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赜

2024-07-31 00:00祁向荣
成才之路 2024年19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流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当前学习成效,更对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文章阐述养成教育的内涵,强调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素质。

关键词: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策略;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9-0137-04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习行为习惯,作为一种核心学习能力和素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质量,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职责,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首先,养成教育的内涵在于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它旨在通过系统化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自律自强、健康发展的个性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养成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其独特的教育过程和方法上。它强调“养成”的过程性,即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订具体可行的教育计划,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后,养成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其教育价值和社会责任上。它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或家庭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使命。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2]。

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与其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难以保持专注,无法有效地吸收和理解知识。而通过专门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包括准时开始和结束学习、有计划地分配学习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主动思考和提问等。这些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显著的进步[3]。

2.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自律能力和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制订学习计划、独立完成作业等,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自律能力,还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这些重要的品质。这种自律和责任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能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有动力地继续学习。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从而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1)急于求成。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容易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由于教学压力和工作负担的影响,他们往往希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变学习习惯并取得进步。这种心态,导致教师采取过于急躁和强制的教育手段,如频繁地催促、过度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等[4]。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过于急躁的做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从而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方法不当。在实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部分教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养成教育理论知识,导致教育方法单一或缺乏创新。例如,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仅停留在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层面,而没有深入探究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也没有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和反馈。此外,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教育学生,这种做法既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重视不足。尽管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部分教师认为养成教育是附加任务或次要工作,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5]。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部分教师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养成教育计划,导致教育过程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2.学生层面

(1)身心发育不足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这种不成熟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情绪容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这些身心发展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的表现。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学习;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而选择放弃;在需要自律和约束的情况下,部分学生难以抵制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些问题,都会给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挑战。

(2)缺乏兴趣和动机。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部分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也无法感受到这些习惯给他们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部分学生对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兴趣。此外,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缺乏兴趣,或者对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不感兴趣,也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3)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面临着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其表现为多个方面,如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策略等。低年级学生往往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他们既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也难以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需求。这些学习能力的不足,会限制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和优化能力,使他们难以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3.家庭层面

(1)家长溺爱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孩子,过分迁就和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注重对孩子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这种溺爱行为导致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无法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独立管理学习时间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教育责任认定不准确。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或教师,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教师就应该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这种观念忽视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长不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不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那么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会遇到更多困难。

(3)家长能力不足。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教育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他们无法为孩子提供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指导,也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这导致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缺乏有效的家庭支持。

四、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1.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在推进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学习行为习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速度和路径都是不同的,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2)更新教育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教育方法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应积极学习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参与和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资源,提高教育的效果。

(3)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和分享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交流经验和分享成功案例,教师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支持,如购买教育文献、提供培训机会等,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制定相关制度,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确保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

2.建立明确的学习行为习惯教育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育目标。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基于这些了解,教师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例如,设定总目标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确保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阶段相匹配。

(2)细化目标并明确具体事项。为了将总目标具体化并便于实施,教师应将总目标细化为多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应涵盖学习行为习惯的各个方面,如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参与学习的能力、学习纪律、学习品质等。针对每个小目标,教师应设定具体的事项,如按时完成作业、课上不随意说话、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等。这些具体事项应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例如,对“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这一目标,可以细化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对学习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纪律”这一目标,可以细化为学生能够遵守课堂规则,不随意讲话,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成果。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观察、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状态。

(2)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缺乏自律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如“123木头人”等,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3)避免过度理论化和“讲大道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应避免过度理论化和“讲大道理”。过多的理论讲解不仅难以被学生理解,还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相反,教师应注重实践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4.促进家校合作共育

(1)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行为习惯表现,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的面对面或线上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而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6]。这种沟通,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还能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重视,夯实家校合作的信任基础。

(2)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专业优势,为家长提供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家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分心、学习不积极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家长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例如,针对上文提到的学生在家学习分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学习时间关闭电视和游戏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通过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中形成一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3)开展多样化的家长教育活动。为了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家长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习咨询会等,旨在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学习到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实用的教育技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微信、校园学习平台等媒介,在线上与家长交流、分享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学习平台上发布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打卡任务,鼓励家长上传学生在家学习的照片或视频,以此督促学生在家庭中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方式,不仅能够方便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还能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树立明确的学习行为习惯教育目标,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家校合作共育,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旭.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6):226-228.

[2]马士光.小学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3(19):86-88.

[3]吴宝锁,李兆丰,张慧,等.大学生学习行为投入对能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提升机制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02):105-123.

[4]李毅,赵圆圆.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与成绩预测系统设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6):23-28.

[5]左冬红.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线上学习行为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3,45(05):103-107.

[6]李法春,徐云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模型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81-86.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 Learning Behavior Habits

Qi Xiangrong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Daba Tow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ing, and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is context, education hopJxqjM7Azb+TM3KsWytwv6jRqBzUE83ask8V5ZNWw=on cultivating student learning habi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curr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is a crucial stage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thoughts and behavioral habit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ully grasp this critical period an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positive thoughts and good behavioral habits through scientific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ean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ivating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habit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habi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habits,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ersonal qualities.

Key words: learning; behavioral habits; nurtur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rategi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