流水/淡黄的夕阳/钟声迢远地走来/从爱的故乡/春天像一个梦/夏天像一簇光/秋日将我的思虑澄清/最后寒冬来收集/所有大地的宝藏。”
在走出个人的迷茫情绪后,在意象与创作手法上,陈敬容也在寻求新的艺术突破。在她的都市诗中,意象描绘更多的转向了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新事物,例如灯、桥、钢骨、水泥、广告牌、工业污水,诗歌的感性也转向了对自然的眷恋。现代化城市给诗人带来的是孤寂、归属感消失,因此描写都市时充满了冷漠与孤独情绪,通过现代都市意象抒发着身处城市的无奈。如《交响集》中的《我在这城市中行走》:“我在这城市中行走/背负着我的孤独/无论是汽笛鸣呜/华灯的醉眼/对我都只是暂时的招呼/城市,钢骨和水泥/和硬化了的笑容像面具/每一幅广告是一堵厚墙/越装得堂皇越叫人寒心/在习俗的泥泞里嘲笑自己/又被他人嘲笑一样的表面/怎么分辨哪一边低/哪一边高/皱眉睁眼/或是发几声苦笑/可怜的人/一样还是给绑住了/有一天我们将会认不清远的山水,近的四壁。” ④诗歌开头诗人就表明自己“孤独”的心境,汽笛鸣呜、华灯初上、钢筋水泥,随处可见广告,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意象取代了静谧美感的自然意象。这样的城市绝不是诗人永远的身心归属。诗人自小学习古典诗词,重融化活用,从情感抒发来品味,很多诗句都流淌着一份温和节制的古典式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在刻画了诗人眼中冰冷、世俗的城市之后,没有直接批判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呼唤人们回归自然。“有一天我们将会认不清远的山水,近的四壁”,这句更加明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但同时,诗人在其中表达的孤独、忧郁也是含蓄节制的,在表达自己的失望之后,以山水与四壁结尾,形成一种空间对照,在这之中体会诗人意犹未尽的叹息。用从传统意象中吸取的灵感,以都市意象传递的“冰冷”“寒心”,温婉含蓄又敏锐细腻的情感体验,在古典与现代融合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陈敬容面对都市环境,对于意象的选取不仅关注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文明带来的自然意象向城市意象的转变,关注战争中景观意象,在此类作品中,以往的抒情底蕴犹存,不过从“小我”变成了“大我”,从感叹个人命运到忧虑民族前途。如《后方小都市》:“小都市瘫着手膀像个衰弱的老人/它叫不出宏大的声音/偶尔来几声咳呛/像一个肺病患者/告诉人说它已病入膏肓/难道血腥的风/吹不醒疲弱的神经吗/难道连天鼓角/震不动麻木的耳膜吗/后方小都市/后方,满塞着愚蠢的梦/梦着黄金,高官,和令名/后方,不制造飞机、炸弹/不制造巨大的抗战力量/而忙着在五色梦中/赶制着腐烂和灭亡/来,歌咏手/以高亢的声音/在这沉沉的昏夜里/给他们唱‘我们的祖国/在苦难中,在苦难中……’” ⑤在战争后方,“黄金、高官、飞机、炸弹”,塞满了愚蠢的梦,破败景象仿佛无人在意,后方制造着腐烂与灭亡,身处都市却心灵虚空,看不到希望。战时的都市是荒淫且浮躁的。将城市比作衰弱的老人,后方与小都市强烈对比之中,揭露战争之痛,也有对苦难的审视。诗人对战火中的祖国有着深深的忧虑情绪,以“歌唱”书写了无力且难以言传的悲愤。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转折,不仅体现在诗歌意象选取的改变,诗人的心境、情感底蕴都有了极大的不同。其都市抒情诗体现的不再是个人少女情怀的苦闷抑郁,而是现代环境、战争、民族文化多重因素影响的心境与诗意,是个人化的心理折射,对都市的另一种书写。
三、对西方现代派都市诗的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
陈敬容的诗歌兼有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派诗学,是一位中西诗艺结合的诗人。在抗战中后期,陈敬容的诗歌情调由少女的感伤情调、纯真情怀,转向更多地学习西方现代主义。
陈敬容在《答中国比较文学提问》一文中自述道:“除了古代和现代中国诗人,在外国诗人中,我读得较多,译得也较多的是法国的波特莱尔(即波德莱尔)和奥国的里尔克,因而就很难说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了”。西方现代诗派对陈敬容的影响起源于中学时期。当时在中学任教的老师曹葆华,翻译了大量外国诗歌并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形成冲击中国诗坛的第一波。曹葆华给陈敬容带来了新的诗歌理论熏陶。生于乡村,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是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她,又不甘心寄居于狭小乡镇。因此她诗中的“我”对外面世界有着向往之情。但当身处都市时,现实又给予她重击。面对不同的环境,诗意也会有不同的呈现。现代化发展拉开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逐渐形成新的对立关系。都市里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乡村的闲适、宁静。在社会变革时,艺术也会有新的生命活力。在面对现代化的环境中,诗人的古典韵味会被消解,寻找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诗意表达。
从都市诗题材来看,陈敬容在诗歌的意象选取、抒情基调、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等多方面均受到波德莱尔的影响,诗人结合当时中国都市的社会现实,重在揭露都市中的“恶”与黑暗面。《后方小都市》鞭挞了政客、显贵们的疯狂与暴行,诗人显然承继了西方现代派对现代文明的基本态度。《冬日黄昏桥上》从心理层面来解读都市文明带来的精神状态改变:“桥下是污黑的河水/桥两头是带比的房屋/桥上是人/摩肩接踵的人/和车辆,喇叭与铃声/冬日黄昏的天空暗沉沉/将落的太阳/只增加入夜的寒冷/人们多么疲倦而焦急/当夜晚到来/多少窗上要亮起灯火/多少盛筵要在/机械的笑容下展开/多少人要回家去/一面叹着气/一面咽下可怜的晚餐。” ⑥此中的桥指上海北四川路桥,是连接黄浦区与静安区的过河通道,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
1943年冬,在西北高原漂泊时,陈敬容也曾写到故乡的“桥”。《河上》就是诗人回忆在乐山时,游玩五通桥的心境:“虹投影在水中/桥高悬天际/我驶向黄昏/日和夜/在我的船舷交替。” ⑦满是风沙的西北高原,既不会有河流,也不会有河上之桥。在这里可以说是诗人的梦中之景。故乡的种种回忆带给诗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思绪可以在时间中遨游,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平静与美的享受。《冬日黄昏桥上》中的桥与故乡郊游时的桥不同,都市中的桥是仿佛是现代文明的通道,忙碌的人们来来往往,无意欣赏其中的景色。“桥”带给都市的只有工业文明的废水,身处其中的焦躁不安。在当时的大都市,诗人只体会到了孤独与肮脏的环境。因此她的诗中多黄昏、夜晚的描写,或伫立或行走,观察着现代都市。陈敬容的描写根植于都市的现实生活,其都市体验是独特的属于20世纪40年代艰难过渡时期的市民心理体验,体现了诗人身处都市的迷茫、痛苦。
(二)中西诗艺融合下的个人化都市诗书写
波德莱尔对陈敬容都市诗的影响诗不言而喻的,和波德莱尔一样,陈敬容在面对都市时有着迷茫与审视,但是,与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发掘恶的态度不同,受中国古典诗词熏陶的陈敬容仍然是“以美为美”,含蓄蕴藉。陈敬容善于从区别于现代都市的畸变与丑恶中发掘多重因素,自己的古典诗学融为一体,有了更多的现实性。尽管身处都市,远离了乡村的静谧、青山绿水,但是自然意象并不罕见于她的都市诗歌中,不同于“以丑为美”,陈敬容将丑恶与美的自然意象对比,批判现代工业化、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说陈敬容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与西方现代派诗艺进行了结合,使自然与城市意象融合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如《九月的夜街》:“梦里的山河也变色了/天安门前的上弦月/照不见城上有多少啼鸟/石狮子在九重阶下/静听三更/敲出了冷泪/谁的脚步踏破寒霜/在黄雾蒙蒙里唱出/我好比南来雁……” ⑧弦月、啼鸟、三更夜、寒霜、南雁都是常见的古典诗歌意象,但在这里抒发的全然是现代之感。陈敬容将梦境与现实结合,时间与空间在她的诗中也不断转换,体现漫游者的思绪跳动。街道是城市的主要通道,在这里,诗人醉心于挖掘众人的心境,自我的放逐。从艺术上来说,也是陈敬容诗歌传达手段的变化。
在诗歌情调上,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国家与个人的创伤,乡村与都市的时空错置,使她的都市诗难免有“焦虑”之色,但是陈敬容没有沿袭波德莱尔对忧郁美钟情的审美追求。这其中不乏审视城市的独立感与个人思考,如《季候风》 ⑨三首小诗,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文明之外,又多了几分乐观情绪。“这一个春天/农村城市原野和山冈/新植的绿树连片成行/现代文明的巨鸟/一队队从高空翩翩下降。”又如“这一个春天/多年臃肿的肌体/抖落了灰尘/振奋起精神/它很快就要张开/适应现代化的/轻盈的翅膀。”意象在她笔下自由变幻,虽然她的精神是痛苦的,但是诗人对都市也不是完全持反对情绪,而是表现出适应现代化的倾向与乐观情绪,向往着“春天”。
除开反思城市现代化之外,陈敬容在都市诗中也多了哲理性的思考。她的《在公园中》写道:“都市声落到这里/都变成闪烁的波浪/城市在一边制造着/不尽的悲欢怨愤/失恋者的凄伤/投机家的疯狂/我将在苍茫中归去/拧开静静的灯/窗子依旧,门也依旧/孤单的影子映上白墙。” ⑩尽管都市制造悲怨,声音嘈杂不断,但是诗人内心依旧平静如初,都市与“我”形成二元对立,躁与静的比对,整体呈现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人生感悟。
四、结语
陈敬容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传统自然意象、现代意象都相关联,中国化的诗意、诗境和现代主义的诗理、诗艺互相支撑。总结来说,陈敬容的都市诗歌体现对祖国的忧虑,也有面临城市现代化,一个异乡人在新的城市所体现出来的迷茫与焦虑。同时她仍然保存着心中的那一份美好,这大多来源于故乡的自然景物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大量的使用自然意象,表达体现了她独特的美学追求。学习西方现代派使她的都市诗歌有了更多的哲理色彩、反思意识以及揭露批判精神。她把中西诗艺、个人的经历与抗战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都市抒情诗,既不同于竭力批判丑恶现象,也不同于都市流浪者般的颓废,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发现独属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的都市,抒情中有理性,批判中有节制,成为20世纪40年代现代诗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注释:
①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流沙河:《拜见敬容先生》,参见《陈敬容诗文集》序言。
③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④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⑤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⑥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⑦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⑧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页。
⑨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⑩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罗佳明,陈俐.陈敬容诗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沈金鱼,凌孟华.新见陈敬容书评[J].新文学史料,2022,(1).
[4]李怡.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现代四川作家群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5]张欣.“中国新诗”派诗论现代性探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02).
[6]陈俐.陈敬容的清华诗缘——早期佚诗与离乡出走事件[J].新文学史料,2008,(3).
[7]蒋登科.陈敬容:在新鲜的焦渴中沉思与创造[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02).
作者简介:
颜心雨,西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